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很多的願意,是因為被需要
書屋的倉庫課輔教室啟用了,雖然還沒有正式通告各社區, 但已經有些家長聞風而來,開始要把孩子送過來上課。 書屋課輔累積了10年的教學經驗,目前多名幹部正積極的將這些知識文字化,做出教材。而隨這近年來連戰皆捷打響了知名度,大知本社區關心孩子課業的家長不斷的想將孩子送過來補習,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成績。 書屋教育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教師有高學歷或是有嚴格的體制規範,反而剛好相反的是書屋能夠花時間陪伴、了解孩子的問題,針對問提核心來扶持學童,而且凝聚了優質的學習氛圍與溫馨的「第二次機會(Second Chance)、第二個家(Second home)」的環境,讓孩子們來到這是輕鬆的,自在的,主動的、快樂的,再加上書屋的教材與師資,在目前殘破的教與體制結構中殺出一條血路,為這區的莘莘學子開出一片天地。 快樂,而且有效率的學習天地 不論一開始孩子們是自願來、聽到朋友說很好而好奇的來,還是被家長硬逼著來的,過了段時間後孩子們口口聲聲都是書屋,出門都是要來書屋。 為什麼? 因為這裡有新的機會、新的希望、有願意傾聽的人、願意幫助的人、有願意當他們家人的人。 很多的辛苦、很多的願意,是因為被需要。
公共電視 感恩故事集第9集--最愛~陳爸與彥翰 2009/04/21
「養育之恩」-最愛 一個曾經在年幼反應稍慢、行為偏差的扁平足的男孩陳彥翰,由於父親陳俊朗的陪伴克服障礙、挑戰困難。雖然扁平路上步步艱辛,但有陳爸「讀書學思考;念佛學 慈悲;練武練自信;音樂開視野」的鼓勵成為田徑健兒、大家眼中的好學生,他也向老爸學習吉他培養自信、上台表演,活出自己的生命。
慢慢來!希望會長大
看到孩子的成績有所改變! 說真的,本身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幫孩子有系統地上課, 倒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瞭解孩子! 這些孩子的資質不錯!加上他們肯努力! 看到他們每一個人慢慢的進步,成績是最好的反應! 但是跟孩子說過,我在意的是成績背後代表的意義! 並不在分數本身的高低,而是到底學習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計畫 後面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最近帶著「希望」畫畫,只是單純的陪伴著孩子, 就如同攜手計畫一開始的初衷,讓孩子不要去外面亂晃, 是在社區課輔教室裡面,進行一些活動,現階段是這樣, 至於他何時願意進入套裝知識的學習? 我不知道,也不期待,我對於音樂排毒並不瞭解, 但藝術活動我還OK慢慢的希望看到孩子的改變~ 該認真讀書的想要衝基測兩百七十分, 就應該要靜下心來,每天上課認真, 不想要讀書的至少也應該要找到自己興趣,並且朝此發展!
我會多陪陪她!
小岩因為爸、媽的問題,她的話少了、神情有點落寞,問她好不好?她都說:「還好…。」讓人看了很心疼…。 找了個機會和小岩媽媽聊起,媽媽說:「我知道,我會多陪陪她,我一定會多陪陪她。」 一些時間後再看到小岩,話多了,會和同學打打鬧鬧,跟她說話時語氣明顯開心多了,偶爾還會講講冷笑話。我知道是因為有媽媽的陪伴,孩子的愛箱滿了…。孩子只是要爸、媽的真心的陪伴……。 大人之間的問題,傷害了小岩,光照大人的軟弱;但也因為有小岩,讓媽媽變的勇敢。孩子是落入塵間的天使…。看到小岩,想到社區其他的孩子們不一定像小岩一樣幸運,有個真心面對自己問題且用心改善的媽媽。 有人說:「有了孩子才開始學做媽媽、爸爸。」 一個社區媽媽說:「以前我們不聽話,爸媽就是用打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自然而然就這樣教孩子。」「現在開始我不會隨便打孩子了,看到你們可以這樣愛孩子,你們是外人,我是他媽媽,我應該更愛他才對…。」有些孩子的父母還在練習,練習過程孩子就被忽略了…。 孩子應該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但若是餓了還沒東西吃,書屋隨時都有,每個孩子自己動手,吐司塗果醬、泡杯熱牛奶…,可能不會很飽,但是心會溫暖。在書屋,每個孩子都一樣,沒有人會被指著說:「某某某的家裡沒有飯吃...
