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

【由夫妻檔經營的南王書屋 】

胖胖的多多龍在潘叔幫他掏耳朵的時候,趴在潘叔的腿上睡著了。這個和潘叔獨處的時刻對他來說不僅舒服放鬆而且非常的有安全感,這成了他心裡柔軟的一塊地方,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湧出力量給他支持。   放學回到書屋,開心的和早已來到書屋準備的潘叔和麗文阿姨打招呼說:「我回來了!」對多多龍來說,真的就像回到第二個家一樣。   寫作業、吃飯、唱詩歌、洗澡、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屋的時間,作息規律且穩定,這樣的生活節奏在多多龍的心裡建立起一套秩序並讓他獲得了充足的安全感。   小學一年級剛到書屋時,外表肥肥胖胖被潘叔暱稱為多多龍的小男孩,因為父母關係冷淡,生活穩定度低,而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也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過長的指甲裡藏著黑黑的污漬,身上也常有運動後留來下的汗味。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天到書屋接多多龍的時間很不穩定,多多龍常在教室裡等到睡著。   多多龍在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玩跳木箱,不小心摔斷了手,這讓吃飯、洗澡都成了艱鉅的任務。也是在這一年,最疼愛多多龍的爸爸因癌症去世,這些讓多多龍的內在和外在都變得更加混亂。潘叔和麗文阿姨耐心的陪伴,從好好吃飯、好好洗澡的日常細節開始。   那段時間潘叔和麗文阿姨,不僅帶著多多龍去診所看手、複診,潘叔還悉心的幫他修剪指甲。這些日常中的細節,默默的浸潤了多多龍,讓他從一片混亂中梳理出秩序,漸漸的長出自立、自主的能力。經由長期且持續的練習,讓生活逐漸步上穩定軌道的多多龍心中萌發了一股成就感:原來我也可以打理好我自己!   對潘叔和麗文阿姨來說,書屋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沒有分別心的照顧每一個孩子。有段時間他們將需要陪伴的寶妹帶回家和女兒作伴,才中班的寶妹和當時已經十多歲的姊姊成了好朋友。   -   寶妹的父母離異,雙方因為生活壓力等諸多因素,都沒有餘裕將心力放在照顧孩子上。剛到書屋的寶妹因為衛生習慣不佳,身上常常發出各種氣味,因而交不太到朋友,這讓她感到非常受傷。當時的寶妹身上有著頭蝨和疥蟲,為此,那段時間麗文阿姨都會特地將孩子們的衣服用大鍋煮一遍再放進洗衣機,避免交叉傳染。   有段時間寶妹的爸爸因為工作的緣故,宿舍無法帶眷屬,寶妹搬去跟姑姑住,但因為姑姑做早餐店,早上四點就要上班,沒有辦法照顧得很周全,一直到國中寶妹都還在學著怎麼克服尿床的狀況。為了解決尿床問題,麗文阿姨和潘叔曾特地帶寶妹去看泌尿科醫生,並買鬧鐘給她,請她設鬧鐘起床上廁所。   漸漸的,穩定的生活作息與改善成功的衛生習慣,讓寶妹從身上發出氣味的小女孩蛻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這不僅讓她克服了內心的自卑感,更讓她與身旁的同儕發展出友誼來。   有一天,寶妹跟麗文阿姨說她的手斷了!嚇了一跳的麗文阿姨趕緊追問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寶妹第一次自己使用有脫水功能的洗衣機,覺得新奇的將手伸了進去,沒想到轉速很快的洗衣機因此將寶妹的整隻手臂給扭了!不能將手伸進洗衣機這種看似生活常識的小事,並不在寶妹過往的生活經驗裡,意外也因此而發生。   經過了這次的事件之後,讓麗文阿姨更堅定了從生活小事與細節著手的陪伴策略,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一點也不簡單,要把瑣碎的日常變成每天規律的作息更是一點也不容易,但當秩序建立起來,穩定與安全感便能夠慢慢累積。 就像每個父母心裡對孩子單純的願望一樣,做為唯一的夫妻檔書屋老師,潘叔和麗文阿姨對書屋的孩子沒有太多的要求與期待,只希望他們能夠好好的、健康快樂的長大,能夠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成為一個自己也喜歡的人。  

