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新訊

知本主義實踐國土牆修復|生活的選擇

撰文者:楊佳平

在清晨霧氣尚存的藍天下搭上前往台北的火車,在桃園與夥伴會合後,驅車前往「風中之星」仲能與玳銜的家。彎進被繁茂樹葉庇蔭的入口,沿著稻田旁的小路,映入眼簾的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住所。 「我們家永遠都在過程中。」玳銜領我們進門時,如此說道。眼見剛鋪好的木棧板,是我們今晚露營的下榻處,旁邊有自製的柴燒熱水器、鞦韆,還有被植物覆蓋的浴室。「生活的樣態不只一種」是我此趟旅程最大的收穫。雖說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如何修復土牆,但玳銜與仲能面對生活的方式,更令人印象深刻。 傳統不流於形式,而是因著自己的需要適時調整。在自己搭建的生態廁所裡,有著沿屋頂攀附而來的藤蔓、一些綠葉,還有充滿巧思的、...

知本主義實踐國土牆修復|感受生活

撰文者:陳彥諦

在這次的領隊訓,我們四位領隊就彷彿那些即將到台東參與志工營的隊員一樣,進到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與其說是學習工法與技術,更多的是體會與自然環境友善的一個生活方式。 自身的經驗,一直都是喜歡大自然的,但僅限於觀賞的一個距離,未進到生活裡。在這幾天裡,真實地見證環境友善的幾件事:香蕉圈、露營、素食、自然建材,也在最後一天的總結時,被仲能與玳銜夫婦所經歷的一切給感動:從一個對生活模式的想像,在幾年下來不斷摸索、累積、失敗,再到真實地打造了許多建物。僅憑一個念想的開始,透過堅持與實踐這樣一直往下走,彷彿又對照到書屋相似的發展歷程。 最近總想著,這次的知本主義國實習國民計畫,能夠帶來什麼?...

知本主義實踐國土牆修復|十年

撰文者:Lolo

2014年,以立領隊群與書屋工班共同集訓,於風中之星家屋前,與其團隊合影;集訓成果為圖右下角的小土屋。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何而做。」                                                           ——風中之星共同創辦人,玳銜,簡報分享 工作坊短短兩天兩夜,對我不只是技術的複習或自適生活的再經驗,更有打自心底的感謝:十年間,我們各自前行;如今雖人事已非,但以「土」而再續前緣時,彼此心中,仍燃暖意。 工作坊結束前,仲能介紹Eason給一位朋友認識,自在地哼唱一段歌手陳奕迅的《十年》;很巧地,似是呼應我與風中之星結下的緣分...

【向海致敬-初次帆船集訓紀錄】

這次課程的地點在新達港,促成這次訓練的黃船長和他的夥伴請來他們的教練為我們授課,授課的教練經驗豐富,他也是從獨木舟開始接觸海洋,因為想要去更多地方挑戰獨木舟,所以他跑去學帆船,因為帆船能讓他載著獨木舟去探索更多地方。   課程第一天的上午教練將船從安平港開過來,我們在新達港港內進行基礎操板、繫纜繩、掌舵等技巧,學習如何當一名好的水手。這一天大家磨合著彼此的溝通與默契,讓接下來的駕馭能夠越來越順利,有經驗、沒經驗、體力好、體力差…經過了這一天,狀況各異的大家凝聚出團隊合作的氛圍,一起為完成後面兩天的訓練做足準備。   第二天,從新達港出港,開到安平港吃午餐,...

【向海致敬-讓更多人都能做這件事】

對書屋來說,帆船不僅只是帆船,也是海洋的知識、環境保護的意識、永續發展的觀念、團隊力的培養,更是與國際接軌的媒介。   你可以想像,當我們將帆船划到澳洲的時候,我們將迎來一場沉浸式、體驗式的語言課與文化課。「原來連英文母語的人都跟我們一樣要從頭學呀!」在海上有許多航海術語,因為有一定的專業性,即便來自英語系國家,也都需要學習,這讓孩子對於學習外文的恐懼降低不少。我們不是坐在教室裡上語言課,我們做了實際行動將自己沉浸在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之中,從踏上船的那一刻開始就可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成員需要對話,這些都自然而然的形成語言學習的環境。   這次的帆船訓練,...