不打不罵、寧願長久等待孩子的真心理念
音樂與課業陪伴 五年裡,孩子從學吉他到組樂團,所以有『小董事樂團』,其實它代表的是音樂陪伴的部份,音樂陪伴:除了小董事樂團,還有其他樂團,還有一堆學音樂的孩子,還有一個森巴鼓隊、非洲舞蹈團。所以我們募樂器。音樂氛圍慢慢在村裡形成,所以開始辦音樂會..。 我們期望孩子可以從學音樂、組任何形式的音樂表演團體到自己創作音樂、自己用影像描述自己的音樂、自己錄音、剪裁、發表..。這些,我們都能提供他們的需要。 五年裡,因為考試需求而產生的課業陪伴,慢慢發展成伴讀形式的課業輔導: 不打不罵、寧願長久等待孩子一個真心的理念,也逐日形成。 與其讓孩子短暫屈就而服從,不如讓孩子真心感覺需要改變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才可能成為陪他一輩子的德行。這理念會一直是我們陪孩子的方式。 教材視覺化 將影片與教科書結合做成孩子覺得有趣味的教材,輔以大型的立體地圖儀、立體的大陸地圖、台灣地圖、中西歷史朝代表的連貫...。讓孩子在看電影學歷史的愉快氣氛中,可以看到立體的地圖,因此理解位置關係,征戰與戰略原因、地理與歷史的因果關係..。 商請英美國籍的國外藝術家駐地社區,創造英語環境。 研究與國外社區交換學生的可能,讓孩子在不牽強的自然環境裡『知道』英語、學會英語,而不是一堆的單字、文法背誦和無厘頭的不會就打罵。 研究『社區讀書角』:將教材與社區適度結合,讓社區父母在簡單訓練後可以陪孩子看影片,...
乞丐武訓興學的心情
這幾年,常有人疑惑,不領薪,怎麼生活??沒有錢,怎麼發展??沒學歷,憑什麼教學生?憑什麼作教材? 老實說,我也答不上來。 只是整個的八年中,錢方面!從沒錢借錢,自己找時間賺錢,朋友支援,計畫書裡的補助到少量捐款...都有。最多的我想是省吃儉用,只花該花的錢。我如是,夥伴也如是。幾碗白飯、一塊豆腐乳,一杯開水,一群人還是可以『把水言歡』的過好幾個月。 發展是靠不停的行動和不斷的堅持,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跟錢也許有關,但絕不是主因。 教學生、做教材,學歷不是絕對。國高中課程、教材改良,有心就不難,陪過孩子哭過、陪過孩子痛過、陪過孩子笑過的人,也許學歷不夠,但一顆解決萬難的心絕對足夠去解決陪孩子、做教材中所遭遇的困難。 武訓興學,一個乞丐,為了不讓窮孩子過像他一樣的苦日子,可以吃屎、吃石頭掙錢。建了三所義學,窮人家不讓孩子到學堂讀書,他跪,直磕頭,三天三夜直到不支倒地。老師不用心教孩子,他跪,給老師磕頭。孩子不認真讀書,他哭著、瞌著頭拜託孩子讀書,直到頭破出血.....。 他想興學,所有人都笑他,一個乞丐那來的錢。他吃屎、吃石頭掙錢,人家說他會死。 記得他說:『如果老天要我完成我的心願,我不會死、也不會沒錢。我不怕死、不怕沒錢,我怕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一輩子要過苦日子....。』 是啊!我的心情的確如此。
書屋說從頭
最近有不少朋友提:想完整了解書屋、書屋的緣起、書屋的過程、書屋的理想.....。 其實書屋外在的一切,都比不上書屋內在的---單純、多人無私愛的集合體、堅持而不輟的理想重要...。 如果說書屋有歷史,那是八年前,我在經歷了一堆挫敗後回到建和老家,我成長的社區,想考個書記官,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陳彥翰、陳彥諦開始。 在這一段陪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無意的接觸了社區的孩子,在很『單純』的情況裡,很『單純』的接觸『單純』的孩子,而開始了很『單純』的陪伴....。這些很多『單純』,開啟了很多新的可能。 單純的陪伴中,真實的看見了、體驗了孩子們的艱苦、孩子們的茫然、孩子們不得不的墮落...。而這些孩子們的種種艱苦,幾乎全部來自於大人世界裡無謂的需求: 大人世界裡,求名、求利、求面子、求美好未來、求滿足自己慾望、求滿足他人期望、求.....。但老實說,在陪孩子的過程裡,我很少看到有人是『求』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以孩子的立場『看』孩子的種種...。 更具臨場感的舉例說: 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因為父母離異,父親酗酒..。他開始面對沒有媽媽、一天只有學校的中餐可以吃,要躲從小就當成偶像的爸爸喝醉後的皮鞭追打,要應付沒寫作業,從老師來的責備,甚至處罰,和接著來的『壞孩子』標籤...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是一日接一日。 當他恨透的這些生活在上了國中之後,會更劇烈的變化。 國小沒學好,...
