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故事

孩子的書屋 - 愛。無所畏 2017 單車環島 Day 1

台東知本-花蓮瑞穗,挑戰102.8KM

  【環島騎士小插曲】   帶著大家的祝福, 三大車隊,陸續出發。 突然間, 有孩子因為身體不適,上車了。 在休息點關心著孩子的狀況, 只聽孩子難過的說, 這樣,我就沒有騎完全程了... 明顯帶著不服氣~ 但驚訝的是, 午休完, 孩子扛起腳踏車,整理裝備, 帥氣地騎完下午路段直到晚上住宿點。   『偶跟你說:那韌性與勇氣,是書屋孩子獨有特質也是驕傲。』     -- 更多精彩相片  

2017單車環島每日行程表,7/20-30

歡迎來為孩子們加油打氣

2017年,7/20~7/30 11天的旅程,里程數將近千里,25個大人陪伴40個孩子,再次挑戰單車環島。 今年暑假, 讓我們一起祝福這群孩子們締造生命中的成功經驗,絕不輕言放棄! 平安出門、平安回家。 謝謝書屋親朋好友們詢問,趕緊在出發前整理好資料, 邀請大家有空來到書屋車隊每日的住宿點,幫孩子們加油、打氣!!! 預計抵達時間僅供參考,依實際騎乘狀況為準。 白天行程中若需聯繫, 歡迎致電:秋蓉老師及佳璟 若您願意贊助環島相關需要的物資, 或者想有些特別的安排,十分歡迎及感謝! 請來電台東的書屋夥伴杏蓉:089-513663  接下來會每日記錄環島途中孩子們活動的故事, 歡迎收看臉書粉絲頁與Line@動態,按讚與留言! =) Line@帳號:line://ti/p/@ids1413m (孩子的書屋)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bookhouse.org.tw

瓦拉米步道日記

戶外探索活動側錄

文:孩子的書屋 陳怡揚 世上的某些事物經歷過的事,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都還要多。 客家歌手陳永淘的「日出部落」裏,有唱到這樣兩句:「老樹一叢叢恬恬看捱,大石一隻隻開嘴笑捱。」那時走在瓦拉米鋪滿落葉的步道上,心中不斷地想著這首安靜又充滿呼喚的歌。山上的樹、長滿姑婆芋的大石頭、已經消失的駐在所、連接兩側山壁的吊橋... 它們彷彿就這樣靜靜看著匆忙路過的我們,不發一語。 走著走著,想到當時可能發生在這山道上的事,想到一個來自日本的年輕警察走在這條陌生的叢林路上、想到一個布農的族人看著日本人漸漸吞食他們的領地。兩端的角色,讓我又想到最近在看的封神演義,兩端的人馬,一群為了匡正商朝正統,一群為了扶周滅紂,歷史千年百年,又哪來的對與錯? 我們的休息點都是當年日本警察設立的駐在所,每幾公里就有一處,從山風、佳心過了黃麻直到瓦拉米,當年的木造房今天都不在了,草皮很平整,今天看來,是非常舒服的休息點。山頂上的瓦拉米山屋蓋得很美,我們煮了很棒的晚餐,在螢火蟲的光和夜蟲的叫聲中緩緩睡去。那天晚上的蟲聲規律地像山的呼吸,坐在山的懷裡,好像能感受得到祂呼吸的起伏。 山屋的管理員大哥和幾位夥伴除了整理山屋,也一絲不苟地照顧著山,為坍掉的路鋪上石塊,也為步道清除多餘的雜枝。「很好走吧?我把路上擋路的石子都挑走了。」這是我們見到他時,他說的第一句話,語氣帶了點驕傲,是一個男人在介紹他心愛的東西時,獨有的那種驕傲。下山的途中,我們見到大哥在坍掉的路段重新堆疊石頭,為登山客開一條更好走的路。他彎下的背脊映著山,很巨大,很扎實。有人說厲害的人會像山,還真的是這樣沒錯。 佳心駐在所的周圍圍繞著各種人:新的登山客、靠著旅遊書找到瓦拉米的荷蘭人、帶著族人來祭祀的布農族人、朝著一塊石塊推斷各種故事的學者....,很高興這條步道到今天都還活著,領著各式各樣的人來到這條美麗的山徑。過山風吊橋時,兩位在山上工作的大哥說這條橋是日本人蓋的,用的水泥很好,直到今天,也都直挺挺的沒有缺角。 對山來說,這條橋可能也曾是個外來的客人,只是經過了年歲,今天也成了山的一部份,讓更多人能親近這條步道,也親近這些曾發生在這座島嶼上的事。 ------ 孩子的書屋運動組為多元教育的一環,透過單車、獨木舟、戶外探索(登山)等運動,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樂趣,也逐漸建立孩子的生活重心並找回自信心,再逐漸引導回到正常的課業與興趣兼顧的學習軌道中。 2017年四月初,帶孩子進行兩天一夜的瓦拉米步道活動,為戶外探索的首次挑戰。更多相片與側錄,歡迎按此觀賞 歡迎每月定期定額,捐款支持書屋多元教育,謝謝您!