【蛻變是默默發生的-小六蛻變營】

撰文者:陳汶軒

第三日上午,孩子們好奇地看著書屋老師手上的氣球跟竹籤,期待著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沒想到這竟然是要上一堂英文課!   書屋老師先撥放一部全英文的短片,影片中施作者;拿著吹滿的氣球,接下來用竹籤尖端插進氣球最頂端,氣球沒有破掉!   孩子驚訝地看著影片,開始忍不住摩拳擦掌露出躍躍欲試的表情,操作過程中老師一律使用英文回答孩子們的提問,藉此機會把英文單字反覆複習,當太多孩子提問時,就邀請大家一起靜下來,再看一次影片。   最後不但所有孩子都成功將竹籤戳進氣球裡,還有孩子嫌棄起這個實驗太簡單了!   當然現場仍有氣球破掉聲此起彼落,但這絕對不是孩子不會施作,而是調皮的個性又顯露無遺,為現場增添了許多歡笑聲跟熱鬧感。   -   英文課程後,孩子們透過卡牌探索自身興趣與各種職業之間的共同處,開啟對於「長大」的無限想像,讓自己對未來能有更多想法及畫面。   這次的蛻變營很大的一個特點便是有各種卡牌穿梭在活動之中,帶給孩子的另一種靜態的探索,在思考自我的同時,也希冀這些卡牌的圖案文字能夠印在孩子記憶中,往後回想起來能多一個思考的方向。   -   已經上大學的姊姊們利用中午的時間來跟弟弟妹妹們分享在書屋的成長與過程,想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發展可以如此多元且豐富。   有一個大孩子分享自己喜愛日本,對於日文文化有相當的興趣,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最後達成隻身前往日本參加活動的夢想,大孩子們的行動,讓弟弟妹妹們看到:自我選擇及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當大孩子在台上略帶羞澀的分享著自己的經驗談時,台下書屋老師們眼中有著滿滿的驕傲。   書屋陪伴孩子從生活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淚水,想像著這些小六的孩子有天也會帶著滿滿的經驗與愛回到書屋,和以後的弟弟妹妹分享,那畫面是如此美好。   -   下午書屋老師帶領孩子們遨遊橡石膏的藝術中,孩子們對於書屋老師也會做橡石膏感到非常驚奇,   教室中各個地方此起彼落地不斷響起:「我的好了嗎?」的發問,孩子們的熱情讓老師忙的不可開交。   老師耐心的一位一位教學,想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成功做出自己的手膜,但孩子們一個個著急著想見成品,怎麼可能不出狀況,有手指斷掉的、有還沒好就被拿出來溶掉了的,怎麼辦?   「老師還有石膏粉嗎?」孩子們不放棄地想再試一次、再試一次,   失敗重來的過程讓孩子了解到橡石膏沒這麼容易,需要非常多的耐心等候,且要小心翼翼地取出手模,才能完成自己想要的作品,   看著孩子們從暴力式攪拌石膏到細心呵護自己的作品,他們並未覺察到自己默默改變了很多,但對於老師來說這些發現確有著很深的感受。

【安全且信任的環境-小六蛻變營】

撰文者:陳汶軒

或許因為孩子們來自各書屋,對彼此不夠熟悉,對於這個營隊也還未有足夠的安全感, 因此對於老師提問,孩子們總是:「隨便啊~」、「不知道」,不敢真正發表真正的意見。 為此,第二天的早晨老師特地安排了破冰的正負數遊戲。 遊戲成功的讓孩子們變的熟絡起來,會開其他同學玩笑,會跟其他同學聊天,  休息時間不再是自己拿著手機玩,而是跟新朋友開啟了更多話題。 以至於下午的烘焙課程,大家暢所欲言,老師也被孩子熱情的回覆嚇到, 經過上午的噴水懲罰,孩子們已經沒有包袱,烘焙過程是笑料百出, 奶油四濺、餅乾泡咖啡過久爛掉了、偷吃糖被抓包的, 整間知本書屋歡笑聲四起,玩到開始質疑自己的作品到底能不能食用了。   -   最讓老師感動的,是歡樂過後,知本書屋出身的孩子,在烘焙活動結束後,開始請大家幫忙, 因為小六活動結束後,是其他小朋友到書屋上課的時段, 知本書屋的孩子說:「待會有更小的學弟妹要使用教室,可以請大家幫整理嗎?」 聽到這番話後大家自動地拿起掃把、抹布,知本書屋的孩子見狀,開始分配工作:「請幫我收椅子好嗎?因為我要拖地!」 在老師們開口前,孩子們就自己主動分配起如何將環境復原,老師便樂在其中的跟著孩子的腳步一起將環境收拾乾淨。   -   營造安全且被信任的環境,讓孩子願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也願意敞開心房與其他人認識,是這天最大的收穫, 有時候建立這樣的氛圍需要一段時間來醞釀,但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契機,而剛好在這天孩子掌握到了。

