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書屋的共同經營者-國高書屋】

在學校停課期間,有些孩子因為家裡沒有設備能上網課,書屋老師便開放書屋讓孩子們來使用電腦和平板。有的孩子因此上課在書屋,放學後也在書屋,一些原先在書屋看不到的生活習慣漸漸顯露出來:碗筷不收、垃圾亂丟、能躺則躺,呈現一個「沒大人管,這是我的小天地。」的狀態。彷彿國高書屋是個總會有人善後處理的「家」,有時喊孩子去收還會回嘴:「這東西又不是我用的,我才不要打掃」。   國高書屋的老師開始思索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懂得珍惜書屋給予的資源呢?國高中生的年紀,大多叛逆、耍個性、愛理不理,小學階段的陪伴方式需要轉化。從嘲諷、主動動手讓孩子一起到使出終極手段,漸漸地孩子開始把國高書屋變成想要保護及維護的秘密基地。甚至自發地出現自治會模式,衍生出一些孩子們自行訂定的機制,領導組織等概念也漸漸浮現。若不小心破壞了公共器材,孩子們會主動承擔,想辦法存錢或打工把破壞的器材修補好。節慶聚會期間,也會主動提議舉辦各種活動。有同學或朋友想進書屋,會主動提供對方在學校的上課表現、家庭狀況等協助評估。   這些讓國高書屋的孩子們一點一滴的累積出認同感,開始成為書屋的共同經營者。

【隊長仁傑-建農書屋】

仁傑-第一眼看見他、臉色兇悍,身體壯碩、走路喜歡駝背的國中生,不太喜歡說話,看見他在社區裡晃來晃去,就問問他要不要來玩森巴鼓,他也很直接的說:好!!   來到書屋之後,第一個書屋位置在社區活動中心的教室裡,他總是會在外面走來走去,對於自己的課業沒有很大的要求,只想找人聊聊天,或者閑晃,我們每週三晚上七點到八點會有練習森巴鼓的時間,他就會準時到場練習,一開始是玴誠哥來帶領鼓隊練習,其餘小孩依照鼓的不同來分配,仁傑他一開始被分配到三號鼓,幾次練習他的節奏感比其他人好很多,也再次詢問他要不要再挑戰其他的鼓,答應了之後,讓他慢慢進入難度較高的 Repinique(哈本尼克) 練習,練習過程有很多技術技巧需要花上很大的功夫才可以學會,仁傑卻在其他小孩還沒學好之前就學會了,節奏感也比其他人好很多,發現他在森巴鼓練習期間,節奏練習比其他人花的時間更久,也許透過森巴鼓練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找到成就感。   森巴鼓練習三個月後,我們跟著帶領我們森巴鼓的久貝老師,在社區裡開始繞街打森巴鼓,這是一件非常特別的活動,因為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這類型的團隊在社區裡進行,社區的居民也覺得好奇跟興奮,有的社區人士還特地買鞭炮來放,感受森巴鼓帶來的歡樂氣氛,孩子們也在繞街過程享受其中,仁傑帶著領隊的頭銜,散發出領導的特質,很完整的繞完預定的路線,...

【在變動中成長-建農書屋】

「建農是個多元的地方。所以建農書屋是個多元化的書屋,從組成的人到在做的事都是。」玴誠說起這個自己從小成長的社區,給出這樣的總結。不同於建和、美和等其他社區,建農社區沒有國中、國小,所以來的孩子分屬於不同的學校。   最一開始的時候,建農書屋比較像是提供學校在社區裡的教室,分成建農一班、二班。當時書屋的狀態比較像是學校在社區的延伸,雖然剛開辦時來書屋的孩子多達66位,但因為有些孩子不想離開學校後仍被學校控制,一年後書屋僅剩不到十位孩子。   「所以我們決定轉型。」玴誠在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討論後,開始將音樂、運動帶進書屋,「我們的第一批森巴鼓就是社區發展協會捐的。」   「小孩看到其他單位打森巴鼓遊街好像很神氣就想學,然後我就去學,陳爸也找老師來教。」雖然以前沒有玩過森巴鼓,但這對玴誠來說並不是問題,不會就跟孩子一起學,或者是先去學回來再教給孩子。   「跟著一群厲害的人一起做事很有成就感。」不論是電腦、吉他、森巴鼓或者單車、獨木舟,這些以前沒嘗試過的新挑戰讓玴誠覺得好玩又有趣,好玩到他壓根忘了自己是在「上班」,反而有種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感覺。   在書屋草創時期就跟陳爸一起胼手胝足走過來,從沒有薪水一直被家裡勸退,到募款逐漸穩定家裡反對聲浪漸歇...

