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爸與陪伴者的故事

慢慢來!希望會長大

成績背後的意義 by小山

看到孩子的成績有所改變! 說真的,本身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在幫孩子有系統地上課, 倒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瞭解孩子! 這些孩子的資質不錯!加上他們肯努力! 看到他們每一個人慢慢的進步,成績是最好的反應! 但是跟孩子說過,我在意的是成績背後代表的意義! 並不在分數本身的高低,而是到底學習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計畫 後面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最近帶著「希望」畫畫,只是單純的陪伴著孩子, 就如同攜手計畫一開始的初衷,讓孩子不要去外面亂晃, 是在社區課輔教室裡面,進行一些活動,現階段是這樣, 至於他何時願意進入套裝知識的學習? 我不知道,也不期待,我對於音樂排毒並不瞭解, 但藝術活動我還OK慢慢的希望看到孩子的改變~  該認真讀書的想要衝基測兩百七十分, 就應該要靜下心來,每天上課認真,  不想要讀書的至少也應該要找到自己興趣,並且朝此發展!

我會多陪陪她!

書屋不能取代家庭,書屋夥伴也無法替代父母 by陳秋蓉

  小岩因為爸、媽的問題,她的話少了、神情有點落寞,問她好不好?她都說:「還好…。」讓人看了很心疼…。 找了個機會和小岩媽媽聊起,媽媽說:「我知道,我會多陪陪她,我一定會多陪陪她。」 一些時間後再看到小岩,話多了,會和同學打打鬧鬧,跟她說話時語氣明顯開心多了,偶爾還會講講冷笑話。我知道是因為有媽媽的陪伴,孩子的愛箱滿了…。孩子只是要爸、媽的真心的陪伴……。 大人之間的問題,傷害了小岩,光照大人的軟弱;但也因為有小岩,讓媽媽變的勇敢。孩子是落入塵間的天使…。看到小岩,想到社區其他的孩子們不一定像小岩一樣幸運,有個真心面對自己問題且用心改善的媽媽。 有人說:「有了孩子才開始學做媽媽、爸爸。」 一個社區媽媽說:「以前我們不聽話,爸媽就是用打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自然而然就這樣教孩子。」「現在開始我不會隨便打孩子了,看到你們可以這樣愛孩子,你們是外人,我是他媽媽,我應該更愛他才對…。」有些孩子的父母還在練習,練習過程孩子就被忽略了…。 孩子應該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但若是餓了還沒東西吃,書屋隨時都有,每個孩子自己動手,吐司塗果醬、泡杯熱牛奶…,可能不會很飽,但是心會溫暖。在書屋,每個孩子都一樣,沒有人會被指著說:「某某某的家裡沒有飯吃…。」 書屋有一個紙箱,裡面放了麵包、餅乾、偶爾有糖果,來書屋的孩子們都會去巡一巡。他知道,至少書屋永遠都有東西吃,且吃的理所當然。 書屋不能取代家庭,書屋夥伴也無法替代父母,但書屋可以「適時」的補位,給孩子有第二次機會(second chance)。

