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書屋巡禮暨知本主義實踐國內部隊⟫

「你下課後要去那個樹屋哦?」
「是書!屋!不是樹屋啦!」

孩子的書屋?有很多書嗎?孩子的樹屋?哪裡的樹上真的有樹屋嗎?

-

來自不同工作組別、不同工作崗位、到職一年以內、半生不熟的書屋新人們,經過三天扎實的活動,從不同於工作日常的視角,重新看見與感受我們所服務的基金會「孩子的書屋」!

三天的活動包括,體驗自然建築工法,一起修復「黑孩子黑咖啡」外牆;走進各個書屋據點和辦公室,聆聽不同工作崗位上的夥伴介紹環境、分享工作日常、聽聽在地歷史故事、聊聊自身信念和現正在做的事、彼此討論激盪出對未來的期許;走入書屋發源地—建和部落,聽聽頭目說故事、了解文化歷史脈絡、一邊徒步走過並畫出社區地圖,一邊和社區大哥大姐們聊天;體驗書屋夥伴們曾經的例行公事—一起煮飯、一起吃飯;最後透過繪本分享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孩子的書屋」,並且在活動後共同創作一幅畫、一篇文章、以及一首歌曲,來呈現這三天帶給我們的觸動。

-

1⃣️我們看見的書屋價值是什麼?

「歷經七年風吹日曬雨淋的土牆,再次由我們一起兩人三手兩個上午完成修補,是汗水、是痠痛、是和以前的書屋前輩們一起延續共創著,也是滿滿成就感!」

「聽大家在敘述過往的時候,有一種時空重疊的感覺,好像可以看到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氛圍,從一個跳躍的角度認識書屋,理解書屋是如何串起人與人、人與群體/社區。當時的情感,穿越了時間空間來到我們面前,形成一股新的推動力,讓影響持續擴展與發生。」

「從書屋土牆的修復到部落的探尋,聽著書屋人述說著在書屋的故事,每段故事生動的像是親身經歷,聽著部落人聊著族語所代表的意義,感受到文化傳承與延續的使命。記得彥翰曾經說過:每個人找尋的風景可能不同,但只有真的開始了,才有機會看見。這次看見了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樣態,這些都是願意開始,也堅持信念所成就的,很辛苦卻也很深刻。」

「謝謝書屋這20年來的堅持,這份堅持讓許多孩子看見不同的自我,就像我來到了這裡,慢慢看見了自己,發現原來自己是被需要的,也因此更肯定自己了。」

書屋讓我們在時間軸上看見:那份願意開始的「勇敢」、橫跨時空的「共創」、人與人之間帶著在地文化的「連結」、無論走得多慢也絕不停下腳步的「堅持」、以及「我們自己」。

-

2⃣️書屋夥伴帶著我們自己、勇敢與堅持,透過連結與共創,來做些什麼?

一位夥伴曾是建和書屋改建集資計畫的捐款人,而他現在擔任書屋的會計一職,捐款收據是他和書屋的緣分與連結,從資助者轉變為書屋的一份子,他的看見是:

「書屋不是有些人所以為的課輔班,書屋真正在做的是”陪伴”,除了書屋老師在學校放學後的日常生活陪伴,書屋夥伴們也提供音樂、運動、程式設計、美學⋯⋯等等多元教育課程,讓孩子從過程中能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未來?逐漸找回學習的動力、自信、以及對生命的熱忱。

隨著孩子的成長,咖啡館、木工坊及音樂培力的成立,也能讓原先在學校、家庭、社區中未能被接住的孩子走入正軌,進而看見未來,甚至能影響他人,進入一個正面的、良善的循環。

並且,書屋真正要做的是“走入社區”,不僅僅是陪伴孩子,也陪伴成人和老人,社服組深耕社區,今年“家屋”的成立,讓陪伴的價值更深入與完善,了解到書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展望後,真心覺得自己很高興能成為書屋大家庭的一份子,一起為書屋四就—就學、就業、就養、就醫的願景盡一份心力。」

書屋夥伴們時常把「陪伴」一詞掛在嘴邊,邀請大家一同成為「陪伴者」,其實每個角色都在陪伴著別人,也同時學著陪伴與照顧自己。

-

3⃣️我們覺得書屋像什麼?

「我覺得“孩子的書屋”真的像一本書,由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拼湊出來,雖然之前感動的時刻無法參與,但接下來的故事交由我們繼續書寫下去。書屋也像一棵樹,由陳爸種下的小樹苗,經由書屋夥伴們給的營養、能量,不斷壯大,期望書屋可以長得跟神木一樣巨大。」

「在書屋這棵大樹下,我清楚看見不同時期不同方位的枝椏如何在各自的位置生長,從根源的陳爸家和建和書屋、各有脈絡特長的崎仔頭和建農書屋、擅長做夢也擅長圓夢的多元教育組、穩固根基的後勤財務組⋯⋯圍繞欣賞這棵大樹之後,身為家屋專案主責的我才真正意識到,“家屋”在漫長的累積和等待下,如同此刻蹦出的新芽,未來無論茁壯繁盛,或飄搖落地,其實都是一瞬風景。」

「進到已經存在25個年頭的書屋工作,我感覺書屋就像大樹的根基與主幹,穩穩地佇立在這兒,這也是我期待自己能成為的“陪伴者”的樣貌;而樹上的分支枝枒、開花或結果、發芽或落葉⋯⋯一切變化就像書屋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夥伴組成的變動、時代的推進、地域的變化⋯⋯等等需求轉變而改變。
大樹擁有這樣的彈性與涵容性,就像劭筠說的“在書屋,每個人可以長成自己的樣子”,在樹上,你可以自己決定想怎麼長!當然你也可以只是待在樹旁邊!樹一直都在,就像神木的存在遠遠超過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的年歲。」

或許我們就是大樹一般的存在,那能不能真的就成為孩子的神木,一直一直佇立著、一直一直存在著⋯⋯

在書屋歷史的長流裡,我們有緣盛開在同一次花季,同根的滋養、互補的方向,各自開展的我們由此連繫。我們只需如我所是、因地制宜、靜慢生長、兀自美麗,便能共同成就書屋一次又一次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