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動中成長-建農書屋】

「建農是個多元的地方。所以建農書屋是個多元化的書屋,從組成的人到在做的事都是。」玴誠說起這個自己從小成長的社區,給出這樣的總結。不同於建和、美和等其他社區,建農社區沒有國中、國小,所以來的孩子分屬於不同的學校。
 
最一開始的時候,建農書屋比較像是提供學校在社區裡的教室,分成建農一班、二班。當時書屋的狀態比較像是學校在社區的延伸,雖然剛開辦時來書屋的孩子多達66位,但因為有些孩子不想離開學校後仍被學校控制,一年後書屋僅剩不到十位孩子。
 
「所以我們決定轉型。」玴誠在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討論後,開始將音樂、運動帶進書屋,「我們的第一批森巴鼓就是社區發展協會捐的。」
 
「小孩看到其他單位打森巴鼓遊街好像很神氣就想學,然後我就去學,陳爸也找老師來教。」雖然以前沒有玩過森巴鼓,但這對玴誠來說並不是問題,不會就跟孩子一起學,或者是先去學回來再教給孩子。
 
「跟著一群厲害的人一起做事很有成就感。」不論是電腦、吉他、森巴鼓或者單車、獨木舟,這些以前沒嘗試過的新挑戰讓玴誠覺得好玩又有趣,好玩到他壓根忘了自己是在「上班」,反而有種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感覺。
 
在書屋草創時期就跟陳爸一起胼手胝足走過來,從沒有薪水一直被家裡勸退,到募款逐漸穩定家裡反對聲浪漸歇,甚至在書屋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對玴誠來說這真的就是生活。有挑戰就面對,有困難就克服,孩子自然地把書屋老師這樣的生活態度吸收內化,從為了跟森巴鼓老師聊天而努力學英文,到既使豔陽逆風也要騎完一千公里的單車,建農孩子的韌性在挑戰中練就出來。
 
在啟動多元教育的同時,玴誠也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因為他知道功課是對孩子、對家長說話最有力的點,當孩子的功課變好家長老師就不會罵他們,也更願意放手讓他們去接觸各種多元的活動。為了讓老師賦能,書屋開始有各種考核,陳爸帶著老師們手繪世界地圖,阿潘接下督導後也從國語、數學切入。從畫出完整小學數學架構到如何和孩子聊詩詞,老師們各個都是卯足了勁的學,比起當學生的時候不知多認真多少。
 
當時的書屋老師有不少是社區的家長,培力家長讓他們願意不斷嘗試很大的一個關鍵是,他們了解到:當你有越多的能力,你的家庭跟孩子就會越穩定。
 
「不斷的嘗試,目標就會越來越明確。」書屋多年來不斷有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不僅是針對孩子,對夥伴來說也是一個又一個的關卡,不斷的變動是很棒的一件事,在過程中能獲得很多經驗跟經歷,也讓整個書屋系統越來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