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朋友的來信

要讓孩子相信,自己做得出高精緻的法式甜點

黃偈,一位甜點師的來信

(相片提供:黃偈,孩子們製作的精緻法式甜點) 大家好,我是黃偈,我是一名甜點師也是一名志工, 可能有很多人不認識我,但沒有關係,今天寫這篇文章只是希望帶給大家一些溫暖和力量。 去年(2018)12月,當時的我還在臺北經營著法式甜點店(河床), 聖誕節的時候寄了150份的甜點給孩子們品嚐,當時書屋的夥伴們和我說 希望孩子可以親自製作這些甜點,用自己的力量來換取這些蛋糕, 我也說這個想法很好,但需要等我一些時間。 今年(2019)夏天,我將我的店面暫停,搬到台東, 買了幾台烤箱和幾台攪拌機,以及每一次課程所需的食材,帶著幾個大孩子開始了法式甜點的課程。 雖然只經過了短短兩個月,也只有教幾堂課,但我在這些大孩子的身上看見了無限的潛能, 就如同照片上的甜點,很多只透過我的口述,他們就能靠自己的力量製作出來這些精緻的法式甜點。 雖然不曉得這堂甜點課能進行多久,我能帶著孩子們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但我想重要的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我希望透過帶法式甜點的過程, 讓他們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做出高精緻度,高難度的甜點,長出一技之長以外也長出自信。 我是一個沒有唸大學,靠著自學一步一腳印才走到今天的甜點師, 我也希望給孩子一個借鏡,讓他們知道生命有很多種可能性,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願意嘗試,什麼都有可能做到。 我將每一次上課的紀錄以及食譜都分享在 @黃先生的甜點日記, 8/24我也會帶著孩子們到鹿野的2626市集擺攤,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來看看我們。 心裡雖然有些小遺憾,來到台東後只和陳爸見了一次面, 最後一次對話,只記得他告訴我:「這些孩子一定沒問題,你一定能夠帶出下一個像你一樣的孩子。」, 我很想讓陳爸看看這些孩子做的甜點,讓他品嚐看看,讓他知道這些孩子是多麼的優秀。 雖然我只是一個志工,最多一年以後我就有可能得繼續自己的事業或者進修, 但在這一年的期間內,我希望自己能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也讓孩子們看見生命更多扇門。 希望大家喜歡今天的分享,我是黃偈,謝謝每一顆善良的心,謝謝每一個願意分享愛的人。

