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找回自己、找回自信,重回學習軌道
一群大人把孩子弄壞,另一群大人再說孩子壞。 除了驕傲與藉口!!看不到真心為孩子伸出的手。 每擦一次藥,聽一次不幸,心一次一次糾結。 看不下去了!!我們自己來吧!! 陪他們讀書,要先懂國中小課程。 五年讀通,再五年寫出孩子聽得懂的教材。 帶孩子從他不會的地方從新學起, 想盡辦法讓孩子主動想學習。 為了讓他們都有飯吃,所以掏光積蓄。 為了讓孩子有安定的地方,所以有書屋。 為了讓學習低成就的孩子建立自信心,所以開始帶他們學音樂。 為了磨練這些沒生活目標孩子的意志,所以開始帶他們運動。 十三年,帶著上千個被大人也被自己放棄的孩子, 找回自己、找回自信,重回學習軌道...
《愛‧無所畏》 序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教育問題是國家未來競爭的命脈,也是青年品格、視野開展的關鍵要事,理說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政府應該對此負起責任才是,但是在K12決定沒有排富條款的同時,卻又沒有任何對偏鄉弱勢的濟弱條款,代表偏鄉問題從未被認真看待過,也代表今後的社會貧困翻身變得益發遙不可及。 由於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青壯年人口外流與隔代教養的問題,形成偏鄉的中空現象!幸好,台灣各地有許多像陳爸這樣極具熱忱而富有愛心的社會創業家,長期在第一線為經濟弱勢與家庭失能的兒童及青少年默默付出與關懷,他們除了要照料不同年層孩子們的課業外,還得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樁樁都包,舉凡學童的生活、心理及家庭等需求,再加上募人、...
「愛‧無所畏」 推薦文
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第一次在台東「孩子的書屋」看到陳爸親手寫的「愛‧無所畏」這四個字時,心裡觸動了一下。是什麼樣的人,經歷過什麼樣的淬煉,會給自己這麼大的圖像,這麼艱難的期許? 經過一年多的來往,特別是經過今年年初由我們幾位夥伴合辦的「社會創業家成長營」前後三天的多次討論後,對陳爸的「愛‧無所畏」的圖像有更清楚的了解、感動跟敬佩。書屋13年,陳爸散盡家財,曾經有半年靠吃生力麵過活,不但妻子離他而去,又承受兩個書屋孩子死亡的責難跟打擊,若不是經過年輕時闖蕩江湖的鍛煉,哪有勇氣跟不服輸的毅力撐過來?他的夥伴也各自走過崎嶇艱難的路,一人一本辛酸淚。若不是有無畏的愛,這一群受過各種磨難、...
媽媽們陸陸續續回來了
誰來帶我去逛知本夜市?
章魚燒、竹筒飯、烤鹽山豬肉、鐵板燒的味道噴竄入鼻,壯壯的小男孩洪平(化名)牢牢地牽著秋蓉的手,遊逛在台東知本夜市,眼兒骨碌碌打量著釋迦做的手機吊飾以及各色有趣的玩意兒。在他眼裡,這裡每樣東西都特別新鮮,最重要是周五他不再是被遺忘的小孩了,洪平好生珍惜這每週一次的逛街時間。 曾經每逢星期五,人頭鑽動的流動夜市一在知本火車站附近開賣,就是洪平的噩夢時間,眼巴巴看著爸爸騎機車載阿姨呼嘯而出,去逛夜市,他就像棄兒般一個人在家望眼欲穿,盼呀盼呀,往往過了晚上十點還不見人影。 在父親和阿姨的世界裡,洪平彷彿是個多餘的存在體。阿姨家本來住對面,不知怎麼地,有一次,爸爸去幫阿姨家修水電後,之後,...