【長時間的陪伴,帶來的力量與改變】

小豪(化名): 是在家裡大廳,媽媽咬著棍子生出的。 因為爸爸媽媽對養育孩子責任認知很混亂,所以他從會爬開始就被送來書屋。 父親嗜賭,母親有成癮行為,家裡被認定是極度貧窮。 他長大的家,一片薄木擋風雨的門,殘破的屋頂和人畜共活的居家。 到附近的魚池打水是這個家的用水方式。 媽媽四處帶回來的剩菜再加熱是家裡最常煮的餐點。 這種生活,比較真實的描述了什麼是貧窮。 小美(化名) 國小來到書屋,因家裡貧窮而瘦弱不堪,除了炯炯有神的眼睛之外,看不到這個孩子的未來。 身體療養、心靈撫慰、從新學習功課…一步一步的陪著。 慢慢有笑顏與健康,配著炯炯的眼神,慢慢看到這孩子不服輸的未來。 從高中開始,一路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為了分擔家中經濟,畢業後靠自己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小蔡媽媽(化名): 因為家裡孩子來到書屋而接觸到小菜媽媽(化名)。 智能較低,教育受的少,婚姻數次,七個孩子。她說就沒遇過一個好人。 一直生活在困頓中,領著救濟金過活,卻是成癮行為者。 生活的重心跟社區裡領救濟金過活的族群一樣: 領救濟金,把救濟金花光,閒暇打打孩子。 書屋從接觸到帶領,從帶領到教育、安排工作、輔導進入職場,花了六年。 過程就不說了,單戒除她的成癮行為就夠嘔心瀝血的了。 現在在書屋裡上班,明年應該可以獨立工作。 他們是一家人,小豪和小美是小菜媽媽七個兒女中的二個。 他們大約是弱勢社區弱勢家庭的小縮影。 書屋照顧這樣的家庭約有70戶。 不想對照顧過程的衝突與辛苦多作描述,那是容易想像的, 想說明的是: 社區裡這些族群大概佔了1/3。 這1/3是社區弱勢的理由與原因,也是選舉的鐵票區,更是沒人想搭理或者說敢處理的一區。 但這1/3卻是社區興敗的指標。 這些年的經驗,我們的確相信,這1/3的翻轉就是社區的翻轉。 無論是5年、10年、15年或更多時間。 阿朗

【孩子 請忘掉你的堅強】

好好當個孩子 就好

"孩子打電話來,電話的那一頭傳來:「老師,我爸爸去世了.........」、「今天,下午5點多......」 孩子失去至親讓人遺憾,但第一時間就打電話來,讓我心疼也安慰,想著以後要如何好好照顧他,已經沒有媽媽,現在又沒了爸爸,才國一的孩子!"  聽著書屋夥伴一字一句敍說著,心裡緊緊糾著一直往下掉~   書屋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大串的故事 單親、隔代教養、家暴、貧窮 讓他們在小小年紀 就必須卡在人生的難關裡  揹負著沈重的烙印  身體還沒長大 心靈卻逼著成長 看似堅毅的眼神 不經意 就會閃過令人心疼的落寞 書屋老師 在這裡 不只是老師  當孩子 像在土磚裡努力紮根生活著的草苗 書屋會當你們堅固的土磚牆 所以 來到書屋 請暫時忘掉你的堅強 只要 安心地 好好當一個孩子  

【只是想要,陪你吃一頓晚餐】

書屋一路走來14個年頭,照顧了知本地區上千個孩子,讓他們不至於挨餓、安心學習;然而在偏鄉台東,其實還是有許多看不見的角落,仍有孩子的晚餐是有一頓沒一頓的,這一切,書屋的陳爸都一直放在心上,因為他一直想要幫助更多的台東孩子,就算只是讓他們,每天都能準時吃到一頓熱騰騰的晚餐。 今年,書屋增加了台東利嘉和泰安部落這二個供餐點,每天五點半,送餐車準時抵達,為部落孩子送上香噴噴的三菜一湯! 第一天供餐時,餐桌上的三兄妹讓人印象深刻,神情像個小大人的妹妹帶著二個特教班的哥哥,驕傲地告訴我們,哥哥會自己盛飯哦,是她教的!看著他們大口大口地吃著飯菜,用可以融化全世界的笑容說著:"好好吃哦,我們平常都好晚才吃飯!",一邊幫忙夾菜叫他們多吃一點,一邊感覺到有股力量在心中點燃著,更是默默地心疼著這樣的孩子。 "因為疼惜,所以讓自己更強大"是書屋永遠堅定不移的信念,一頓飯可能無法改變些什麼,但書屋能做的,只是想好好陪伴孩子吃一頓晚餐,讓飯菜的熱度,稍稍溫暖他們的心扉。 孩子們,明天也要記得一起來吃飯哦!