報導者專題【廢墟裡的少年】,採訪後記

20171101 記者:張瀞文

(影片來源:報導者 The Reporter 【廢墟裡的少年】) 謝謝瀞文來到台東,為了專題跑遍全台各地採訪不同單位及個人,十分用心!於她個人臉書看見這篇感性而又精準描述現況的貼文,詢問意願後於此分享,再次感謝。 書屋長期陪伴台東大知本地區的孩子,國小到高中;在校學習低成就的孩子們,書屋提供多元教育,如運動、音樂及各式社團,重新獲得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邀請您,一同支持書屋,讓好的堅持繼續!謝謝!線上捐款由此去:https://goo.gl/1A5F1U 那天採訪的是一個17歲的男孩,從小就失去爸爸、每天都在擔心媽媽也會從生命裡消失。   採訪最後我問他:「如果有100萬你想做什麼?」 我們開始聊他有哪些想買卻一直沒辦法買的東西....突然他問我:「這一百萬怎麼來的?」 我哈哈哈:「我也不知道,就,天上掉下來的。」(心虛) 然後他認真的跟我說:「如果是那種樂透得到的(不是自己的努力),就全部捐出去,是自己賺的才會花。」   嘻嘻哈哈中,我心裡「啊~」了一下。 誰會這樣想?我不會。 而他會,他們會。   在這個採訪過程裡我遇到好多這樣的少年少女。 很多人在說生命故事的時候都讓我覺得,他們明明生命處境如此艱難,卻有著美好珍貴的心,在流離失所中有種不服輸與堅毅,想要努力憑自己的力量,掙得生命的掌握感。 而我們的教育真的辜負了他們,為多數人思考、層層框架的教育裡,這些孩子只是「他者」。他們不但沒有獲得應有的學習,還被標籤為失敗者,再施予「補救」。   但是我也看見了有許多大人們真正看見這群孩子,「接住」了他們。只是在目前的體制,接的好辛苦。   「我的夢想都是『脫黑』,有正常的世界過生活。」這是一個每天進出生教組、在宮廟出陣頭、成天烙人幹架的孩子的夢想。對他來說,有幾個愛他的大人、有一群傻哩傻氣嘻笑打鬧接納他的朋友、有一個家可以吃飽穿暖、有那麼一刻可以單純享受「這題數學題我解出來了!」的喜悅感,這些許多孩子的「日常」,是他不及的夢。   希望有一天,這些在主流教育系統的「他者」,不再被排除,他們就是「我們」的孩子。   我沒有要寫一個悲情的故事,只想試圖說清楚,看不見的框框、理所當然的規範如何捆綁著真正的教育,如何阻隢我們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   感謝報導者這個合作機會,一起做了我覺得很重要、我自己也很想做的專題。   我的兩篇文章: 學校KPI為何讓少年們脫隊?https://goo.gl/d1ZCUL 飛夢林,和會館和毒品搶孩子 https://goo.gl/sv1Mte 完整的專題(還有一隻很棒的影片)https://goo.gl/GnpPXi   懇請您!在書屋面臨危機的時候, 成為支持書屋的力量,持續陪伴台東孩子們安心長大。   *捐款資訊如下* 銀行:合作金庫台東分行(006)  帳號:0390-717-393018 戶名:財團法人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   線上捐款連結:https://goo.gl/1A5F1U 更多捐款資訊:https://goo.gl/pa41J5   邀請大家幫忙轉貼與分享, 讓更多朋友看見書屋的故事,一起支持書屋,謝謝您! 廣告連結:https://youtu.be/59LuolQM7e0 聯絡我們:089-513663 / ttbh99@bookhouse.org.tw  

復育

2015年8月28日 11:05 鄭育容

很多誤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原來亟待”復育“. 例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人與土地等等. 9/25上映的『太陽的孩子』,說的是花蓮阿美族媽媽回鄉復育海梯田的故事.我想這和台東孩子們的生活渴望極其相似,每天等著爸爸媽媽何時可以回家來陪伴. 這兩年,兼職在家照顧孩子的我,協助台東『孩子的書屋』一部分的企劃與文案,親身體會偏鄉孩子面臨的困局.還記得去年邀請網球名將盧彥勳拍攝書屋代言廣告時,在討論腳本時,故事中的真實人物“小芸”,就是天天渴盼在台北工作的父母何時可以把她接走的小女孩. 當我看到『太陽的孩子』預告片中,那個孩子捧著電話想媽媽的鏡頭,我就想到“小芸”,我也想到當我工作在外,出門在外,我的孩子打電話催促我,或者哭泣生氣的樣子. 『太陽的孩子』這個貼切的故事也在台東的電影院上映, 其實台東雖有電影院,也不是每部電影都在那兒看得到. 我想請書屋的孩子看電影,也想邀請我的朋友們, 一人一票請書屋的孩子們進戲院看電影. 這些孩子應該多數都沒進過電影院吧. 我想起這個暑假帶了兩個孩子,去過兩次戲院,他們欣喜而事後久久難忘的模樣. 如果,書屋的孩子可以去看電影,又是個可以引起他們共鳴的故事, 那麼這個故事,會在他們小小的心靈,留下什麼呢?能不能種下更多勇氣與信心? 而且拿著電影票,感受到來自某處,某個人對他/她的善意與愛? 我認為, 『孩子的書屋』所做的事,不就是“復育“嗎? “復育“被忽略的孩子,”復育“ 不小心崩裂的家庭. ”復育“被遺落的各種愛. 那麼,我能請書屋的孩子看電影,我也受到”復育“了. 這是我為什麼想發起一人一票請台東『孩子的書屋』孩子看電影的心情.

