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一班:來自書屋新夥伴的知本主義實踐心得
「你下課後要去那個樹屋哦?」
「是書!屋!不是樹屋啦!」
孩子的書屋?有很多書嗎?孩子的樹屋?哪裡的樹上真的有樹屋嗎?
來自不同工作組別、不同工作崗位、到職一年以內、半生不熟的書屋新人們,
經過三天扎實的活動,從不同於工作日常的視角,重新看見與感受我們所服務的基金會「孩子的書屋」!
三天的活動包括,體驗自然建築工法,一起修復「黑孩子黑咖啡」外牆;走進各個書屋據點和辦公室,聆聽不同工作崗位上的夥伴介紹環境、分享工作日常、聽聽在地歷史故事、聊聊自身信念和現正在做的事、彼此討論激盪出對未來的期許;走入書屋發源地—建和部落,聽聽頭目說故事、了解文化歷史脈絡、一邊徒步走過並畫出社區地圖,一邊和社區大哥大姐們聊天;體驗書屋夥伴們曾經的例行公事—一起煮飯、一起吃飯;最後透過繪本分享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孩子的書屋」,並且在活動後共同創作一幅畫、一篇文章、以及一首歌曲,來呈現這三天帶給我們的觸動。
1⃣️我們看見的書屋價值是什麼?
「歷經七年風吹日曬雨淋的土牆,再次由我們一起兩人三手兩個上午完成修補,是汗水、是痠痛、是和以前的書屋前輩們一起延續共創著,也是滿滿成就感!」
「聽大家在敘述過往的時候,有一種時空重疊的感覺,好像可以看到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氛圍,從一個跳躍的角度認識書屋,理解書屋是如何串起人與人、人與群體/社區。當時的情感,穿越了時間空間來到我們面前,形成一股新的推動力,讓影響持續擴展與發生。」
「從書屋土牆的修復到部落的探尋,聽著書屋人述說著在書屋的故事,每段故事生動的像是親身經歷,聽著部落人聊著族語所代表的意義,感受到文化傳承與延續的使命。記得彥翰曾經說過:每個人找尋的風景可能不同,但只有真的開始了,才有機會看見。這次看見了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樣態,這些都是願意開始,也堅持信念所成就的,很辛苦卻也很深刻。」
「謝謝書屋這20年來的堅持,這份堅持讓許多孩子看見不同的自我,就像我來到了這裡,慢慢看見了自己,發現原來自己是被需要的,也因此更肯定自己了。」
書屋讓我們在時間軸上看見:那份願意開始的「勇敢」、橫跨時空的「共創」、人與人之間帶著在地文化的「連結」、無論走得多慢也絕不停下腳步的「堅持」、以及「我們自己」。
2⃣️書屋夥伴帶著我們自己、勇敢與堅持,透過連結與共創,來做些什麼?
一位夥伴曾是建和書屋改建集資計畫的捐款人,而他現在擔任書屋的會計一職,捐款收據是他和書屋的緣分與連結,從資助者轉變為書屋的一份子,他的看見是:「書屋不是有些人所以為的課輔班,書屋真正在做的是”陪伴”,除了書屋老師在學校放學後的日常生活陪伴,書屋夥伴們也提供音樂、運動、程式設計、美學⋯⋯等等多元教育課程,讓孩子從過程中能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未來?逐漸找回學習的動力、自信、以及對生命的熱忱。
隨著孩子的成長,咖啡館、木工坊及音樂培力的成立,也能讓原先在學校、家庭、社區中未能被接住的孩子走入正軌,進而看見未來,甚至能影響他人,進入一個正面的、良善的循環。
並且,書屋真正要做的是『走入社區』,不僅僅是陪伴孩子,也陪伴成人和老人,社服組深耕社區,今年『家屋』的成立,讓陪伴的價值更深入與完善,了解到書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展望後,真心覺得自己很高興能成為書屋大家庭的一份子,一起為書屋四就—就學、就業、就養、就醫的願景盡一份心力。」
書屋夥伴們時常把「陪伴」一詞掛在嘴邊,邀請大家一同成為「陪伴者」,其實每個角色都在陪伴著別人,也同時學著陪伴與照顧自己。
3⃣️我們覺得書屋像什麼?
