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主義實踐國土牆修復|十年

撰文者:Lolo


2014年,以立領隊群與書屋工班共同集訓,於風中之星家屋前,與其團隊合影;集訓成果為圖右下角的小土屋。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何而做。」
                                                          ——風中之星共同創辦人,玳銜,簡報分享

工作坊短短兩天兩夜,對我不只是技術的複習或自適生活的再經驗,更有打自心底的感謝:十年間,我們各自前行;如今雖人事已非,但以「土」而再續前緣時,彼此心中,仍燃暖意。

工作坊結束前,仲能介紹Eason給一位朋友認識,自在地哼唱一段歌手陳奕迅的《十年》;很巧地,似是呼應我與風中之星結下的緣分:真沒想到十年後(2013-2023),會再次因為「青林書屋」重聚,為著土牆的修復與重建,為著要讓新一群領隊們共同體驗手作家園的生活。

「我們的房子,總是在建造當中。」

從大路彎入隱密工地,鑽進如同幾分之幾月台的神秘小徑,再沿一段稻田土梗,止步於竹林間,轉身踏進桃花源的入口。幾年前,報章媒體見得的風中之星家屋被迫撤除,這裡是他們一家三口的最新落腳處,因是自家擁有的土地,感覺終於能夠就此久待。

許久不見的仲能,正忙碌著以紙板及鐵釘搭建土窯上半部,讓燒柴的煙能集中向上排出,晚上洗澡用的熱水從窯旁接管而出,進到乾濕分離的生態廁所;廁所是我熟悉的樣貌:現代化的免治馬桶吃著木屑而全無尿騷屎味,結構、地板採用木造,部分牆面與黑黑咖啡同為燒杉板,頂部用玻璃以自然採光,藤蔓植物攀繞遮熱且不時傳來芳香,也見著女主人慣以藝術字、畫巧思加工的自製木材壁掛。

方才引路的玳銜,為我們介紹早上才剛搭好的木棧板,要讓搭帳露宿的這幾晚,能隔絕些地面水氣。初抵家園參觀,她無意間對我們說了這句話,兩天後的回顧簡報竟又再次提及。前後呼應之巧妙,似象徵他們多年來友善土地的生活與價值觀,逐漸堅持成為某種信仰;無論是自然家屋、土料技術,或書屋的「屋自建」三棟作品—青林書屋、黑黑咖啡、生活村,甚或是:「我是誰」、「我要什麼」等自我探詢,都是在實做中摸索與轉變;雖總在進行式而無盡頭,重要的是「過程」裏得以逐步踏實。

時間流轉的變與不變

這幾天,我們在土城某大樓內的高級工地現場,學習以不同顏色的土料,施作吧台及牆壁的粉光層;也在家園旁的工地,就近了解板模工程的步驟及基本釘鑽技巧、撇步。另外,透過線上會議,領隊、風中之星與遠端的大青,共同討論青林書屋內牆、圍牆的施作規劃,細部工法或材料的選擇。最後但也最重要,邀請玳銜整理分享:回顧與書屋合作的經驗—青林書屋牆面與屋頂的施作細節、黑黑咖啡的燒杉工法嘗試與Logo土牆、生活村的生態廁所與香蕉圈;風中之星自身的歷程—打造家屋的五年點滴、德國參訪進而見識何謂成熟的自然建築(市場)生態、以初生之犢挑戰「統包」工程的台中花博得獎作品《一家四口》,集當時技術之大成的心(酸)血(淚)。簡報的相片搭配口述,讓領隊群首次有系統地感受自然建築是怎麼一回事、初步理解書屋「屋自建」的脈絡;我則在興奮回味之餘,靜默咀嚼這些年的變與不變。


2023年,書屋領隊移地訓練,聆聽玳銜分享回顧青林書屋的合作過程;母女於畫面左右兩處現影,是為十年對應。

「沒有一片雪花會落錯地方,宇宙是如此地精準」,玳銜在青林回顧的簡報開頭,如此下標。原來在我與以立當時的專案夥伴孟孟與她接洽前便早早聽聞陳爸;有天她翻閱報紙,深深感動並佩服陳爸在台東做的事情,為此還特別剪報留存。於是,知道以立係受陳爸委託,陳爸也親訪家屋,深聊「屋自建」及自給自足的願景後,縱算當時是風中之星接案高峰、最忙碌的時期,仍義不容辭地接受邀請,擔任書屋長期的土作與木作技術顧問。

如今,陳爸離開悄悄已四年,當年號召五、六百位志工自是短暫來去,黑孩子工班在生離與死別後,現為不同的人馬組成,相關的育成模式及任務也有了質變。以往,土料的製作耗時、費心神也費工:土與砂要到不同地方載運;木屑要臉皮夠厚地四處索求留用,更要留心不時出現的彎鐵釘等金屬廢材;稻草搬運定點後,須動員大小手工鍘碎;糯米糊需要小鍋小火烹煮;自然防水的石灰則需耐心養料,由生至熟。土可除濕、乾料纖維可隔熱,各種材料的配比會影響土料整體對建築物的效果;而牆面與屋頂,不同層會有不同的任務,也就需要搭配不同的配比、厚度,皆是經驗累積的學問。十年前的學習筆記已不知留落何處,自忖這回勢必又將大費周章一番;怎料,十年後再訪風中之星的接案工地,驚奇地發現如今土料的技術掌握已爐火純青至商業化的程度!現場的機具設備輕巧俐落,幾組刮刀、面板加上一台小型攪拌機,未見當年大型高度足腰的攪拌機器,一包包現成的土料已調好色款,有如即溶咖啡包,土料粉末倒入裝好水的桶中,土水大致一比一地輕鬆攪和,像攪拌麵糊一樣地觀察黏稠度再斟酌倒粉,瞬間完成面料。驚呼著高級與方便的同時,心裡的一顆大石落下。人事已非,但彼此仍有默契與善意,技術也與時俱進,真是太好了!

其實,鞦韆、木製拼接的櫥櫃與流理臺、百年磚頭、玻璃水罐,目前生活環境隨處所見的幾樣物件,都曾在之前的家屋使用過;當時拆遷,家屋土牆等自然建材推倒便回歸大地,一如初心;而他們珍惜流用的二手老舊物件、吃全食、廢木料轉為生活所需熱能,也都是帶著對土地的愛,持續實踐。從玳銜與仲能堅定的眼神以及身上散發穩定柔和的光芒,我感受到,當人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往哪個方向去,便踏實而無畏、坦然而自得。

走得遠了,仍要記得為何而做。

咀嚼這十年流轉的新陳代謝、人事更迭,見證書屋精神正由一群人接續傳承,想到陳爸說的「人生三件事」,記得了當初單純地就為一份築夢踏實、追尋真實自己的感動。希望更多人與我一樣,走上這條知本主義的實踐道路。歡迎你,以及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