微笑!台東!

黃秉德(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主持人)

到台東了。飛機緩緩下降,下方白色浪花撫弄著美麗海岸,像串珍珠鍊輕輕地撩撥少婦美麗的頸項。見到精神飽滿的阿朗和他揮汗的夥伴,也與羞澀但掩不住開心的小孩輕聲招呼。溫暖的台東,總讓我這個北部人熱得軟懶酥麻。 台東的美麗景觀,掩蓋不了背後的憂愁。 本書一一介紹書屋的老師及孩子們,這令人動容故事的背後,透露出偏鄉或邊緣社區的無奈:地方產業停滯、青壯人口外移、社區與家庭功能萎縮⋯⋯。地方中小學對於這群弱勢學童,也常有心無力。而四十年前已存在之各大院校山地服務隊,至今仍年年招生、常常獲獎,卻改變不了其投入偏鄉工作徒勞無功的事實。 「孩子的書屋」成為台灣「弱勢社區再生」的新指標,創造新的社區活化模式。帶著傷痕的老師,用無畏的愛陪伴受傷的孩子。孩子因老師的無私而成長;老師因孩子的茁壯得以撫平內心傷痕。失去信心的親長因孩子的成長,重新有了愛的能力。當創傷因無畏的愛轉變為改變的動力,社區也因此得以復甦再生。 「孩子的書屋」將要邁向「社區產業活化」的新里程碑。產業的發展,將啟動社區再生契機。中央廚房的設置,使各書屋能穩定供餐;備餐與送餐的工作量具規模,得以提供就業機會;供餐食材由書屋農作團隊供應部分訂單,加上有機百香果種植、天然果汁加工,亦再增添工作機會。 從陪伴照顧發展出供餐、送餐,從供餐發展出農作,延伸至農產品加工;中央廚房也從供餐,延伸出餐飲職訓,甚至發展出餐點品牌的可能。產業的活力吸引遠方遊子,就業的機會讓更多的家庭得以穩定。未來台東的孩子,不只擁有碧海藍天、青山綠地,還有溫暖的家庭、有趣的學習環境、活潑的社區產業。 「弱勢社區再生」與「社區產業活化」,已在阿朗「孩子的書屋」團隊經營下系統化展開,實際可見的改變也將可逐步驗收。這一切的轉變都回溯到一個共同源頭,就是「愛。無所畏」。 朝陽像火球般從海上緩緩升起,來大聲喊:台東!上帝愛你! 2013.6.28 夜書於政大金華

《愛‧無所畏》 序

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教育問題是國家未來競爭的命脈,也是青年品格、視野開展的關鍵要事,理說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政府應該對此負起責任才是,但是在K12決定沒有排富條款的同時,卻又沒有任何對偏鄉弱勢的濟弱條款,代表偏鄉問題從未被認真看待過,也代表今後的社會貧困翻身變得益發遙不可及。 由於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青壯年人口外流與隔代教養的問題,形成偏鄉的中空現象!幸好,台灣各地有許多像陳爸這樣極具熱忱而富有愛心的社會創業家,長期在第一線為經濟弱勢與家庭失能的兒童及青少年默默付出與關懷,他們除了要照料不同年層孩子們的課業外,還得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樁樁都包,舉凡學童的生活、心理及家庭等需求,再加上募人、募錢等複雜且棘手的多重問題,都必須並一一面對處理。在資源已然被大量掠奪的偏鄉,這些課輔單位只能赤手空拳、辛苦地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其所承受的壓力非所一般,讓長壽不禁感到佩服、不捨又極為無奈! 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未來不能被犧牲。在《愛‧無所畏》這本書中,我看到一股無所畏懼的精神與勇於承擔的肩膀,更感受到一顆顆真誠關懷孩子們的心。陳爸與所有書中描述的人物代表著一種民間的力量,填補了政府當為而未為的區塊,我衷心盼望在台灣這個愛心盈滿的社會,能在捐款之餘,進一步思考捐「人」,也就是採取行動把自己的經驗捐出來、把自已的時間捐出來,讓每一分力量、每一份資源都能夠被善用,讓我們共同攜手呵護臺灣美好的環境、土地與社會,也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擁有希望的未來!