【認識自己、他人與環境-小六蛻變營】

撰文者:陳汶軒

活動開始的上午,孩子們抽了兩次卡牌, 一是彩虹卡,認識生活中繽紛的色彩,會在不同的光譜中帶給人美麗的色調與希望。 孩子們抽到的卡牌上寫著「是時候改變自己。」、「擺脫父母的想法,為自己設想」... 彩虹卡有時就是這麼奇特,給孩子一句話讓他們去思考,而這些會印在孩子心裡,引領著他們參與此次活動。 二是臉卡,圖片較為抽象,孩子們選出覺得長得像自己的畫像卡片, 彼此解釋為何圖片與自己相像,也讓其他孩子分享他們從臉卡中所看到的不同。   -   接著為自己寫下墓誌銘,寫墓誌銘不是件容易的事, 慢慢釐清生命中我希望留下什麼,以及在生命最終我們能夠留下什麼。 孩子們寫著「魔法真的能實現」,一不小心墓誌銘變成了許願卡, 但或許正在使魔法實現的正是孩子本身呢!   -   除了認識自己與他人,我們也得認識孕育我們的土地「大知本地區」 下午坐著車探訪部落,認識原住民最早的登錄地與部落中心的信仰與依循,認識文化與傳統,在生命血液中源遠流長的力量。 在老師細心的解說下,那神奇古老的畫面似乎就在眼前, 祖先從一旁的海上岸開始發展,到現在那條路變成毫無情感的柏油路, 但在瀝青下,那是我們祖先曾踏足孕育我們的土地及海洋, 直至現在,在馬路旁的一塊紀念地點,大石前竹筒中還斟著米酒,檳榔擺放整齊, 看來長輩們並未遺忘祖靈的庇佑,而這些也將會被孩子們傳承下去。

【從書屋孩子到書屋夥伴的蛻變】

為什麼會接觸到書屋   當初是因為國小同學的媽媽,在知本書屋工作,所以放學就跟著去看看,   當時也因為家庭因素的影響,感覺家不溫暖,就不想回家,   國小四年級就進入到書屋,參加過書屋大大小小的活動表演、參加過單車環島、也嘗試過獨木舟,   在表演這一塊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是,第一次在踹音樂上表演,是在國二,   那時候報名前就在準備表演,嗚呼,是真的很緊張,   那時踹音樂還辦在大辦,就算先前準備萬分,上台表演還是以抖抖式(太過緊張,唱個都在發抖)唱完,印象深刻外,也是我開啟踹音樂表演的開端,   而在書屋單車環島這部分,記憶中最開心的事就是能夠認識其他書屋的夥伴,在共同完成環島的旅程上相互鼓勵聊天,   雖說有一次因遇到颱風變更行程,在環島快接近尾聲時,就全部搭火車回台東,那一次也是我最後一次參與,   以上這些都是那時能讓我忘掉家裡的負面情緒,也能夠從中認識自己、學會和自己培養感情,學會欣賞路邊的風景,學會聽懂在音樂上,大家從歌聲中想傳遞的情感,   總之,在知本書屋的奇妙旅程在我國三畢業升高一時,就沒去知本書屋裡,而是轉變成書屋音樂組『踹音樂』的小孩,是那時和書屋僅存的連結。   為什麼會進到書屋工作   國中時就開始在火鍋店打工,等到升上高中就辭去工作,因為學校跟上班的地方有距離,所以就不做了, 但因為家庭的因素,所以必須要自立自強,而逸文哥哥、杜羚姊姊和智元哥哥就是我當時的天使, 因為知道我的狀況,所以讓我來打工當工讀生,早上上課、晚上社團隨課,假日整理上課使用過的教室,做了一段時間後,我有離開一陣子因為要考大學,印象中離開時間也不長, 等到大學放榜後,我就回歸工作崗位繼續工作,等到上了大學,發現自己對去學校、對上課沒有任何希望及渴望,不想浪費時間在自己沒興趣的事情上,就打算休學到書屋音樂組做正職, 接觸自己所喜愛的事及工作,怎麼做都不會厭倦、討厭。 進到書屋音樂組工作,有著哥哥姊姊們一起帶領我,是讓我在遇到困難、問題時最大的護盾, 他們總能細心引導我、關心我、保護我,相處起來像朋友,而對我的關心就像家人, 印象中深刻的是我不知道要怎麼說,因為只要有他們的陪伴,對我來說,每一刻都是如此重要且感動的, 謝謝你們,願意帶著我長大;謝謝你們,願意在任何時候給我鼓勵、溫暖和擁抱。