2022書屋祭-總籌篇

撰文者:婷如

來到書屋的我,定位自己是教育工作者。面對親友的關心,我常常被問:從社會角落的議題、陪伴起家的書屋,本質到底是一個社福機構,還是教育機構? 其實,我目光所見的書屋,不是一個二元的、非黑即白的宇宙,它是由複雜的社會組織情境與多元資源交織的存在。 讓書屋閃閃發亮的姿態是『和而不同』:我們不一定共同擁有什麼,但都能讓每個人創造自己的存在。 沒有人能夠真正地去限制住誰,或是去成全他所想要的。   籌備小組設計了同時進行展演、教育博覽、商業活動的書屋祭,我們期待透過實驗性的嘗試,體現打破既有規則、框架的自由。 在各種溝通、合作、協力、創造中,我見證所有人的美、...

2022書屋祭回顧-文化餐會老師篇

撰文者:婷如

這次飲食課程是運用蒙特梭利教育學(Montessori Education)支持青少年發展階段的專案研究方法 - 三階段學習循環(three stage learning cycle)設計的年度課程。    身為教育工作者,藉由連結動機來啟發孩子去探索、建構與內化自我的學習。破除形式主義,考量生活的多元性、文化脈絡與主體性,依孩子的需求調整,形成一種關切文化、社會、心理的教育脈絡。    這場餐會可以說是青少年們的第三階段展演作品(third stage presentation),而我的角色是創造支持他們發展的浸潤環境,在每個工作和研究中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

2022書屋祭回顧-文化餐會孩子篇

莊珮宸  在去年運動會結束的晚上,我記得有個老師幫我們上了文化飲食的課程。  我記得每道菜都有屬於它的意義。  我記得第一次上課的三杯雞,我還為他寫了一篇故事。  我記得第二次的自由湯,是為了慶祝重獲自由與獨立。  我記得老師在上課時候說的屬於每道菜的故事。  我不會忘記的是那個老師的名字 --- 婷如。    那是個星期四的五點,和其他上課的人一同坐上開往青林書屋的車,就開始了第一次的課程,被通知年底會有一個餐會,那時候還覺得需要很久的時間,所以漸漸淡忘這件事,直到我們開始分配各個季節的餐點,我才想到第一次上課提到的餐會。   ...

2022書屋祭回顧-大人篇

.音樂組-林琦 今年書屋祭擔任書屋內部攤位調查/舞台幕後管理,籌備期間的每一場會議都是學習,學習同步資訊、學習表達想法、學習傳達資訊,是個很酷的學習經驗。   在馬不停蹄地準備下來到活動的這兩天,活動當下負責管理幕後舞台演出的角色,協助演出人員設備上的調整及確認,才發現原來這個任務一點也不簡單,不僅要在彩排及演出前提醒團體/個人 的預備時間,也要在活動前跟踹音樂人才培力計畫的學員做聯繫。   不論是一場又一場的會議或是活動時每一次的溝通確認,這些對於以往只是負責跑舞台staff的我來說都是很特別的經驗,很喜歡這次跟大家一起籌備活動、一起讓活動順利落幕的感覺,...

2022書屋祭回顧-五味屋篇

撰文者:淨婕

這次帶著五味屋的三個大女孩,參加今年的書屋祭,女孩們帶著自己製作的洛神花茶、餅乾、蛋糕,勇敢地走出攤位推銷,同時擔任親善大使,向客人、書屋的孩子介紹五味屋,親自體驗射箭、走繩等攤位活動,一邊體驗,一邊想像未來如果五味屋要辦市集,可以設計什麼樣的體驗活動。     這趟去到孩子的書屋,女孩們還肩負重要的任務,是向書屋祭學習舉辦市集的經驗。孩子們觀察攤位擺設,以及各個書屋的展覽設計;訪問書屋的工作人員與孩子,了解市集籌備的幕後故事,與書屋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很高興在這次的書屋祭,與孩子的書屋互動學習,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