「愛‧無所畏」 推薦文

方新舟 (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第一次在台東「孩子的書屋」看到陳爸親手寫的「愛‧無所畏」這四個字時,心裡觸動了一下。是什麼樣的人,經歷過什麼樣的淬煉,會給自己這麼大的圖像,這麼艱難的期許? 經過一年多的來往,特別是經過今年年初由我們幾位夥伴合辦的「社會創業家成長營」前後三天的多次討論後,對陳爸的「愛‧無所畏」的圖像有更清楚的了解、感動跟敬佩。書屋13年,陳爸散盡家財,曾經有半年靠吃生力麵過活,不但妻子離他而去,又承受兩個書屋孩子死亡的責難跟打擊,若不是經過年輕時闖蕩江湖的鍛煉,哪有勇氣跟不服輸的毅力撐過來?他的夥伴也各自走過崎嶇艱難的路,一人一本辛酸淚。若不是有無畏的愛,這一群受過各種磨難、人生並不完美的凡人哪能經歷無數次的考驗,還凝聚在一起,照顧過上千位孩子,對社區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有幾位「社會創業家成長營」的夥伴,如Vincent、Jennifer、Jeffrey早已是「孩子的書屋」後援會的重要推手。他們本身事業都很有成就,卻都選擇做沉默的陪伴者。他們不但自己出錢出力,還南北奔波地募款,更到台東蹲點,跟書屋經營團隊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實際了解書屋面臨的困難跟挑戰,陪伴他們成長。另外像Raymond,他不但出錢,更在百忙中撥出時間,把他如何帶領五、六百億營業額團隊的經驗毫不藏私的跟陳爸和他的夥伴分享。 大家之所以這麼心甘情願,除了被書屋團隊無所畏懼的愛所感動外,也很急地想把從陪伴書屋所累積的智慧跟經驗,用以幫助台灣其他地方的偏鄉弱勢族群。老實說,問題的嚴重度跟困難度遠遠超出一般人的理解。 「孩子的書屋」多年來竭盡心力地提供孩子們一個溫暖、有飯吃、可以互相信任的社區。在這裡,夥伴們跟孩子們互相修補彼此的弱點,無論是學業、品格、職能,共同為社區努力。它看到身處邊緣、亟待扶持的孩子的需要,彌補政府的不足。其實「孩子的書屋」並不是台灣唯一的個案或特例。如果每個縣市政府社會處都能支持這些課輔單位,「主動積極」地與社區課輔單位聯手,成為一個關懷的網絡,孩子們就不會迷失在暴力與毒品當中。倘若學校的校長、老師能「主動積極」地與這些陪伴孩子的課輔教室協力,他們就不會在徬徨中失去方向。政府單位與學校不該只把自己的責任侷限於組織權責與校園內,讓這些為孩子默默付出的社區支援系統承受各種壓力,當他們為孩子的晚飯到處奔波時,我們卻視若無睹時,台灣的民主制度已經失去為民謀利的初衷! 在不友善的大環境下,「孩子的書屋」的成功與否有了不同的高度跟意義。它一定要成功,不只是為了台東的孩子,更為了其他偏遠弱勢地區的單位做出典範。反過來,如果在無畏的愛心推動下都不能幫助弱勢孩子找到盼望的路,那麼台灣如此多的偏鄉弱勢孩子的前途在哪?! 我們知道,單憑愛心是不夠的。尤其當組織變大,核心價值可能會變模糊時,如果沒有領導能力,太多愛心只會造成資源浪費,甚至造成更大的傷害。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陳爸這些年來身心都受到極大壓力,加上三月的一場車禍,體力已大不如前。最近,他大幅調整組織,也宣布再過兩年要交棒。我們祝福「孩子的書屋」團隊能同心協力接下這個重擔,讓陳爸能喘口氣,以便走更長的路。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天使來陪伴「孩子的書屋」跟其他偏鄉課輔單位,讓目前充滿負面思維的台灣在這「愛‧無所畏」精神中,重拾信心與盼望。