鼓聲震天 美和水桶天團

就算敲斷鼓棒 也不會停下來

月光下,大水桶一字排開,這是書屋孩子的鼓,也是他們找回自信的寶貝樂器。傳統需要一代一代傳承,教育需要一再一再延續,陪伴也是一夜又一夜的持續著。這晚,是書屋水桶天團新成員加入的第一次團練,陳爸叮嚀著孩子:該如何充滿氣勢的敲陣鼓、該如何將自己的靈魂融入鼓棒、該如何用鼓聲感動觀眾的心。 孩子會懂的,懂得全神貫注的重要性、懂得要對得起自己就是該用盡全力而不是敷衍了事、懂得老師付出時間和用心的陪伴是為了完整他們的靈魂,於是,氣勢磅礡整齊劃一的鼓聲,感動的不只是觀眾和老師的心,感動最深的,其實是小小的,卻日漸茁壯的孩子自己。

看到我住的社區變得更溫暖…

彥諦,陳爸次子談書屋

資源被善加分配到需要的人上,最重要的是,有愈來多的人真正的體會到互助的精神並付諸實踐! 這點讓愈來愈多的家庭和不同人因此走向更好的方向… 我是陳爸的兒子彥諦。對我而言,我從小就是跟書屋一起長大的,雖然書屋創立時年紀還小,當時只是懵懵懂懂的參與幫忙,但因為爸爸對理想的堅持,直到現在,書屋仍一直陪伴著我。 坦白說,現在的我還沒辦法聽懂爸爸百分之百的想法,但我看到我住的社區變得更溫暖,資源被善加分配到需要的人上,最重要的是,有愈來多的人真正的體會到互助的精神並付諸實踐! 這點讓愈來愈多的家庭和不同人因此走向更好的方向,就像書屋的標語一樣:「愛,無所畏」,大家懂得把愛分享出去,這就是我覺得書屋最珍貴的價值所在。 現在書屋已經把產業和教育都做出個運作系統了,我想之後的走向就是創造個好的循環系統,讓孩子們和參與的夥伴們如同善良的種子般,一部份回到書屋幫忙,另一部分發展自己的理想,在書屋內外一同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把愛的種子散播到其他地區;最終,我們居住的台灣社會必定會更堅韌團結,也愈來愈溫暖。 現在處於大學階段的我,想好好地探索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從書屋和大學學習,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串聯台灣年輕人的力量之後,開始回饋書屋以及社會。

同心協力的夥伴是我最好的補給品

一陣風吹得種子更高更遠 By高鏞(大學生)

國中一年級時,我進入書屋,對書屋的第一印象是陳爸那親切溫暖的笑容,我很喜歡陳爸的幽默,有時是自嘲或是誇張的舉手投足,讓大家總是毫無地捧腹大笑,陳爸找尋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陪伴我們、教導我們學習,甚至還帶著我們一起運動、打拳擊,讓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心變得更堅強。 我參與過書屋許多活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單車環島之旅。為了能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心去挑戰單車環島之旅,我們在事前做了許多準備,只要有時間就會從台東騎到花蓮玉里或從台東騎到墾丁等較短程的單車練習,從練習中增強大家的體力和毅力。 我很幸運可以參加單車環島,沿途,許多鬼斧神工般的美景印入腦中,每次只要回想起來都歷歷在目,心情就特別開朗;,除了美景,還有在豔陽下奮力騎車時不間斷的鼓舞聲,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一起向前踩踏的感覺非常神奇,幾乎忘記了痠痛,同心協力的夥伴是我最好的補給品。 書屋提供了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書屋長大的我十分感恩,書屋除了有課業教學,甚至還供應餐點給孩子們吃,讓許多家庭破碎的孩子可以填飽肚子。 希望書屋的美好可以讓全台灣的孩子都感受到,我很幸運可以在台東遇見陳爸遇見書屋,陳爸就像一陣風,大家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因為遇到了陳爸而飛的更高更遠,我懷著感恩的心飛著,未來我也會付出我的力量去幫助需要的人。

從孩子的興趣開啟他們學習的路徑

在主流教育中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恬然進入的 許許多多你我想不到的因素與問題 隔絕了偏鄉孩子通往主流教育的路 這些孩子被老師貼標籤,被其他孩子歧視 往往徒有一身蠻力. 小潘從小被父親扁到大, 從不敢正眼瞧人. 他的拳頭既大且硬, 隨手揮一拳,保管叫對方皮開肉綻 他被準幫派老大吸收成小儸儸 耀武揚威地替老大圍事. 當書屋有了拳擊課程, 像小潘這樣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機會。 初練拳擊的孩子,不少頗缺乏自信的長期被欺凌者。 多元教室練習場上,一位瘦弱的男孩格外特別。 這位弱小的國三生,剛來時都不講話; 而今,打得好,進步快,體格變強,還長出一點肌肉, 逐漸養出自信,整個人也活潑起來。 書屋試圖在讀書之外,為這些孩子另覓出路,栽培的七、八位從小五到高中的孩已可參賽; 「孩子國高中時,不喜歡讀書,你還是可以挑一條路讓他走。」 書屋拳擊教練帶過好多孩子,這些國高中困行於課業的孩子, 走到大學階段反倒開始拚功課, 「你不要叫他讀,他硬要讀了; 換成你叫他不要讀,他愈要讀了。」 從孩子的興趣開啟他們學習的路徑, 有教無類,不就是這樣的意思?

頁面

訂閱  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