最新動態

【從小開始-溫泉書屋】

目前,書屋陪伴的孩子年齡段大多落在國小,溫泉書屋有一部分是幼兒園的孩子。   帶孩子的過程中,書屋老師發現部分孩子在幼兒園的時期,累積了不少學習挫折,導致孩子無法適應小學生活,上小學後耗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把小孩拉到正常的狀態。在調整孩子狀態和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收了越來越多幼兒園的孩子。   從幼兒園開始,和孩子一起面對生活與學習的種種挑戰,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用自己的步調進入學習的狀態,習慣學習的模式,更好的銜接上小學的課業,降低挫折感、累積成就感,也讓家長有喘息的空間。   這些挑戰通常是衛生習慣的養成、基本的禮貌、閱讀的習慣。打掃、擦拭、洗碗…日復一日的瑣碎日常,不斷重複的各種小事,書屋老師都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這些動手的過程不僅培養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激發了孩子自主的學習動機。  

【部落記憶-知本書屋】

高中和大學念設計的阿翔,發想了一系列「部落記憶」的課程活動,在周末帶著孩子拜訪耆老,學習傳統手藝。 他相信文化傳承應該要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延續,於是阿翔跟著孩子們一起學編織、刺繡,木雕。   「為了蒐集檳榔和棕梠樹的葉子,一大早東奔西跑,甚至到峭壁邊緣,就為了找最大最漂亮的葉子回來。」比起課程當下,課程前後的準備讓阿翔印象深刻。   「結果編織技巧的難度太高,好幾個小孩編著編著就放棄了,最後只好帶三四個抓到要領的孩子一起完成了所有的籃子。」 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遊戲中學習、降低目的性,反而能開啟意外的契機。   第一次帶孩子去找Mumu學刺繡時,孩子們和Mumu聊著聊著就從刺繡聊到了家族,Mumu 開始跟孩子們說起誰家以前是這樣的,誰家以前又是那樣的,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故事聽著聽著,孩子們開始唱起自己會的部落歌謠,Mumu越聽越開心,便開始跟孩子們對歌,你來我往的一首接著一首,好不快樂。   現在是部落記憶課程的第二年,阿翔和孩子們不僅找回了許多部落記憶,也創造了許多屬於他們的部落回憶。問阿翔對未來有沒有什麼期待?他說,想陪著孩子一起走過有文化的童年,讓他們上高中後能夠帶著身為卑南人的自信出去闖盪世界。  

【回到部落-知本書屋】

從桃園回到知本的阿翔,在拒絕遷葬事件後,第一次作了和部落相關的夢:「當時我夢到自己一個人晚上在墳場,墳墓都不見了,剩下神木,從青林後面的山有光打下來打在墳墓的位置。」對阿翔來說,這個夢是與部落有更深、更多連結的開始。   在那之後,阿翔每年都會回到部落參加祭典,決定回部落長住最一開始的理由是為了完成碩士論文,後來在姐姐的介紹下認識書屋,雖然起心動念是能有一份薪水不要讓家裡養就好,但漸漸的阿翔在書屋裡找到了不一樣的意義。   從「教育、學生、老師,不就是那個樣子嗎?」到「教育好像可以有點不一樣」,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阿翔覺得自己也獲得了成長。   四歲前跟著奶奶在部落裡生活的阿翔,後來跟著爸爸媽媽到北部生活讀書,回到部落當書屋老師,第一次發現部落裡五年級的孩子九九乘法記不完全時非常驚訝。他問孩子在不在乎、會不會想背好?孩子無所謂的告訴他;「班上很多人都背不完啊!」這讓他驚覺偏鄉與城市的差距是從身邊的環境開始。   同時,阿翔也發現,自己一個從外地回來的人對部落的了解竟然跟生活在部落裡的孩子們一樣多,他原先以為孩子應該比他更了解部落才對。這讓他開始反思,傳統和文化到底在這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裡發生了什麼事,從外界刺激變得多元,到漢文化強勢進入生活。...

【與部落共榮共好-知本書屋】

在卡大地布的傳統裡,四年級到國二的男孩稱做「達咕發咕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在「達咕汎」裡學習,從歌舞到口傳故事,從歷史到為人處世,由他們的祖父輩負責教導。經過了這個階段,對自己的部落與族人有了簡單的認識,為成為一名勇敢的部落青年而預備。   後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部落漢化程度逐漸增加,孩子們也都到學校去了,「達咕汎」似乎就默默地淡出族人的生活,只剩特殊節日時會使用。直到書屋的出現,孩子們對部落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有新的契機。   除了周間的課輔之外,書屋的老師周末時會帶著孩子們在部落穿梭,跟著孩子一起尋回「部落記憶」。從刺繡到木雕,從編織到泥塑,部落的圖騰,部落的手工藝,化成了一顆顆文化的種子埋進孩子的心中。   或許孩子們終將出去大城市闖蕩,但在他們心中,他們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會以自己身為一名卑南族為榮。甚至有一天,會再回到部落,成為傳承部落文化的一把火炬,燃起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驕傲。

