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閱讀新模式──台東孩子的書屋

聯合新聞網2015-05-28

【聯合新聞網/蔡宜家報導】

閱讀不簡單 玩出偏鄉新模式 

台東孩子的書屋

前言:

談到知本印象,直覺就是溫泉、絕美的海岸線和日出。然而,切入南迴公路到了海線的另一端,栽滿果樹的道路不時飄著肥料氣味,這邊遊客罕至,卑南族居民占半數以上,卻更接近真實的知本。

成長在家暴、吸毒,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到處都是身心遍體麟傷的孩子。「他們在尋找一個家」書屋的守護者-陳俊朗這麼說,被暱稱為陳爸的他,過去曾經騎著摩托車到工寮、寺廟,把這些孩子一個個的找回來。

書屋 守護孩子未來 

從豐饒的都市返鄉,目睹偏鄉孩子的苦境,陳爸毅然放棄書記官考試,開始鑽研教材,成為這群孩子的爸。過程中他離婚、耗盡存款,遇過各種痛心疾首的狀況,錢並沒有變多,書屋的孩子和夥伴間的關係卻已牢不可破。

十幾年過去,以青海路上的「社團法人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為中心,8個書屋因需求而逐漸生成,分散大知本地區,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另一個家。

心繫仍在搭建中的土磚書屋,陳爸帶著大家來到工地。仔細一瞧,幾個皮膚黝黑、汗如雨下的工人仍顯稚氣,原來都是書屋的孩子。他們賣力攪拌混入木屑的泥土、爬上高架台敲打木樁,心中共同的目標,是讓書屋在一個多月後順利啟用。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用兇狠武裝,但因為蓋房子,他們臉上的線條都柔和了呢!」陳爸笑說,孩子認為蓋房子很帥氣,更在其中實現自身價值。

自己的書屋自己蓋,即使汗如雨下,孩子也樂在其中。 圖/蔡宜家攝。

 

 

預計於六月完工的土磚書屋。 圖/蔡宜家攝。

閱讀和教育密不可分,人生閱歷豐富的陳爸,細心呵護這些孩子,帶給他們全新的閱讀體驗。

談閱讀 書屋這麼玩

談起閱讀,陳爸眼睛一亮。回憶中,從田間返家的父親,用水洗去腳上的泥土後,在夜燈下閱讀。因此,潛移默化成一家人都愛書的性格,陳爸的二哥家,每樓都以書做一面牆。「我藏書最多,因為有8個書屋!周末時我常蹲在廁所看書,有時看到忘記吃飯,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陳爸口中「閱讀是件很興奮的事」要如何傳達給書屋的孩子?必須先認知到,書屋孩子與都市孩子屬性天差地遠,得量身打造出專屬的閱讀模式。

「孩子曾經因為書上的媽媽帶了眼鏡,把媽媽的角色跟老師混淆了;聽到核武,孩子以為是金庸裡面的新招式。」幾個簡單的說明,立即感受到帶領閱讀的難度之深。

「我們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一群不想讀書的孩子建立配套措施」,他認為,閱讀不可能輕易的改變一個人,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驗,須讓孩子以活絡的方式進入情境,才能在心中深耕。

陳爸喜歡帶孩子讀《三國演義》、《水滸傳》,感受同為炎黃子孫,血脈流動的英雄氣概,或朗讀古典詩詞,感受古人的柔情似水,他認為領讀的人須對作品有深切的體驗,才能影響孩子。蘇軾〈江城子〉一詞,他先講述王弗和蘇軾間淒美的愛情故事,再帶孩子念,從十年生死兩茫茫,念到料得年年斷腸處,孩子已是淚流滿面。

歷史電視劇也是孩子們的最愛,透過電視劇中的兒女情長,孩子們對人物、角色產生興趣,主動到網路蒐尋相關史料。「當他們發現貂蟬是虛擬的人物,有多震驚你知道嗎?」陳爸笑著回憶孩子們的反應。

偏鄉因為孩子的屬性不同,需建立新的閱讀模式,才能讓讀物的養分真正灌溉到孩子的心田。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Just do it 解構再創造情境

閱讀要內化,必須先「在生活中理解抽象」,搭配他一再強調的「讀」與「做」,將純紙本的閱讀視覺化,讓孩子感到刺激、興奮,自然會欲罷不能。

抱持著「Just do it」的信念,這群老師絞盡腦汁,帶著孩子應證閱讀,實驗做出季風、金字塔中心不會腐爛的理論、槓桿投石原理,每次都是「玩很大」。

孩子在實驗中,甚至還能指證老師的口誤。

「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對學問有自己的吸收方式,閱讀是這樣子,生活也是這樣,這是個一切都能自給自足的生活圈。」然而這一段歷程並不簡單,夥伴們把文本解構再做視覺化的建構,沒足夠的能力和耐心,可承擔不了。

為了讓孩子能系統性的理解地理,陳爸畫過數百次的世界地圖。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別再畏懼 有我陪著你

2013年出版的《愛,無所畏》一書,由陳爸口述、古碧玲採訪撰稿而成。書名讓人好奇。究竟,他們在畏懼什麼呢?