【我們都一樣-建和書屋】

「剛到書屋時,懷揣著要幫助孩子、要給予的心情。但漸漸地,我發現我們不是站在講台上比較高位階的人,而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都是完整的人,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各自的環境裡生活、長大。」   爭吵、打鬧、哭泣,或者冷戰沈默,書屋現場的環境音,其實跟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類似。城市的孩子和鄉村的孩子,都只是孩子。 或許偏鄉有偏鄉看似嚴重的問題,但城市裡的孩子也需要面對鑰匙兒童、3C保母等問題。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童年創傷,跟住在哪裡無關。   家庭健全的人不一定就比較堅強,家庭功能不完整的人也不一定就脆弱非常。只是剛好我們有的你們沒有,而你們有的我們沒有。這樣的互補,讓彼此的生命更豐富;這樣的互補,讓我們看見更多人生不同的可能,我們都是完整的人。   「有一陣子我跟家人吵架吵得很兇,嚴重影響我的情緒,小孩觀察到了,我就跟他們分享一部分。他們聽完之後說出很多讓人忍不住笑出來的解決方式,這讓我發現他們也很想保護我,我們的陪伴其實是互相的。」   當我們跟孩子以平等的角度相處,我們就能更貼近彼此的心。當我們調整自己的姿態,我們也會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練習自己做決定-建和書屋】

學校老師跟家長最常問「小孩來書屋到底都在幹嘛?」說實話,就是玩。一開始我總答得有點心虛,好像沒有為他們再多安排行程,就是我不夠認真負責,但我知道,在這唯一能為他們保留彈性的時間裡,如果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認真負責而填滿那些空白,那就是讓他們更晚開始練習,怎麼為自己負責。   觀察小孩的成長過程,其實很多事都是大人幫他們直接決定好的,小至假日時間要如何運用,大至未來要念什麼學校什麼科系,等到成年後(幸運的話)某一天身旁大人就會突然改口「你已經長大了,要會自己想自己決定啊」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期待從小沒有機會為自己評估利弊得失再做出決定的孩子,能夠瞬間長出這個能力,有點殘忍。   做決定,是很需要經驗累積跟練習的。一開始只以當下享樂為依歸很常見,這時很多反對聲音會跳出來說,他們不知道後果啊!他們沒辦法承受或他們沒差啊!但其實孩子知道,真不知道我們可以從旁協助,最終決定權還是還給孩子,隨著他自己決定而來的所有後果,他才能心甘情願地承擔,在一次又一次的失之交臂或得償所願之後,他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真正重視的是哪些。   我還是陪著他們,但不再是告訴他們要做什麼,而是一起思考,去嘗試,走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他們的人生,最終還是得自己負責,不是我們其他人。  

【你隨時都可以來-建和書屋】

有陣子國中生很討厭回家,假日會從側門進書屋,甚至翹課時就到書屋來,讓學校老師感到很不諒解,覺得書屋怎麼不但沒有幫忙將孩子導回正軌,還支持孩子脫序的行為。然而事實是,就算不讓進書屋,他們也只是去找其他不一定安全的地方去,倒不如讓孩子待在一個安全且可以放心的地方。   抱持著這樣的初衷,建和書屋一直都會為孩子們留一扇門。時間長了,孩子們變越來越放鬆,從一開始偷偷來完會努力抹去曾經到訪的痕跡,到後來垃圾散落四處也不覺得有關係,那其實累積出一種讓人感到安心的安全感。當然這並不是說書屋的髒亂就無所謂,晴雯跟孩子們開生活討論會,一起討論大家心目中書屋的樣子,並且訂定出專屬於建和書屋的各種規則,當垃圾再度落地時彼此提醒。或許過程有點漫長,但把原本的規範拿掉,讓混亂發生,才可能再長出新的規則,再次變得規整。   孩子的成長並非一蹴可幾,我們需要有比我們自己想像的更多的耐心,才能夠看到改變的發生。   「有一次,小孩失戀在書屋大哭完的深夜,傳了一段落落長的訊息來,說,書屋不只是個房子或空殼,是個有人可以陪伴她的地方。」長長的一段訊息,讓老師感到既安慰又心疼。再找時間和孩子聊聊時,孩子聊著聊著就哭了起來,說發現自己以前怎麼這麼不懂事。他們真的什麼都懂,就只是需要時間空間,跟一個會聽他們也信任的人。...