陪伴與等待的力量

撰文者:黃劭筠

等待,是在陪伴生命過程,很真實的功課   這些年,在書屋,看著生命來臨,看著生命成長,看著生命邁步往前,看著生命移動遠行。 這些年,在書屋,學會等待。 有些生命,在流動中,難免遇到一些坎坷。 有時遇到水窪,有時遇到高牆,有時是外界環境,有時是內在狀態。 看著生命辛苦著,在心疼之餘,也非常揪心。   今天,想要說一個看似勵志散文中會出現的情節,但是卻是生命中最真實的故事。 有個孩子,單親,從小就跟媽媽感情特別好,孩子依戀媽媽,媽媽也總是把他捧為掌上明珠。 某一年寒冬剛過的初春,媽媽突然倒下,太過勞累,身體已扛不住,要活下去,需要極大的手術。 媽媽倒下去的那一夜,孩子的保護網出現了裂痕,或許天崩地裂,正是那晚最真實的無助吧。 孩子的擔心與恐懼,像暴雨後的落石,每分每秒的滾落。 孩子的自責與無力,像叢林中濕冷的流沙,吞噬著,陷落著。 在這樣的劇烈衝擊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無能為力的籠罩。 那是一段回想起來都粘膩沈重的空氣啊!原來,空氣也像水泥,會凝固,會成為囚禁。 記得在那一年,我們都很努力的想穩住,緊抓著彼此,孩子與我們,都是。   時間快轉來到今年四月,孩子到外地訓練,我抽了個空...

【音樂陪伴】

撰文者:王計潘

那天晚上其實有蛙鳴蟬噪四起的安靜,伴著妻女熟睡的鼾聲。我還坐在桌前和教案奮戰,心頭壓滿了各種教學的問題,有待解決。百般無奈與無聊的疲憊中,無意間拿起那把協會借來的吉他。   這一彈就是十年了。現在每天唱詩歌的時間,我的左邊、前面、二點鐘九點鐘十一點鐘方向各有一把小吉他,烏克麗麗人手一把。完全談不上音律協調、節奏分明,和弦還不會彈,就隨便刷,節奏還不會,也按照你。但是保證唱起歌來,小孩絕對都是快樂的,即使是悲傷的曲。   彈久了,基本功就有,要集訓就容易多了。不管是去台北、台東參加音樂會,還是婚宴場、中場客串、報佳音都開心。有一年,我們騎單車搭兩鐵帶烏克去旅行,在田邊、在園裡、在路旁、在床裡就一起唱起一場童年的盛宴。更多的記憶是孩子有自己的歌,常笑說,等你們當阿公阿嬤了,這些歌在,你們的孫子還得邊唱邊長大。喜的事我們再唱一遍,悲的請不要再來。   那一晚,我跟自己說,一把破舊吉他的聲音,可以在中年孤單的時光裡陪伴我,那麼,也許音樂也可以陪伴孩子的人生。如果,不學點音樂,對於神創造我們的耳朵,豈不是太可惜了。今年開始,我還要走進山林,帶孩子聽自然的聲音。    

【南王書屋的開始】

「最一開始還沒有書屋這名字的時候,我女兒把這裡命名為熱情學園,我還跟他說:『啊你爸爸就不是個熱情的人啊』(笑)」 談到書屋的緣起,阿潘回憶起最一開始帶孩子的時候。   原先是原社社福督導的阿潘,受到上帝的呼召,決定回到教會,打開教會的門,讓想來的人都可以進來,當時來的孩子年齡從小六到高中都有。   「一開始會認識陳爸,是因為陳爸來找我問籌經費的事。」曾經在布農部落工作過還在大橋開課輔班的經驗讓阿潘很能理解陳爸,不論是在帶孩子方面或在申請經費方面阿潘都有些心得。   他知道當時還沒有成立組織的陳爸在籌措經費上的艱困,常常在找陳爸時,把原社社工員們的因工作遲交等因素上交給他的罰款塞給陳爸。   為了繼續申請經費和主動對外募款,各個課輔點就統一使用了建和「書屋」的名字而有了「南王書屋」、「建農書屋」、「美和書屋」和「溫泉書屋」等多個書屋。   在當時,書屋的成立,對社區來說就像是新開發出的一種功能,讓經濟條件沒那麼穩定的家長多了安親班和補習班以外的選擇。 對於社區和教會的信任讓家長們對於孩子到書屋來感到非常放心。   透過街坊的口耳相傳,每當教會的燈亮起,孩子們自然的就會聚集起來,...

