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看到我住的社區變得更溫暖…

彥諦,陳爸次子談書屋

資源被善加分配到需要的人上,最重要的是,有愈來多的人真正的體會到互助的精神並付諸實踐! 這點讓愈來愈多的家庭和不同人因此走向更好的方向… 我是陳爸的兒子彥諦。對我而言,我從小就是跟書屋一起長大的,雖然書屋創立時年紀還小,當時只是懵懵懂懂的參與幫忙,但因為爸爸對理想的堅持,直到現在,書屋仍一直陪伴著我。 坦白說,現在的我還沒辦法聽懂爸爸百分之百的想法,但我看到我住的社區變得更溫暖,資源被善加分配到需要的人上,最重要的是,有愈來多的人真正的體會到互助的精神並付諸實踐! 這點讓愈來愈多的家庭和不同人因此走向更好的方向,就像書屋的標語一樣:「愛,無所畏」,大家懂得把愛分享出去,這就是我覺得書屋最珍貴的價值所在。 現在書屋已經把產業和教育都做出個運作系統了,我想之後的走向就是創造個好的循環系統,讓孩子們和參與的夥伴們如同善良的種子般,一部份回到書屋幫忙,另一部分發展自己的理想,在書屋內外一同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把愛的種子散播到其他地區;最終,我們居住的台灣社會必定會更堅韌團結,也愈來愈溫暖。 現在處於大學階段的我,想好好地探索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從書屋和大學學習,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串聯台灣年輕人的力量之後,開始回饋書屋以及社會。

找到自己的價值

阿娘、陳爸、革命夥伴的同儕 By 汶軒

我在國三那年進入書屋。 當時,學校老師都以體罰方式來教我,因為老師說:「我只管前十名的同學,其他後面的要自生自滅是你們的事。」甚至看不起我,也不讓我去問他功課,所以我只會問同學,有時候也覺得,乾脆擺爛算了。 家裡的人也不知道該拿我怎麼辦,他們只會覺得我考得很爛,讓他們抬不起頭,雖然我父母都很愛我,但是他們的教導方式是不會鼓勵我的,而是希望在他們謾罵之餘,我就能夠奮發向上。在基測前三個月前,我在放學跟著同學到書屋後認識了陳爸。 其實一開始跟著同學到書屋,只是想去跟同學打屁聊天,可是看到他們在書屋每個人都埋頭苦幹,努力讀書,就很想加入他們。只是我不敢開口,那時候不認識陳爸還會有點害怕,後來是有一個同學先開口跟陳爸說:「陳爸..我想加入,可以嗎?」我馬上在後面說:「我也想要加入!」陳爸說好,之後握握我們的手,歡迎我們。 後來想想其實陳爸也沒這麼可怕嘛!之後每天到書屋報到,看書寫題庫;我萬萬沒想到從來沒認真讀過書的我,居然在書屋某個角落找到位置後,放好書,戴好眼鏡,開始低頭專心看書超過一小時。 剛進書屋,一開始接觸的是阿娘,那時候國中二年級,每天放學就去上學校的「攜手計畫」,每天寫完功課外還會很期待阿娘來找我們聊天,每次都聊到天南地北笑哈哈。陳爸是在我功課上最大幫助的人,以前讀書沒自信,也不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覺得差不多,但是陳爸告訴我,哪裡是我的優勢希望我繼續努力,...