【我在書屋 我才是主流】

從小就跟著姊姊一起來到書屋的智元,回想起小時候在書屋的經歷,他說:「那時候的我覺得,在書屋的我們才是當時的主流。」 「我們大概是第一個把森巴鼓帶進陣頭文化的。」音樂一直是書屋的核心陪伴媒介,藉由音樂孩子們站上舞台,獲得讚賞與掌聲,找到學校課業外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來源。 在書屋森巴鼓隊最興盛的時期,大約有一百來位孩子參與,人數多到可以分成一軍和二軍。 「很盛行的時候我們練得很勤,老師教基礎的,我們會開始自創。」外聘的老師是外國人,意外的觸動了孩子們學習英文的動機。 「還有柔術!」回想起這段經歷智元說:「我印象很深,那時候練習中的休息時間,有兩個人打了起來,老師來制止他們,跟他們說架不是這樣打的,然後就教我們怎麼打架。」 除了音樂之外,運動也是在書屋裡的核心陪伴媒介,青少年時期心中的許多莫名其情緒,伴隨著揮拳的汗水就這樣的發洩出去,拳擊或武術並不是單純暴力的運動,練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宣洩情緒,也能激發抗壓性與韌性。 陳爸曾說:「我們不惹事,但我們不怕事。有武力防身之後,孩子們之間打架的頻率反而減少了,因為那是有違武德的事。」這樣的價值觀對許多書屋孩子來說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智元來說,書屋不只影響他的價值觀,還帶給他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玩樂器、第一次組樂團、第一次去台北、第一次坐飛機…而這些都讓他在決定自己人生的路時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一開始我們是在練團室外面看哥哥們練團,然後我們就跟陳爸說我們也想練。」在書屋接觸到音樂之後,音樂就成為智元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當時跟朋友一起組的樂團,直到現在都還偶爾會對外接表演。 「大學的時候我選了旅館管理系,當時我的夢想是開一間民宿,但大三實習到北部去的時候,去幫安懂的專輯錄吉他,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參與了安懂的專輯製作讓智元開始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讓智元更堅定想在這領域裡發光發熱,所以大學畢業之後智元選擇到樂器行工作。 而回到部落的契機則是部落技藝的傳承,「我們部落很有名的鞦韆,二十年來都是我爸做的,這份手藝沒有人可以傳承非常可惜,所以我決定回到部落,讓部落的鞦韆不要因此失傳。」 台東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許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部落日常大小事的實踐都亟需青年返鄉挹注活力,因此智元決定結束樂器行的工作回到家鄉。 回到台東之後,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聽聞書屋正在對外招募音樂組的夥伴,智元決定回到書屋。 「回來的第一個任務,是陳爸音樂會的舞台總監。」雖然一直在音樂領域打滾,但沒有做過活動的智元對此仍然感到很有壓力,再加上對陳爸的情感,讓智元更認真的想把這件事做好。 「這場音樂會讓我看到了書屋的不同面向。」不同於小時候追著大孩子、追著陳爸跑,從書屋夥伴的角度切入看書屋,這才讓智元發現原來當初陳爸要提供給他們這麼多元的嘗試有多不容易。 「我脫離書屋之後很少關注書屋的狀況,只有偶爾會聽說,知道書屋有規模性有組織概念,回來之後才知道真的有做到很多,事情多到做不完,書屋比我想像的更大更大,做的事更多更多,覺得很驚訝。」雖然書屋的規模變大,做的事變多。但「書屋一直都很關心我們身邊的人,那份感動一直都在,我們不會去放棄任何一個人,陳爸那時候一直在做的事一直都沒有變,陳爸很堅持的部分,大家都有接收到而且一直都持續進行。」 可以預見,智元和夥伴們正在做的音樂推廣跟音樂產業,將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甚至不僅影響書屋的孩子,還會影響整個台東的音樂產業。 「我希望外界、業界來看書屋的音樂會覺得是專業的,是可以栽培音樂人才的。」 當書屋的孩子長大,出去闖盪世界後再回到家鄉,為自己曾經成長的這個地方做出貢獻,正向的世代循環便開始轉動。偏鄉的孩子不再是弱勢的代名詞,勇於嘗試,走出屬於自我風格的模式,將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態度。  