不打不罵、寧願長久等待孩子的真心理念

書屋陪伴理念的形成過程 by陳爸

音樂與課業陪伴 五年裡,孩子從學吉他到組樂團,所以有『小董事樂團』,其實它代表的是音樂陪伴的部份,音樂陪伴:除了小董事樂團,還有其他樂團,還有一堆學音樂的孩子,還有一個森巴鼓隊、非洲舞蹈團。所以我們募樂器。音樂氛圍慢慢在村裡形成,所以開始辦音樂會..。 我們期望孩子可以從學音樂、組任何形式的音樂表演團體到自己創作音樂、自己用影像描述自己的音樂、自己錄音、剪裁、發表..。這些,我們都能提供他們的需要。 五年裡,因為考試需求而產生的課業陪伴,慢慢發展成伴讀形式的課業輔導: 不打不罵、寧願長久等待孩子一個真心的理念,也逐日形成。 與其讓孩子短暫屈就而服從,不如讓孩子真心感覺需要改變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才可能成為陪他一輩子的德行。這理念會一直是我們陪孩子的方式。 教材視覺化 將影片與教科書結合做成孩子覺得有趣味的教材,輔以大型的立體地圖儀、立體的大陸地圖、台灣地圖、中西歷史朝代表的連貫...。讓孩子在看電影學歷史的愉快氣氛中,可以看到立體的地圖,因此理解位置關係,征戰與戰略原因、地理與歷史的因果關係..。 商請英美國籍的國外藝術家駐地社區,創造英語環境。 研究與國外社區交換學生的可能,讓孩子在不牽強的自然環境裡『知道』英語、學會英語,而不是一堆的單字、文法背誦和無厘頭的不會就打罵。 研究『社區讀書角』:將教材與社區適度結合,讓社區父母在簡單訓練後可以陪孩子看影片,學史地、國文。 將孩子沉迷電腦遊戲、教科書無趣的教育困境做一次解決的----『電腦遊戲生活化、教科書趣味化』的努力也一直沒中斷過。 現在已經發展出一套整體作法,可以在遊戲中學習數學、物理、歷史、地理。 遊戲設計好玩的足以取代電腦遊戲。(很長,另作報告) 試著以『說書人』的復古方式,精采的說三國,導引學生、大人讀三國、看三國電影、建立論壇討論三國、形成三國風...。而這個模式可以適用於任何書、學問、理論...。 五年裡,因為陪孩子運動,也逐漸發展出多角的運動方式。.... 這些,都是在很『單純』的情況裡很『單純』的接觸『單純』的孩子,而開始了很『單純』的陪伴....。這些很多『單純』,開啟的可能。

乞丐武訓興學的心情

我怕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一輩子要過苦日子 by陳爸

這幾年,常有人疑惑,不領薪,怎麼生活??沒有錢,怎麼發展??沒學歷,憑什麼教學生?憑什麼作教材? 老實說,我也答不上來。 只是整個的八年中,錢方面!從沒錢借錢,自己找時間賺錢,朋友支援,計畫書裡的補助到少量捐款...都有。最多的我想是省吃儉用,只花該花的錢。我如是,夥伴也如是。幾碗白飯、一塊豆腐乳,一杯開水,一群人還是可以『把水言歡』的過好幾個月。 發展是靠不停的行動和不斷的堅持,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跟錢也許有關,但絕不是主因。 教學生、做教材,學歷不是絕對。國高中課程、教材改良,有心就不難,陪過孩子哭過、陪過孩子痛過、陪過孩子笑過的人,也許學歷不夠,但一顆解決萬難的心絕對足夠去解決陪孩子、做教材中所遭遇的困難。 武訓興學,一個乞丐,為了不讓窮孩子過像他一樣的苦日子,可以吃屎、吃石頭掙錢。建了三所義學,窮人家不讓孩子到學堂讀書,他跪,直磕頭,三天三夜直到不支倒地。老師不用心教孩子,他跪,給老師磕頭。孩子不認真讀書,他哭著、瞌著頭拜託孩子讀書,直到頭破出血.....。 他想興學,所有人都笑他,一個乞丐那來的錢。他吃屎、吃石頭掙錢,人家說他會死。 記得他說:『如果老天要我完成我的心願,我不會死、也不會沒錢。我不怕死、不怕沒錢,我怕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一輩子要過苦日子....。』 是啊!我的心情的確如此。