讓孩子不再重蹈父母的覆轍

劉振祥(攝影家)

書屋的孩子最讓我驚訝的是:在這裡,他們都不怕大人,臉上總充滿笑容。要他們幫忙做任何事都「爭先恐後」,完全不推諉。而陪伴者所做的更是「不可能的任務」。陳爸有許多未來產業的規劃,讓從書屋長大的孩子日後能奉獻給家鄉,不必再重蹈其父母的覆轍──自己到都市工作,把孩子留在家鄉。其中的思維相當縝密,也可讓非營利組織有部分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必完全仰仗捐款,還有餘力協助其他NPO,應該有更多的人來支持這樣的組織。

轉身面對,真正無愧「無所畏」

楊雅棠(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

關於書屋的故事,我認為最令人動容的,不只是對這些陌生孩子的付出, 而是這群心中各自有憾的大人,在看似偶然的人生機緣下,因為孩子靈魂帶領而勇敢進入自己的殘缺世界。 他們以付出的形式拼補碎裂的自己,他們的轉身面對,真正無愧「無所畏」,「愛」也在這力量下得以自然舒展。

護持孩子在缺乏愛的荒原中有尊嚴的地成長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在美麗的台東,有這麼多亟待陪伴成長的孩子。我看到這些大人們用生命陪伴孩子,除了學業之外,也用音樂、體育澆灌。護持孩子在缺乏愛的荒原中有尊嚴的地成長,讓人動容,讓人想伸出手,加入他們的行列。

對的事,就一直堅持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二○○八年左右,人稱「陳爸」的阿朗,身上只剩四十七元,應該是說,他及他所創立的台東書屋全部只剩四十七元。他去加油站,加了四十七元的油,因為書屋還有兩百多個孩子,他至少要開回書屋。 台東書屋已經有接近八、九個月發不出薪水,沒有錢買菜。因為沒有吃的東西,有些孩子,只好回家,回到黑暗,甚至暴力的家。想到這些孩子回家後的種種不堪和困頓,以及再回歧路的可能,支撐著阿朗一直咬緊牙要把書屋辦下去。 但書屋終於彈盡援絕了,阿朗苦撐的結果,他的健康亮了紅燈,書屋和家裏的房租水電都付不出來,家人都不諒解他,妻子也黯然離去。 那個剎那,阿朗曾一度萬念俱灰,連活下去的意志力都快動搖了,但他還是捨不得書屋,他告訴朋友:「我如果因此會做到死,那就做到死吧!」 但老天終究只是為了鍛練他、考驗他。一個不是特別熟,但知道他在做書屋的朋友,在他真的再也撐不下去的時候,匯了五萬元給他;之後,又一個朋友,匯了三萬元。這八萬元救了已奄奄一息的阿朗和書屋。 之後,愈來愈多人知道書屋,資源也陸續進來。不過,硬脾氣,不肯被施捨的阿朗,對有些不是以善意支持為出發的資源,說不接受,就不接受。 我其實對阿朗不算特別了解,但當我知道他曾有過這段「苦到倒地」,卻仍決定苦撐到「最後一刻」的歷程,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敬佩! 我曾問阿朗,他怎麼回顧來時路?「對的事,就一直堅持,做下去就一直做下去,一定會成的。」阿朗如是說。

頁面

訂閱  書屋朋友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