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故鄉】

撰文者:黃劭筠
幾年前,旅行至藏區,在與當地藏人聊天的過程中,聽過一段深刻:『走的到的地方是遠方,回得來的地方是故鄉;走不到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啊!多們耐人尋味啊!生命在走在找尋,走到遠方,找尋故鄉。藏人,因為政治環境等因素,總在漂泊,有時是身體,有時是心靈。
 
其實不僅是藏人,每個生命都在找尋,書屋的每個生命,不也是如此嗎?
 
記得印象中,社區有個媽媽,是社會大眾口中的『新移民』,年輕時來到台灣,為尋夢也為了故鄉的家人,在這兒,與孩子的爸爸相識相愛,並共組家庭,原本理所當然的平凡幸福,卻在爸爸的腳因為長期做粗工搬重物受傷開刀開始,蒙上的深深的灰塵。
生活中平凡的幸福是日常,會因太過習慣而忘記時間走過;但當家庭的裂痕開始,就像拿著一根鐵釘敲向玻璃,裂痕,會蔓延,直至整片碎裂。
 
這個家中的男主人,從術後身體虛弱,到檢查出癌症,到手術切除腫瘤,到癌症復發,到離開人世。一切像是影片快轉般,讓人眼花也措手不及。不到一年的時間,幸福家庭的色彩變了調,而身為台灣媳婦的『新移民媽媽』,在原本熟悉的家庭與社區,頓時像斷了線的風箏,找不到歸處。
 
原來血緣,在現實中,真的如此深刻,爸爸剛過世的那一年,媽媽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隻身到屏東工作,因為在屏東,有來自同樣家鄉的朋友,對媽媽來說,有人,有情,有一樣的語言,有一樣的飲食,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那是一個比台東更親近更真實的家鄉;孩子單獨留在親戚家,隻身面對周遭對媽媽不理解的眼光與言語,孩子慢慢把自己藏起來,在書屋在學校,都越來越沉靜。
 
這樣是不行的啊,媽媽的無助,孩子的徬徨,因為不在彼此身邊,在心中埋下的誤解越來越深,少了彼此的支持,生活中有再多開心,心都是寂寞的。陪伴在孩子身邊,感受到孩子心裡的痛,多次與媽媽電話聯繫,也深深的感受到那份孤寂。夜深寧靜時,不禁思考,是否能讓親人、讓血緣、讓周遭的支持跟理解,得以補足那名為故鄉的缺口?
 
那陣子,我們開始努力協助媽媽跟孩子連結,透過聲音與影像,每天通話,每天讓孩子與媽媽分享生活,把爸爸離開後深藏在心底的愛,找回來。同時,也進到孩子的家庭,聆聽家人的心情,對於失去親人的痛,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啊!都一樣有失落,都一樣有傷痛,都一樣需要有人在一起,需要好深好深的理解。最後,再透過我們的轉述與支持,讓名為家人的每個人,都能好好聽見彼此的聲音。
 
一步一步的,開始與身在台東的親戚朋友們敘述媽媽心靈中的孤寂與害怕;一步一步,陪著孩子練習把愛與無助說出口;一步一步,讓多方的理解落地;一步一步,把情與人,慢慢的連結回來。媽媽回家的那一天,在心中,媽媽與孩子,開始在周遭的支持中,在台東,重新建立心中的故鄉。
 
記得在藏區聽到的那段話還有後續『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有愛就是天堂。』或許書屋給出的愛,會慢慢陪著每個生命,找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