同心協力的夥伴是我最好的補給品

一陣風吹得種子更高更遠 By高鏞(大學生)

國中一年級時,我進入書屋,對書屋的第一印象是陳爸那親切溫暖的笑容,我很喜歡陳爸的幽默,有時是自嘲或是誇張的舉手投足,讓大家總是毫無地捧腹大笑,陳爸找尋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陪伴我們、教導我們學習,甚至還帶著我們一起運動、打拳擊,讓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心變得更堅強。 我參與過書屋許多活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單車環島之旅。為了能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心去挑戰單車環島之旅,我們在事前做了許多準備,只要有時間就會從台東騎到花蓮玉里或從台東騎到墾丁等較短程的單車練習,從練習中增強大家的體力和毅力。 我很幸運可以參加單車環島,沿途,許多鬼斧神工般的美景印入腦中,每次只要回想起來都歷歷在目,心情就特別開朗;,除了美景,還有在豔陽下奮力騎車時不間斷的鼓舞聲,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向前踩踏的感覺非常神奇,幾乎忘記了痠痛,同心協力的夥伴是我最好的補給品。 書屋提供了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書屋長大的我十分感恩,書屋除了有課業教學,甚至還供應餐點給孩子們吃,讓許多家庭破碎的孩子可以填飽肚子。 希望書屋的美好可以讓全台灣的孩子都感受到,我很幸運可以在台東遇見陳爸遇見書屋,陳爸就像一陣風,大家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因為遇到了陳爸而飛的更高更遠,我懷著感恩的心飛著,未來我也會付出我的力量去幫助需要的人。

照顧上千書屋的孩子甘願負債

中國時報 林郁平/台北報導 2013年07月18日

全新考驗《愛。無所畏》新書發表會17日在台北舉行,書中敘述「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左)、上千個台東孩子與數十位陪伴者的故事,他們將在下周挑戰自行車環島。(張鎧乙攝) 「其實我常常也想放棄!」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十三年來花光積蓄又負債,照顧一千多個「別人的孩子」,雖然經歷口袋只剩四十七元的窘境,他堅持讓這些被外界認為的壞小孩,也有做孩子的權利。 《愛。無所畏》 細述陳爸故事 曾任新新聞總編輯的古碧玲說,當她聽到「陳爸」的故事,從新聞工作者角度一度懷疑這是真的嗎?等她到書屋陪伴、觀察後,深深被陳俊朗無所畏懼的態度感動,閉關一個月內,寫下這些缺乏應得的愛,被家庭、學校放逐的偏鄉孩子們,及耐心教導陪伴者《愛。無所畏》的故事。 十三年前單純返鄉陪小孩的陳俊朗,發現台東偏鄉的孩子亟需關懷,從自家庭院前說故事、教彈吉他,自掏腰包提供晚餐開始,全心投入陪伴、輔導孩子的工作,逐步擴大成立「孩子的書屋」,成為一千多個孩童的避風港。 陳爸陪伴走過躁動青春期的孩子中,有家庭表面健全,父子關係一度如寇仇的宏盛;大人永遠浸泡在酒精中的原住民女孩玉念;成長過程不斷被責備的單親孩子,選擇封閉自己的逸文;功課不好但家庭和樂,從跑馬拉松肯定自己的阿達。如今,這四個大孩子仍與書屋保持緊密關係。 失落的拼圖 幼苗療癒重生 而幼嫩的孩子往往是大人暴烈狂刀下的魚肉,不堪大人磨蝕耗損的單純天真,...

不當大哥 他為台東孩子造書屋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單車環島是「孩子的書屋」每年暑假重頭大戲。圖中為創辦人陳俊朗。 台東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一個孩子是家庭的事、學校的事,也是社區的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俊朗,以十三年的時間,在台東創辦了十間「孩子的書屋」、陪伴上千個遭家庭、學校放逐的孩子。新書「愛‧無所畏」,記下他為孩子打造「幸福莊園」的故事。 二○○○年,曾混跡江湖、經營特種行業的陳俊朗,為了兩個兒子金盆洗手,返回台東老家。某天,他在自家庭院彈吉他,樂聲引來一名孩子。共處一晚後他發現,這孩子已三年沒吃過晚餐了。 台東缺乏就業機會,許多父母丟下孩子到西部賺錢,讓孩子長期缺乏照顧與愛,遭家庭、學校放逐。這些孩子激起陳俊朗的「大哥義氣」,想陪伴、照顧他們。他和朋友在台東各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為孩子打造「第二個家」,「大哥」從此轉型為「陳爸」。 在這些書屋帶孩子讀書的「老師」,並非教育科班出身的教師、社會菁英志工,沒什麼顯赫學歷,甚至有人開過賭場、當過毒蟲。 書屋聘任的都是專職老師,為什麼不用志工?陳俊朗表示,多數的書屋孩子,生命一直處在「被告別」的狀態。這些孩子會吸引善良熱心的志工,為他們奉獻一個暑假或一段時間,但時間到了,這些孩子又「被告別了」。他說,許多書屋老師和學生一樣,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往。陳俊朗認為,如此「師生」之間才會彼此理解、陪伴關係也才會長久。 缺乏學歷的老師,如何教小孩讀書?陳俊朗說,...