【對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剛進書屋的時候我其實很沒有方向,我的第一個任務是接送孩子上社團課跟幫忙開教室的門。我那時候還很擔心我不會要一直這樣做下去吧!但很快的我就發現,在書屋能做的事超級多。」 從十多歲就開始做音樂的安懂,曾經出過兩張專輯,因為家庭的緣故從北部回到台東,想在台東繼續做音樂的他在小時候一起練樂團的朋友介紹下進入書屋。 「他跟我說書屋有做專輯的計畫,還有想要把音樂教育延伸出音樂產業的計畫,想讓喜歡音樂的孩子知道音樂也能當飯吃,這讓我很感興趣。」 雖然除了做音樂之外,還是有其他工作和任務要協助大家一起完成,但對安懂來說,書屋的工作仍是興趣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我想要帶著孩子們一起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歌,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唱給大家聽。」除了專輯製作之外,創作也是安懂的生活中心之一。 他希望在創作的同時能夠帶著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一起玩音樂,為他們的人生開啟一扇窗。 或許還沒有找到跟孩子相處的最佳模式,但安懂仍然很願意陪伴孩子,很願意和他們一起探索屬於自己的音樂之路。 「當你累了別喊停下 身邊總是有人陪著 若你累了就看著他們 就在最需要的時候 陪你度過悲傷的過程 給你了最暖的 靈魂」 自己作詞作曲的安懂說:「我知道熱忱還在我的身體裡,我現在有滿滿的期待,期待接下來的創作營,期待接下來要發行的專輯。」 創作營計畫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歡迎關注多元組的粉絲專頁,接收第一手的報名資訊:孩子的書屋-多元教育組 | Facebook