【由夫妻檔經營的南王書屋 】

胖胖的多多龍在潘叔幫他掏耳朵的時候,趴在潘叔的腿上睡著了。這個和潘叔獨處的時刻對他來說不僅舒服放鬆而且非常的有安全感,這成了他心裡柔軟的一塊地方,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湧出力量給他支持。   放學回到書屋,開心的和早已來到書屋準備的潘叔和麗文阿姨打招呼說:「我回來了!」對多多龍來說,真的就像回到第二個家一樣。   寫作業、吃飯、唱詩歌、洗澡、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屋的時間,作息規律且穩定,這樣的生活節奏在多多龍的心裡建立起一套秩序並讓他獲得了充足的安全感。   小學一年級剛到書屋時,外表肥肥胖胖被潘叔暱稱為多多龍的小男孩,因為父母關係冷淡,生活穩定度低,而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也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過長的指甲裡藏著黑黑的污漬,身上也常有運動後留來下的汗味。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天到書屋接多多龍的時間很不穩定,多多龍常在教室裡等到睡著。   多多龍在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玩跳木箱,不小心摔斷了手,這讓吃飯、洗澡都成了艱鉅的任務。也是在這一年,最疼愛多多龍的爸爸因癌症去世,這些讓多多龍的內在和外在都變得更加混亂。潘叔和麗文阿姨耐心的陪伴,從好好吃飯、好好洗澡的日常細節開始。   那段時間潘叔和麗文阿姨,不僅帶著多多龍去診所看手、複診,...

【澎湖跳島-孩子這樣說】

撰文者:陳怡妃

相隔兩年再次來到澎湖準備挑戰七天六夜的獨木舟跳島,看著眼前許多熟悉的風景,不禁讓我想起兩年前第一次來挑戰跳島的自己,心中有許多感觸,在跳島開始前我其實心中有很多擔憂,甚至懷疑自己的能耐是否能完成此次旅程。 儘管如此我仍想要用力的體會這裡的一切,將許多美好的片段與回憶牢牢記住 。例如以往只能在課本上看到的海蝕洞,如今我竟然能置身其中,在海蝕洞裡滑著船! - 划船的過程中我常常放聲歌唱來忘掉炎熱的天氣以及身心靈的疲憊。老師們也常常鼓勵及關心我,讓我在自信心上增添了更多勇氣。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到達落腳點,以及當天豐盛的晚餐,這是一天之中最能撫慰人心的力量。 - 每一天我們會選擇一位隊員來當領隊,我分配到的那天是這趟旅程中最困難的一關-裡鎮角。老師說這裡的浪很不規律,會有左右的浪一起拍打著,是連澎湖的老漁民們也都建議不要來的地方。 前一晚我心驚膽顫的睡不著,但隔天,在我臉上你感覺不到一絲害怕,因為我知道若自己害怕整個團隊就會跟著陷入恐懼之中。因此我完全不膽怯,甚至異常的興奮,因為我最愛挑戰極限,我在心中告訴自己一定能挑戰成功! 一出發我滿心自信的向前滑,也時不時往後確認整個團隊的狀況。整段路程我始終保持著微笑,還時不時就開個玩笑讓團隊放鬆,不畏艱險的向前行!深吸一口氣,衝啊啊啊! 在浪的瘋狂拍打下我們不知不覺的就過了裡鎮角,大家滿臉問號地想原來這麼簡單就過了。雖然如此,但我依舊不掉以輕心,...

【2022澎湖跳島-多元組】

今年夏天書屋的盛事除了單車之外,還有獨木舟跳島! 睽違兩年我們再度出發前往澎湖。 澎湖由許多小小的島嶼所組成,每座小島都有不同的樣貌,在各個島嶼間悠游穿梭是非常好的航海練習。 當大家綁好船,坐上車,出發前往下水點,過不到五分鐘,後座悠悠的飄來一聲:「高麗菜…」大家只好調頭回住宿點將冰箱裡的高麗菜帶上,再次檢查行李裝備,重新出發。 終於來到了下水點,其中一個孩子肚子突然痛了起來,但下水點附近沒有廁所。老師請大家等一等,開車帶他前往最近的廁所,但可能真的太緊張了,找到了廁所卻又上不出來,不想耽誤大家太久只好再度返回下水點。 雖然折騰了一番,但我們還是成功的開始了這趟難忘的旅程! 出發前老師先訂下了幾個規則: 1.時間長度為七天六夜 2.總里程不少於六十公里 3.明確的起點和終點 孩子們就著這些規則運用試先學會的看羅盤、看氣象、看潮汐、看海圖的能力規劃出每天的航程。 除了航行路線,每天的伙食也需要自己準備,孩子A因為第一次參加,不太知道怎麼挑選,便全然信任之前已經參加過的孩子,直接讓參加過的孩子負責食材的採買。出發時他們的袋子裡裝了滿滿的洋蔥和胡蘿蔔,非常符合易保存、好攜帶的原則,但,A平常很不喜歡吃洋蔥和胡蘿蔔, 「下次我就知道不管有沒有參加過表達自己的意見很重要。」這七天六夜的飲食搭配對她來說是非常大的突破。 幸運的是,這次跳島的隨隊老師中,有一位老師對海鮮頗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