台東書屋愛無限 陳爸帶弱勢童環島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在台東投入陪伴、輔導孩子的工作,並成立「孩子的書屋」,這感人的故事集結成書並在昨日舉行記者會。創辦人陳俊朗(中)並預計與孩子們出發環島,訓練孩子的堅毅與韌性。(記者劉信德攝) 台東孩子的書屋「陳爸」陳俊朗和夥伴們,長達十四年照顧數千名弱勢學童的故事,被寫成「愛,無所畏」新書,要讓陳爸的這份傻勁傳到全國,鼓勵更多有心人關心類似有需要的弱勢孩子。 14年照顧後山千名貧童 本報教育園丁專欄曾報導過陳爸的愛心故事,引發熱烈回響,昨天陳爸拖著生病的身體,和書屋老師、學童一起從台東北上參加記者會,除表達感恩之意,也預告書屋每年暑假的單車環島一千公里挑戰自我之行,今年將在二十二日從台東出發,為期十二天,共有卅二個書屋孩子參加。 22日從台東出發 12天環島 陳俊朗從十四年前開始,在台東各社區陸續成立孩子的書屋,照顧在家庭或學校中受傷的孩子,陳俊朗花光自己的積蓄,換來了被照顧的孩子生命有了巨大改變。「愛,無所畏」一書作者是前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親自到書屋了解訪談後,深受感動,她寫作期間閉門六親不認,只跟陳爸連絡。 這本書詳實記述陪伴者老師和學生各自的生命改變,例如流浪到台東的拳擊教練林明煌、失婚失意的思想者里拉老師等,因為加入書屋陪伴孩子,反而讓生命有不同的精采,書屋的孩子們各有傷痕,在書屋中卻找回做孩子的權利和可以好好長大的幸福。 有卅二個書屋的孩子要騎車環島,...

切蛋糕了!

書屋孩子的小確幸

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一個美好的祝福。捧著這些寧馨兒,嗅著他們身上的乳香,做父母心中的永遠銘記著寶貝報到的那一天。 然而,有些孩子卻是在不被祝福之下來到世間,沒有人記得他們的生日,即便記得,大人們也沒有閒情逸致幫孩子過生日。這樣的孩子來到書屋,終於享有生日那個月切蛋糕、領受被眾人圍繞唱著歌祝福的喜樂。 書屋中央廚房的烘焙大姊林美智拿出在五星級飯店研發甜點的手藝,絞盡腦汁每個月都要端出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獨門蛋糕。她的蛋糕好像加了獨家秘方似地,一吃就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即使是怕胖的大人也管不住嘴饞。所以,林姊的蛋糕通常當場沒吃到,就只好等下個月了。 圍繞著這「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穠麗甜香的蛋糕,孩子們單純的快樂,忘情地舔舐蛋糕,彷彿魔法般,滿室滋沃出暖意來。 這每個月一次的慶生太重要了,光亮芳馨,是書屋孩子的小確幸。

微笑!台東!