狠煞驃悍的背後
藍波刀孩子
那國三男孩每天都攜帶一靶鋸齒鋒利的藍坡刀上學,凶狠的眼神誰也不敢挑戰甚至靠近他。惹火他的人不僅被打得頭破血流、骨裂皮綻,他還會騎上機車加速來回輾壓倒地不起的敗將。 沒有藍波刀在側,男孩無法安然闔眼,六年來,他的處世模式就是看誰最驃悍。 小學三年級,他坐在混江湖的父親駕駛座旁,父親車子一停下來,一把利刃迅猛伸入車窗狂烈刺進父親的脖子動脈,鮮血迸濺了男孩滿身,極劇驚恐的男孩自此失去哭泣的能力,他只知道更煞更狠。 國中的男孩早成為台東的一號角色,惹下的事端罄竹難書。 一天,闖下大條事的男孩被帶到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面前,男孩手上仍緊握著藍波刀。陳爸摟住男孩堅硬無比的肩膀,一點點靠往自己的胸脯...
滿心洞洞的小芸
渴慕缺了角的親情--摘自「愛。無所畏──孩子的書屋,給孩子全新的未來」
在台東,父母雙全,但小孩能跟在父母身邊,並非天經地義。 「哪有人是這樣的?我捨棄我的孩子,等我回來,孩子把我的錢花掉、敗光!」陳爸加重語氣,談起那始終嚮往和父母一起住在台北的馬小芸,他更是一肚子火,那是被一對只想追逐錢、寧可放棄基本倫理的父母所生下的孩子,童年就在渴求親情而得不著的情況下度過。 一對漢人父母,生下四個孩子,三個往台東老家送,陳爸敘述那天上台北,準備送馬小芸要去跟她父母過一夜的情況,「一個妳懷胎十月的孩子,可以因為你要賺錢,便自我催眠說這孩子不重要,可以丟在別人家裡完全不管!」 和馬小芸父母坐在車上的四十分鐘車程中,「他父母那表情,就是一副妳來我們很麻煩的樣子!...
讓孩子不再重蹈父母的覆轍
劉振祥(攝影家)
書屋的孩子最讓我驚訝的是:在這裡,他們都不怕大人,臉上總充滿笑容。要他們幫忙做任何事都「爭先恐後」,完全不推諉。而陪伴者所做的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陳爸有許多未來產業的規劃,讓從書屋長大的孩子日後能奉獻給家鄉,不必再重蹈其父母的覆轍──自己到都市工作,把孩子留在家鄉。其中的思維相當縝密,也可讓非營利組織有部分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必完全仰仗捐款,還有餘力協助其他NPO,應該有更多的人來支持這樣的組織。
轉身面對,真正無愧「無所畏」
楊雅棠(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
關於書屋的故事,我認為最令人動容的,不只是對這些陌生孩子的付出, 而是這群心中各自有憾的大人,在看似偶然的人生機緣下,因為孩子靈魂帶領而勇敢進入自己的殘缺世界。 他們以付出的形式拼補碎裂的自己,他們的轉身面對,真正無愧「無所畏」,「愛」也在這力量下得以自然舒展。
護持孩子在缺乏愛的荒原中有尊嚴的地成長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在美麗的台東,有這麼多亟待陪伴成長的孩子。我看到這些大人們用生命陪伴孩子,除了學業之外,也用音樂、體育澆灌。護持孩子在缺乏愛的荒原中有尊嚴的地成長,讓人動容,讓人想伸出手,加入他們的行列。
對的事,就一直堅持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二○○八年左右,人稱「陳爸」的阿朗,身上只剩四十七元,應該是說,他及他所創立的台東書屋全部只剩四十七元。他去加油站,加了四十七元的油,因為書屋還有兩百多個孩子,他至少要開回書屋。 台東書屋已經有接近八、九個月發不出薪水,沒有錢買菜。因為沒有吃的東西,有些孩子,只好回家,回到黑暗,甚至暴力的家。想到這些孩子回家後的種種不堪和困頓,以及再回歧路的可能,支撐著阿朗一直咬緊牙要把書屋辦下去。 但書屋終於彈盡援絕了,阿朗苦撐的結果,他的健康亮了紅燈,書屋和家裏的房租水電都付不出來,家人都不諒解他,妻子也黯然離去。 那個剎那,阿朗曾一度萬念俱灰,連活下去的意志力都快動搖了,但他還是捨不得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