【讓心有個安放的地方-建和書屋】

「我剛到建和的時候,小孩會躲在一旁觀察我。」建和書屋的老師-晴雯回憶剛到書屋時對書屋和孩子的印象,相比於長期穩定沒有換過陪伴者的書屋,建和的孩子對於新來的成人有著比較長的觀察期,和更多的試探。   「抽菸、喝酒、翹課,他們就是想看你的反應,但這也是建立關係的開始。我會問他們你們喝哪個牌子啊、在哪裡買之類的,然後他們就會跟我分享。」當孩子發現晴雯不像他們所熟悉的其他成人斥責他們,反倒是用不同的角度切入,對他們的行為感到好奇甚至能夠同理時,他們變得越來越無話不談。   「這過程當然也會有很多的拉扯。」對孩子的同理,並不代表書屋老師就鼓勵和支持這樣的行為,而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跟其他成人一樣用責備或否定的方式想去阻止孩子,只會讓孩子躲到更角落、更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繼續這些行為。   與其讓孩子到更不安全的地方去進行這些嘗試,不如讓他們在安全而且可被信任的地方探索。有些時候孩子只是好奇或想透過這些行為證明自己「長大了。」但距離成癮或者借酒澆愁等情況還有很大一段距離。當孩子們的情緒有個可以抒發的管道,他們借助這些外物來滿足自己心裡空缺的機會就會降低很多。   「我在書屋做了很多留白。」晴雯認為,孩子的身心都需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能獲得喘息,所以她不會將孩子在書屋的時間用各種行程塞滿...

【遠方。故鄉】

撰文者:黃劭筠

幾年前,旅行至藏區,在與當地藏人聊天的過程中,聽過一段深刻:『走的到的地方是遠方,回得來的地方是故鄉;走不到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啊!多們耐人尋味啊!生命在走在找尋,走到遠方,找尋故鄉。藏人,因為政治環境等因素,總在漂泊,有時是身體,有時是心靈。   其實不僅是藏人,每個生命都在找尋,書屋的每個生命,不也是如此嗎?   記得印象中,社區有個媽媽,是社會大眾口中的『新移民』,年輕時來到台灣,為尋夢也為了故鄉的家人,在這兒,與孩子的爸爸相識相愛,並共組家庭,原本理所當然的平凡幸福,卻在爸爸的腳因為長期做粗工搬重物受傷開刀開始,蒙上的深深的灰塵。 生活中平凡的幸福是日常,會因太過習慣而忘記時間走過;但當家庭的裂痕開始,就像拿著一根鐵釘敲向玻璃,裂痕,會蔓延,直至整片碎裂。   這個家中的男主人,從術後身體虛弱,到檢查出癌症,到手術切除腫瘤,到癌症復發,到離開人世。一切像是影片快轉般,讓人眼花也措手不及。不到一年的時間,幸福家庭的色彩變了調,而身為台灣媳婦的『新移民媽媽』,在原本熟悉的家庭與社區,頓時像斷了線的風箏,找不到歸處。   原來血緣,在現實中,真的如此深刻,爸爸剛過世的那一年,媽媽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隻身到屏東工作...

【陪伴孩子也陪伴家庭-溫泉書屋】

書屋老師常在家長發出求救訊號時快速補位,溫泉書屋的老師,曾幫孩子買早餐、送孩子上下學、甚至陪孩子回家睡覺等媽媽回家,深知穩定生活作息才能讓孩子在穩定的生活;陪伴從小在台語環境長大、聽國語就像鴨子聽雷的孩子,克服語言困難融入學校生活;陪伴單親導致生活混亂的孩子重新建立秩序感,無故不上學到可以每天自己騎單車去學校,這些從來都不是可以用短期陪伴可以看見。   書屋老師的功能不是取代家長,家庭的生活秩序重新建立,書屋老師便會慢慢放手,讓家長在能力許可後,重新擔起身為家長的責任,接住、復位、再接住、再復位,這樣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會一同成長。   在書屋, 陪著小孩、大人、社區一起,有需要時給予支持、協助與補位,一起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成長的不僅是孩子,而是書屋裡的所有人,一同成長,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人。  

【從生活細節著手-溫泉書屋】

書屋老師問孩子:「你今天早上去學校又遲到了,送了一個鬧鐘給你,也答應要準時起床,怎麼了嗎?」 孩子嚅囁的說:「鬧鐘被家人砸壞了……」   父親從小就離開特西,使得母親變得對家裡的一切不管不顧,特西常常九點、十點才到學校,甚至無故不上學,這讓學校老師頭疼不已。來到書屋後,書屋老師悉心的陪伴,從日常生活著手,在每個生活細節裡,讓他逐步學會為自己負責,洗學校的午餐餐盒、和其他人合作打掃書屋的環境。   日復一日的做一件件平凡的事,才發現平凡的事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日常陪伴的過程不僅建立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孩子帶來生活的節奏感與秩序感,最終給孩子的心帶來穩固的安全感。   一同成長,讓彼此都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