「經費如水般迅速流失,夥伴們開始會問,我們的未來在哪裡?」這是身為領頭羊的陳爸,至今仍需面對的恐懼。「喝了酒的父母親,衝進來抓著孩子開始打,尖叫聲四起……」課堂上瘦小的老師,挺身而出,捍衛孩子的學習權利。陳爸心疼夥伴,歷歷在目的描述當時的場景。

書屋的夥伴有各種角色,或擔任行政、廚房、農務、教師等,有來自外地的菁英、過去的地方問題人物,或在書屋長大的孩子,每個夥伴都有不願再提起的往事,中間也歷經過情緒磨合期、衝突不斷。但這些原本找不到出口的人,書屋卻給了他們一條回歸正常生活的途徑。

「我們這裡有三分之二都是被丟棄的人力,因為躁鬱症、吸毒、傷害人的前科,被社會遺棄,難道就讓他繼續待在社區,惹事生非嗎?這世界,由10%的人來定義90%的人的價值,我若決心陪伴這90%的人,又何必去管10%的人呢?」陳爸這一心無悔的自白,所有人都準備好熱情回應給他了。

「陳爸,請幫我試味道。」正在廚房學習料理的敬峰,捧出剛煮好的羹讓陳爸鑑定。從小學五年級加入書屋,轉眼成為20歲的大人,敬峰喜歡跟小孩子玩。「不知道,就覺得他們很可愛。」陳爸口中未來的幼稚園園長,搔著頭,靦腆的笑著。

曾在書中出場的宏盛,到都市學做麵包後又去賣化妝品、甚至嘗試到澳門賭場工作,最後都還是回來了,成為書屋的夥伴。「我告訴他們,去闖吧,但是陳爸一直在台東。」

每每談及身邊的孩子,陳爸略紅的雙眼、無比堅定的語氣,讓人印象深刻。 圖/蔡宜家攝。

 

夥伴 一起重新開始吧

偏鄉生活並非外人所想的艱困,大城市買房不易、飲食不安心,陳爸認為應該重新定義「富足」這個字,食和住都是身為人該有的基本需求,但演變至今,卻變成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富,才能擁有這些。「而這當中,因為利益交換,多層的剝削關係,逐漸喪失身為人的尊嚴。」

協會聘請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擔任農業顧問,以3甲地開始種植百香果,計畫發展出各項加工品,待穩定後,再擴大植栽面積和品項。

夢想藍圖很大,由陳爸描述起來,卻極為真實。協會有地、有人力,更有達半數支持的知本居民,他期待未來食、衣、住都可自給自足,期望未來發展出社區學校、農產交易中心,甚至影響政治文化。「給我20年,把一個孩子培養起來,再由他去影響、陪伴別人。」

「照顧自己從小成長的地方,理所當然。」一趟訪談,陳爸的每個「理所當然」都鏗鏘有力、直探內心的恐懼與欲望。

書屋的知名度出來後,要求合作串連的類似單位蜂擁而至,為了顧好本分,陳爸堅決婉拒,但樂意分享已建置的教學模式、教材,他穿上西裝外套,四處奔走演講,就是期望將理念傳達出去。

書屋的理念和系統漸趨完整,邁向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多元學習 勇敢活出自己

「勇敢的活出自己吧!」這是陳爸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對陳爸來說,多元學習就是閱讀的延伸,8個書屋各自發展學習重點,鼓陣、原住民舞蹈、音樂等,延伸出戲劇、編織、射箭、搏擊、划獨木舟等課程。由陳爸領軍的單車環島更是年度的重頭戲,經過特訓,孩子克服各種難關,甚至也改善和家長間的關係。

單車環島是書屋的年度重頭戲,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力,在陳爸和夥伴的陪伴下,孩子們挑戰成功。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要加入船隊,先學會如何造船,寧願花100萬請人來做船,也決不買船給孩子。」讓孩子經歷辛苦的付出,才會珍惜擁有的成果。

年初才到職的穎如,捨棄經營了10幾年的都市工作,選擇加入書屋成為夥伴,她說:「陳爸的眼神堅定,作為領導者,他的方向明確,卻不是要大家盲從,而是一起激盪、把夢想拼圖完成。」

簡單的書屋,卻是許多夢想的集合地,更讓許多人勇於活出自己。說簡單,並不簡單,說難,其實也不難,一切的答案,看著書屋的夥伴就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