數位時代雙週:數位落差專題2-台東建和書屋(2)
四十二歲、六年前才由台北返鄉照顧年邁父母的陳俊朗,對故鄉有著一份飲水思源的熱情。但這個位在台東市郊南方的大知本溫泉地區,除了觀光飯店業者會有興旺的生意外,當地的原住民、漢人,似乎都活在貧脊的經濟環境中。 陳俊朗在部落格裡寫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故鄉:「整個一萬多人的大知本地區,連個圖書館、可以讀書的地方都沒有。大半的家庭沒有閱讀環境,父母沒有讀書習慣,家中沒報紙、沒雜誌、不買書、沒電腦。更糟糕的是,有超過四○%的家庭是家庭功能失常,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還有許多表面是正常家庭,事實上問題重重的,二個再婚者組成的家庭、列管的家暴家庭。」 為此,教吉他維生、收入無虞的陳俊朗,一直對社區學生的課後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這個理想在他心中放了好多年了,「但因為DOC的出現,才讓社區居民團結起來,有機會實踐這個理想。」 原來教育部對DOC的人事維護費用是透過地方政府進行發放的,公文作業系統的緩慢,加上跨年度預算的銜接問題,導致建和DOC在二○○六年二月起,足足快有三個月的時間呈現停擺狀態。 可是建和社區居民的e化熱情早已被點燃,因此籌建一個民間電腦教室,加上社區圖書館功能與家暴暫時庇護所的「建和書屋」構想,在二○○六夏天成形,並在八月底落實。透過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號召,大批的民間贈書、二手中古電腦開始進入建和社區。 經費不足靠志工的熱情維持 《數位時代雙週》...
數位時代雙週:數位落差專題2-台東建和書屋(1) 2006/12/15
O六年8月,台東大知本地區一位不懂電腦的吉他老師陳俊朗,和幾位朋友湊了5000元,租了一棟50坪的透天厝,克服艱辛,點燃了大知本地區e化熱...... 台東建和書屋是教育部電算中心在全國所設立的六十一個數位機會中心(DOC)裡,一個相當奇特的案例。這不是政府單位,而是由當地民眾自發性的募款、自行募集電腦,另行租設場地,成立的一個民間數位機會中心,裡頭有十五台二手電腦,以及高達二十位的電腦志工,在協助社區居民學習數位化。 台東建和書屋位在大知本溫泉旁,一個屋頂看得到太平洋的地方。書屋是在二○○六年八月由一位吉他老師陳俊朗所發起,他結合幾位年輕朋友,共同湊足了五千塊錢,租了一棟五十坪的透天厝,並開始展開募書、募電腦的工作。 明明政府設有DOC在輔導社區居民學習電腦,民間為何還要畫蛇添足呢?發起籌設書屋的陳俊朗感嘆地說:「要在社區進行電腦教學,有很多困難是公部門很難體會的。」 陳俊朗指出:「沒接觸過電腦的人會怕電腦,加上當地人有工作,這些困難導致社區居民不可能主動來上課,更何況是要走到學校裡頭,不能穿拖鞋、不能亂吐檳榔渣呢。」 不惜跑十幾趟說服村民 二○○五年九月,陳俊朗是台東市建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由於當時位在建和國小內的DOC成立,他加入首批電腦志工的培訓與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教育部委聘的民間輔導單位人員,也就是開拓文教基金會的金惠雯。 「她看起好像個高中生小女孩喔,...
三年沒吃晚餐的孩子
回到社區就聽說不少小孩的晚餐是有問題的。 聽說小童有三年多的時間沒吃過晚餐了。 老實說,起初對這件事我是不在意的。即是淡淡的在乎了,那種相信也是不確切的。直到那一天。 那一天,家裡剛好沒煮晚飯。帶著自己兩個孩子到街角吃麵。麵店門口巧遇小童。很自然的問問:『吃過沒?』不是太真心的,只是隨口問問。 『陳爸!我吃飽了。』雖然臉上強裝鎮定,但表情鬱鬱的,嘴唇乾乾的,知道是沒吃。 拉著他的手:『走吧!陳爸請客。』我想起了他是三年沒吃晚餐的那個孩子。 點了四碗麵,四人悉哩呼嚕的吃了起來。 有注意到小童吃麵的樣子。有點不好意思,有點滿足,還有很多的小心。頭都沒抬,動作沒停的吃著麵,偶爾斜斜眼看看我,傻傻的笑著。眼裡有感謝。就這樣持續著直到把麵吃個精光。 表情是乾乾淨淨,愉快而清朗的。嘴唇是油油的,即使用衛生紙擦過了嘴。 我習慣吃兩碗麵,我家老大也是。 問小童:『再一碗?』 他猶豫了好一下,皺著眉的點了頭。我們又叫了三碗。 第二碗他吃得就有些勉強,速度慢了一些,頭依然沒抬,只是低頭吃著麵,但眼神裡,多了滿足的愉快。 到碗裏還有一口麵的時候,他停了筷子。抬頭看看我們。頓了頓,又拿起筷子一口氣把剩餘的麵吃完。 看著他吃了這兩碗麵,再想起他是個三年沒吃晚餐的孩子,我有些能體會。什麼叫『沒晚餐吃。』 付了帳,往外走。 到門口,小童停了下來,突然的彎了腰。嘩啦啦的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