書屋說從頭

書屋說從頭 以孩子的立場『看』孩子的種種----- by陳爸

最近有不少朋友提:想完整了解書屋、書屋的緣起、書屋的過程、書屋的理想.....。 其實書屋外在的一切,都比不上書屋內在的---單純、多人無私愛的集合體、堅持而不輟的理想重要...。 如果說書屋有歷史,那是八年前,我在經歷了一堆挫敗後回到建和老家,我成長的社區,想考個書記官,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陳彥翰、陳彥諦開始。 在這一段陪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無意的接觸了社區的孩子,在很『單純』的情況裡,很『單純』的接觸『單純』的孩子,而開始了很『單純』的陪伴....。這些很多『單純』,開啟了很多新的可能。 單純的陪伴中,真實的看見了、體驗了孩子們的艱苦、孩子們的茫然、孩子們不得不的墮落...。而這些孩子們的種種艱苦,幾乎全部來自於大人世界裡無謂的需求: 大人世界裡,求名、求利、求面子、求美好未來、求滿足自己慾望、求滿足他人期望、求.....。但老實說,在陪孩子的過程裡,我很少看到有人是『求』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以孩子的立場『看』孩子的種種...。 更具臨場感的舉例說: 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因為父母離異,父親酗酒..。他開始面對沒有媽媽、一天只有學校的中餐可以吃,要躲從小就當成偶像的爸爸喝醉後的皮鞭追打,要應付沒寫作業,從老師來的責備,甚至處罰,和接著來的『壞孩子』標籤...的生活。這樣的日子,是一日接一日。 當他恨透的這些生活在上了國中之後,會更劇烈的變化。 國小沒學好,國中課程聽不懂。老師繼續罵、繼續以『壞孩子』的規格對待,不准反抗、不准逃學...。即使他想做好孩子都沒機會。 一路走去,他能不墮落?他能不憤恨?!學校要求的知書達禮、孝順父母、友愛同學...對他會有意義?? 印象很深的是,他爸爸死去的那一天,他沒有悲傷....。他爸爸出葬那一天,好說歹說他還是沒去....。 當你看著這遭遇的當時,如果換個立場,這故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怎麼自處?會不會比這些小孩堅強? 當你知道他背後的這些,偶而幫他、他們被家長、老師打後的傷痕擦著藥,氣憤非常,再看著他反過來安慰你,『沒關係啦!!又不會死...』,你心痛不痛?? 社區孩子的故事裡充滿類似的悲劇,舉不完....。 在這些孩子發生的事,都一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再看著家長說他孩子的種種不是,看著老師數落孩子的種種不是...。心裡會有不同的看法。 在這些孩子發生的事,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再看著學校校長談著他的治學理想、看著教育當局官員談著關係個人前途的政策規劃,看著雜誌上口沫橫飛的敘述著夜店的奢華生活,看著選舉競選時的政見演說.....。心裡真的會有不同的想法。 這些,有的是推諉、傲慢、治學業績考量、個人未來考量。看不到孩子的角度,看不到孩子要的東西...。 也會忿恨,也會想噴噴口水,而每每讓人將心平靜的,都是孩子的單純。單純的 笑,單純而親密的叫著你!!沒有任何企圖的跟你說:『辛苦了!加油喔!』,會讓人很清楚的意識到,這些紛爭、口水,不重要.....。   孩子愈來愈多,直到庭院滿了 我、我們選擇單純的做。 在我家的庭院,陪了孩子五年。 聽他們說心事、聽他們說誰愛誰、聽他們罵大人和偶爾展示的被打痕跡。 他們覺得我吉他彈的好,我教他們彈吉他。他們想聽故事,我說故事給他們聽。要考試了,我陪他們讀書。被欺負了,想學打架,我陪他們練國術,邊練邊教武德。他們覺得寫書法很酷,我教他們書法.....。這樣過了五年,學生愈來愈多,直到庭院滿了...。 孩子需要一個場所,所以第六年,在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的支持下,我們租了一個場所,七拼八湊的讓它可以使用,孩子們稱他為建和書屋,(因為他們覺得裡面有很多書)。 因為理念相近而一起努力的夥伴,從自己社區、鄰近社區來的,一直擴大,到台東縣社區、台北朋友、企業基金會、民間社團、個人…都有。 現在即將邁入第八年,目前長期在建和書屋陪伴孩子的有七個人,全職、不領薪、一天工作N個小時...,還有來自各地方的朋友捐物品、付出時間到書屋幫忙、付出智慧為書屋思考、打點細節...。 這八年,因為孩子、因為理念,我、我們選擇---just do it and good for it 。

弱勢,就該被遺忘?