黃秉德(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

到台東了。飛機緩緩下降,下方白色浪花撫弄著美麗海岸,像串珍珠鍊輕輕地撩撥少婦美麗的頸項。見到精神飽滿的阿朗和他揮汗的夥伴,也與羞澀但掩不住開心的小孩輕聲招呼。溫暖的台東,總讓我這個北部人熱得軟懶酥麻。 台東的美麗景觀,掩蓋不了背後的憂愁。 本書一一介紹書屋的老師及孩子們,這令人動容故事的背後,透露出偏鄉或邊緣社區的無奈:地方產業停滯、青壯人口外移、社區與家庭功能萎縮⋯⋯。地方中小學對於這群弱勢學童,也常有心無力。而四十年前已存在之各大院校山地服務隊,至今仍年年招生、常常獲獎,卻改變不了其投入偏鄉工作徒勞無功的事實。 「孩子的書屋」成為台灣「弱勢社區再生」的新指標,創造新的社區活化模式。帶著傷痕的老師,用無畏的愛陪伴受傷的孩子。孩子因老師的無私而成長;老師因孩子的茁壯得以撫平內心傷痕。失去信心的親長因孩子的成長,重新有了愛的能力。當創傷因無畏的愛轉變為改變的動力,社區也因此得以復甦再生。 「孩子的書屋」將要邁向「社區產業活化」的新里程碑。產業的發展,將啟動社區再生契機。中央廚房的設置,使各書屋能穩定供餐;備餐與送餐的工作量具規模,得以提供就業機會;供餐食材由書屋農作團隊供應部分訂單,加上有機百香果種植、天然果汁加工,亦再增添工作機會。 從陪伴照顧發展出供餐、送餐,從供餐發展出農作,延伸至農產品加工;中央廚房也從供餐,延伸出餐飲職訓,甚至發展出餐點品牌的可能。產業的活力吸引遠方遊子...

從孩子的興趣開啟他們學習的路徑

在主流教育中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恬然進入的 許許多多你我想不到的因素與問題 隔絕了偏鄉孩子通往主流教育的路 這些孩子被老師貼標籤,被其他孩子歧視 往往徒有一身蠻力. 小潘從小被父親扁到大, 從不敢正眼瞧人. 他的拳頭既大且硬, 隨手揮一拳,保管叫對方皮開肉綻 他被準幫派老大吸收成小儸儸 耀武揚威地替老大圍事. 當書屋有了拳擊課程, 像小潘這樣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機會。 初練拳擊的孩子,不少頗缺乏自信的長期被欺凌者。 多元教室練習場上,一位瘦弱的男孩格外特別。 這位弱小的國三生,剛來時都不講話; 而今,打得好,進步快,體格變強,還長出一點肌肉, 逐漸養出自信,整個人也活潑起來。 書屋試圖在讀書之外,為這些孩子另覓出路,栽培的七、八位從小五到高中的孩已可參賽; 「孩子國高中時,不喜歡讀書,你還是可以挑一條路讓他走。」 書屋拳擊教練帶過好多孩子,這些國高中困行於課業的孩子, 走到大學階段反倒開始拚功課, 「你不要叫他讀,他硬要讀了; 換成你叫他不要讀,他愈要讀了。」 從孩子的興趣開啟他們學習的路徑, 有教無類,不就是這樣的意思?

2013愛無所畏單車隊挑戰環島!

孩子的書屋成立至今,已經邁入第14年了。 其中,我們發現了"運動"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跟訓練。 訓練他們的體力與意志力 訓練他們如何面對困境 訓練他們不輕易放棄! 於是,2009年,,<孩子的書屋>單車隊,就此成立。 從東台灣開始,一次又一次地挑戰,然後,環島! 當初的單車隊孩子都長大了, 他們記得,如何用"永不放棄"的意志去面對出社會後的挑戰。 今年,2013年7月22日~8月2日,<孩子的書屋>愛無所畏單車隊, 即將帶著新的單車孩子們,重新出發,挑戰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