「我覺得“孩子的書屋”真的像一本書,由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拼湊出來,雖然之前感動的時刻無法參與,但接下來的故事交由我們繼續書寫下去。書屋也像一棵樹,由陳爸種下的小樹苗,經由書屋夥伴們給的營養、能量,不斷壯大,期望書屋可以長得跟神木一樣巨大。」
「在書屋這棵大樹下,我清楚看見不同時期不同方位的枝椏如何在各自的位置生長,從根源的陳爸家和建和書屋、各有脈絡特長的崎仔頭和建農書屋、擅長做夢也擅長圓夢的多元教育組、穩固根基的後勤財務組⋯⋯圍繞欣賞這棵大樹之後,身為家屋專案主責的我才真正意識到,“家屋”在漫長的累積和等待下,如同此刻蹦出的新芽,未來無論茁壯繁盛,或飄搖落地,其實都是一瞬風景。」
「進到已經存在25個年頭的書屋工作,我感覺書屋就像大樹的根基與主幹,穩穩地佇立在這兒,這也是我期待自己能成為的“陪伴者”的樣貌;而樹上的分支枝枒、開花或結果、發芽或落葉⋯⋯一切變化就像書屋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夥伴組成的變動、時代的推進、地域的變化⋯⋯等等需求轉變而改變。
大樹擁有這樣的彈性與涵容性,就像劭筠說的“在書屋,每個人可以長成自己的樣子”,在樹上,你可以自己決定想怎麼長!當然你也可以只是待在樹旁邊!樹一直都在,就像神木的存在遠遠超過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的年歲。」
或許我們就是大樹一般的存在,那能不能真的就成為孩子的神木,一直一直佇立著、一直一直存在著⋯⋯
在書屋歷史的長流裡,我們有緣盛開在同一次花季,同根的滋養、互補的方向,各自開展的我們由此連繫。我們只需如我所是、因地制宜、靜慢生長、兀自美麗,便能共同成就書屋一次又一次的風景。
邀請您支持孩子的書屋,
讓我們一起走得更好、更遠,行有所愛。
線上捐款
好奇影片結尾的背景歌曲嗎?
這是新人一班夥伴們的共同創作《每個角色》,共同寫詞、譜曲,練唱
歌詞分享如下,歡迎點按YT影片持續觀賞
每個角色
走進各個據點 各個辦公室
不同工作崗位 不同的日常
每個人找尋的風景 可能不同
但只有開始才有機會看見 奇美 的樣態
歷史故事 和現在做的事
描繪的地圖 和社區人們聊天的我
聽大家在訴說過往的時候
有一種時空重疊的感覺
好像可以看到當時的情景
感受到當時的氛圍
每個角色都在陪伴著 彼此要學習 陪伴照顧自己
這份堅持也讓孩子看見不同的 自己
就像我來到這裡
慢慢看見自己
發現自己
肯定自己
兀自美麗
體驗夥伴的 例行公事
討論彼此的 未來期許
一起煮飯 一起吃飯
體驗自然建築 一起修復外牆
分享日常 在孩子的書屋
到透過繪本 分享個人所感受到的
真正在做的是”陪伴” accompany
有一種時空 重疊的感覺
好像可以看到 當時的情景
感受到當時的氛圍
每個角色都在陪伴著 彼此要學習 陪伴照顧自己
這份堅持也讓孩子看見不同的 自己
就像我來到這裡
慢慢看見自己
每個角色都在陪伴著 彼此要學習 陪伴照顧自己
這份堅持也讓孩子看見不同的 自己
就像我來到這裡
慢慢看見自己
發現自己
肯定自己
兀自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