【教育的路上 你我並不孤單】

「我有種終於找到組織、找到知音的感動!」說起自己在音樂組的感覺,范范彭湃的表達出滿滿的感動。 「原來我過去在做的事情,有這麼多人在做,而且不只在做,還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做得這麼好。」 從國中開始就跟著姨媽當原住民樂舞助教,高中就正式開始在學校接課的范范,說起自己原先帶孩子的經歷,滿滿血淚。 「身邊不支持我的聲音遠大於支持我的聲音,他們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在孩子們身上花這麼多心力,不只是教他們音樂舞蹈,還參與他們的生活,甚至在小孩遇到狀況時陪小孩出庭。」 「但我就是覺得這是一件該做的事,我要盡我所能的去做。」 因為原住民身分的關係,范范總是能夠很快的同理課堂上的小孩,掌握小孩的狀況,再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內容,「我的課就像大雜燴一樣,加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調味料。」 因為疫情的緣故,原本跑班上課的范范能接的課驟減,知道他一直在這領域努力的智元便邀他一起加入書屋。 雖然過去也在做一樣的事,但現實與理想並沒有達到平衡,書屋卻做到了,原來這是一件真的能做到的事!聽完智元的介紹,范范便決定要加入組織,成為書屋的一份子。 接送孩子們參與音樂社團,是范范每周的工作之一,一開始對范范來說這並不是件有趣的工作,但共識營時聽到的:「小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會照著你,你怎樣孩子就會怎麼樣。」這句話不斷在他心中浮現。 於是他決定,「蹲」下來跟孩子們一起用他們的視野看他們的世界,自從他轉換心態之後,每次孩子們從學校一上車,在回書屋的這段路上自然而然地就會和他聊起學校、聊起家裡的事。這讓范范更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也跟他們變得更加親近。 過去的經驗讓范范在進入音樂組後很快的進入狀況,甚至在學期反思時提出巡演計畫,為音樂組找到一個跟書屋建立連結的好方法。「書屋真的超有行動力!我一提完,下個學期我們就開始著手進行了。」 「當孩子們看著我們的表演,跟著我們一起唱的時候真的超感動。」聽著過去不熟悉的歌單,和夥伴們一起團練巡演的曲目,從以前總是在台下欣賞演唱會被感動,到成為表演者感受被感動的感動,范范對音樂組的未來充滿盼望。 除了孩子之外,夥伴間的交流也讓過去十年都自己單打獨鬥的范范感到非常溫暖。 「我是部落第一個確診的人。當我結束隔離回到家裡,有種自己把病毒帶回部落的感覺,家裡像游泳池一樣飄著滿滿的漂白水味,我心裡其實是不安而且自責的。 當我終於結束隔離開車在路上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我仍然帶著一點惶恐,直到我到了辦公室。 辦公室裡的夥伴看到我,馬上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瞬間所有的恐懼跟不安都被安撫了,有種非常安心的感覺。」 「還有我們百毒不侵的主管,你遇到任何狀況去找他,他都會聽你說,就算你只是無聊到想找個人說話,他即便已經忙到不能再忙,也會陪你聊兩句。」 「有夥伴的感覺真的很好。當我越瞭解書屋,越有一種我還不夠瞭解書屋的感覺。」

【勇敢面對迷惘 找到自己】

「因為孩子,讓我勇敢面對我人生中一直不斷逃避的問題。」 MIA是在書屋長大的孩子,畢業後離開書屋到宜蘭念大學,回台東投入服務業近十年。 雖然在服務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MIA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想要突破自己,他知道服務業並不是自己一輩子的志業。 雖然如此,在思索人生方向的時候MIA難免感到迷惘:「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我要什麼呢?」 偶然機會在部落裡遇到散步的陳爸,和陳爸打招呼時順道小聊兩句。這讓MIA心裡靈光一閃,他決定要回到書屋,從孩子的角色轉變為夥伴,把曾經在書屋感受到的愛與支持,分享給更多的弟弟妹妹。 回到書屋後,夥伴的支持和孩子們純真的反饋,讓MIA從迷失中找到方向,當初陳爸所教導的一切在心裡浮現,好像在角落裡塵封已久的箱子被擦掉了上面的灰塵重新開啟一樣。 「陳爸一開始給我的就是音樂,音樂真的可以讓人改變。」MIA覺得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搭起她和孩子中間的橋樑,從一開始不知所措覺得孩子們有點煩,到後來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和她分享生活上的大小煩惱。 「有一次,有個小一的孩子跟小五的孩子吵了起來,被賞了一巴掌,他躲到樹上去哭,大家怎麼勸都勸不下來,我就也爬到樹上,靜靜地陪著他。等他冷靜之後,我從爬樹的話題切入跟他聊天,問他有沒有挑戰過自己最高能爬到哪裡,我們一起往上爬,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後才聊起剛剛發生的事,他邊說邊哭,我靜靜地聽,不評判不給意見,直到他說完所有想說的話。再陪他一起去找另一個孩子把誤會說開,大概十分鐘後吧,他們倆個就又毫無芥蒂的玩再一起了。」 「還有另一個女孩在我們變得比較熟之後,會來跟我分享他人際上遇到的困擾,我就從他的困擾出發反問他這些為什麼讓他困擾,跟著他一起抽絲剝繭發現這些困擾背後他實際上在乎的是什麼,給他一個方向讓他去想而不是直接給他答案。」 每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或迷惘的時候MIA總是陪著他們一起尋找,從不斷然的直接給出建議或答案。 因為曾經也經歷過迷惘的他知道,這種時候只有自己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陪伴孩子面對自己的這個過程讓MIA也找到面對自己的勇氣:「沒道理我要他們面對自己但我卻逃避啊!」 「書屋真的是個很棒的地方,不論是對孩子或對夥伴來說都是,有著很多的愛和包容,讓我們能夠在這裡付出的同時獲得成長。」 不論是工作上或生活上,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把自己所得到的在分享給更多的人。 在孩子和夥伴身上,MIA看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邊做邊學,跟孩子們一起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在書屋,對MIA來說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