一個被共同允許的錯之二 -by陳爸

書屋的孩子回來了,帶著一臉的沮喪和說不出的情緒。 他們不是資優班,不必留到晚上7:00,可以早早回家。 他們不是資優班,其實感覺上自己蠻有罪惡感的,因為常有人提醒。學校裡,家裡‧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 『去學校真的不知道怎麼辦!聽不懂也不想聽,每節課就不知道做什麼啊!』 「還是每天考試啊!考不好就打啊!」 「怎麼讀?又看不懂!」 「問老師?有想啊!老師都叫我們自己應該把基礎打好啊,啊我就不懂啊!也不知道要問什麼。」……..。 這是國中一年級普通班學生的生活。 也許家庭因素,也許自己不努力,也許…..。所以功課不如人,所以品性常常自然的被質疑,能力常常被忽略,尤其在和成績好的同學比較時。 運動能力好的,會被聯想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會擔心,「有什麼前途」。 音樂表現好的,大概免不了被歸類到「不務正業」,前途問題一樣擔心。 他們不喜歡上學,常覺得無聊。 這是國一,上了國二,對話就常是「…..」「…..」。開始拒絕,拒絕關心,拒絕對話。開始尋找,也同時開始放棄。 我常為這些孩子難過,不僅僅是他們正在過的處境,更是他們未來可能須面對的。 一個因為弱勢,家庭弱勢,經濟弱勢,教育弱勢….的孩子,是不是就必須被遺忘?是不是就應該承擔起往後可能一輩子的弱勢,還包括他們的下一代? 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大家都默認了,也允許了。 我相信這樣的情形,大家是清楚的。 教育政策,在思考上,是不是真的有將這些情形納入考量,還是在大眾管理的為難裡,預算不足的為難裡,這些是無法兼顧的。 學校單位在執行上,是不是真的沒辦法找到一條路,可以試著解決一些問題還是績效比還子的未來重要,前途比真實重要? 家長是不是對這種情形都真的同意,不管成績好或不好,是不是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去面對你都不同意的狀況,而還要裝著千恩萬謝? 孩子們都回去了,書屋有些亂。 看著孩子留下的紙張和橡皮擦屑,想著他們的為難,真的有難過,也有些孤單….。 阿朗95.09.21

除了功課,還有什麼?

一個被共同允許的錯之一-by陳爸

書屋的孩子回來了,帶著疲憊。 因為是資優班,所以規定要提早到,好多上一節課‧ 因為是資優班,晚上也得晚點走,晚上要多上二節課‧ 就我知道,早上7:00之前要到學校,晚上7:00才能放學‧加上回家的路程,一天在學校的時間差不多是13小時‧ 回到書屋,必須馬上寫老師交待的作業,加上偶爾的罰寫,專心一點30分到40分鐘,不專心…肯定要多花些時間。 吃個飯,休息一下,又要準備明天的考試,英文單字、自然、國文…..,再花個一個小時,「啊!該睡了,否則明天沒精神…」時間已是晚上10:00之後‧我們必須趕他們回去睡覺。 這是一個國一資優班學生的生活實況。一個13歲小孩的生活。不必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一切以功課為重。功課不好,老師打,父母罵,同學族群會被改變,也許連談個小戀愛都會被秤斤論兩。 所有能力都可以不必太重視,只要成績OK,其他的,也都習慣不必太在意。 別忘了,這只是剛開始,國中要三年,高中要三年,都必須如此過,而且愈來愈壓縮。 教育單位以此為軸心,家長以此為重心,小孩也不得不以此為一切。 我的擔心是,這麼長時間的爭分數,奪名次,一切以功課為優先的環境裡,有沒有五育均衡的空間?有沒有『淡泊明志,寧靜至遠』的學習機會? 這麼長時間的以學校課本為閱讀重心的習慣裡,可不可能培養出喜歡閱讀,懂的追求真理的未來主人翁? 我更憂慮的是,這些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的佼佼者,也可能就是處於上層社會,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人,可不可能在處於上位時,突然真心誠意了,突然憂國憂民了,突然淡泊了?

頁面

訂閱  陳爸與陪伴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