【多元職涯小故事-巨力搬家】

從以為搬家就是把東西丟上貨車再從貨車放進新家,到了解搬家也是有許多眉角,覺得這份工作值得一直做下去,只是一瞬間的事。這是阿佑從台東到 巨力搬家大師 體驗時的感覺,他從來不知道一件原以為簡單的事,竟然能做到這麼專業。   從烘焙、咖啡、農業、營繕等書屋自己發展出來的產業,到木工、搬家這些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場域,書屋多年來致力於為孩子們創造更多元的環境,提供給大孩子們更多探索自身職涯的機會,而阿佑跟巨力搬家的緣分就是由書屋牽起的。   書屋以前的夥伴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巨力,他將書屋介紹給巨力,讓書屋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多元的職涯探索管道,也讓巨力能夠有更多的人力補充資源。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溝通與討論,最終達成合作的共識。   阿佑從書屋到巨力工作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他說當初巨力來台東面試的時候讓他印象很深刻,因為這跟他以往的面經驗都不一樣。他曾經找過造紙廠、便利商店...各式各樣的工作,但這些工作都不在乎來求職的人是否真的瞭解這份工作,他們只在乎來的人年紀多大、有沒有駕照,然後就先上班了再說,反正不適合就再換人,好像去應徵的人是大機器裡的一個小螺絲,隨時可以被替換,也不怎麼被重視。只有巨力細細地向他說明這是一間怎麼樣的公司、搬家事怎麼一回事、公司需要怎麼樣的人。   面試後,阿佑很想拿到這次的工作機會,為了讓自己符合入職的條件,阿佑請書屋夥伴陪他一起練車考駕照。最終,阿佑成功地獲得了這份工作,出發前往西部。即便面試的時候聽了一輪,但到了現場還是讓他驚豔了一番,原來搬家還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原來打包還有這麼多的細節,這些是他從來沒能想像到的事。即便已經工作了一年,在面對瓷雕等難度較大的物件時,阿佑還是會需要在一旁觀摩如何處理。   而且沒想到竟然這麼耗體力!第一次爬四樓時氣喘吁吁的感覺讓阿佑印象深刻,但他一副這也沒什麼的口吻說:「我現在爬再多樓也不會喘,跟在平地走沒什麼兩樣。」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屏東的案件,滿滿的檔案與厚厚的灰塵,在沒有電梯的情況下來回數十趟才將任務完成。   在出門前,書屋的夥伴陪著阿佑羅列出領到薪水前可能會有的花費,並計算如果一個月攤還幾千塊要多久能還完,然後讓阿佑帶著一筆錢踏上征途。沒想到正式工作後的第一個月阿佑就立刻把向書屋借的錢還清,這件事讓書屋夥伴非常感動,因為他知道這對一個大孩子來說有多麼不容易。   書屋孩子的家庭成員很多是經濟弱勢或職場失利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可以學習職場經驗、協助生涯規劃的對象,加上台東就業選擇較少,許多大孩子都需要獨自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和房租、生活等各項開銷,這樣的劣勢讓孩子的職場之路充滿坎坷,更別說要自底層翻轉,終結貧窮世襲了。   而阿佑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每個月固定匯錢回家支持家裡的開銷,「畢竟,他們是我的家人」阿佑是這樣說的,這讓人如何能不感動。   其實,再多元的職涯管道都只是一種載體,乘載著書屋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在這個載體裡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當身旁的每個人都能釋出一點小小的善意,這些善意就會匯聚成一股暖流,融化孩子原本冰封的心。   對書屋來說,比起一份工作做多久,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更多的文化刺激,增加更廣的職業想像,不論是挫折或成就,都是很好的養分,讓孩子能夠累積更多的能量面對未來的人生。  

頁面

訂閱  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