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傳遞善意的獎項,書屋得獎了!

2020 第六屆傳善獎

與長期支持書屋的朋友分享 今年(2020),孩子的書屋獲得第六屆傳善獎 特別在這一年,有許多朋友都很關心我們 獲獎不只是獎金的挹注, 更重要的是告訴大家,書屋團隊會持續前人步伐, 繼續努力,而且會走得更堅定! 謝謝傳善獎的肯定和鼓勵,也恭喜其他得獎單位 孩子的書屋會秉持陪伴社區孩子的信念,和孩子一起走自己的路。 - 申請方案:在地共好-台東教育基地的創生 介紹及提案簡報影片:https://youtu.be/6HwBzFysK4A - 傳善獎第六屆完整得獎名單 得獎名單請看官網: https://lihi1.com/0YwLp 長文詳情請看Blog: https://pse.is/td7g4  機構懶人包請看IG: https://reurl.cc/6lyb2V - #孩子的書屋 #書屋二十年 #社福界米其林指南 #傳善獎 #叩關多次 #謝謝肯定與實質挹注 - 媒體報導|經濟日報 【社福界的米其林指南 第六屆傳善獎八家獲獎】 https://lihi1.com/QsnHm

陪小孩作夢,也陪農夫圓夢!孩子的書屋契作友善百香果,地方轉型動起來

上下游記者:林怡均

「我繼承了爸爸的志業,我和他共同最終願望是:這世界能夠不再需要書屋。」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去年驟逝,兒子陳彥翰接續父親的理想,透過九座書屋,提供數百個台東孩子營養的食物,及自由作夢的空間。 除了陪伴小孩,書屋也陪伴在地農友轉型友善耕作,契作的友善百香果豐收上市,除了用在書屋經營的咖啡店甜點與飲料,也歡迎外界購買。從照顧孩子到協助地方,陳彥翰表示,希望能讓更多家庭好好照顧孩子,「比起書屋變多,我們更希望,未來每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自信快樂的長大。」 孩子的書屋現任董事長陳彥翰(左)、員崇果園主人張員崇(右)(攝影_林怡均) 說故事孩子王、建立九大書屋,陪伴台東大知本地區孩子 「孩子的書屋」位於台東大知本地區,創辦人陳俊朗(孩子暱稱「陳爸」)20多年前,帶著兩個孩子在台東定居落腳,由陪伴自己孩子,延伸出其他孩子也能一起來的書屋。 至今大知本地區共有九間書屋,目前有兩百多位孩子,年紀從幼稚園到高中不等。只要是有需要協助的孩子,放學後可以安心在書屋寫功課、看書,玩音樂或是運動,不用擔心沒有家長陪伴。 號召五百位志工一同建成的青林書屋,內有書櫃、溜滑梯(攝影_林怡均) 書屋是兩百多個孩子的第二個家,甚至配備中央廚房,為九座書屋的孩子準備晚餐。在書屋幫忙超過十年的吳金滄表示,「對很多書屋孩子來說,營養晚餐是一天最好的一餐。」吳金滄說著,當地家庭狀況都不同,有的父母兼好幾份工作,有些父母狀況不佳,「孩子有沒有吃飽、吃得健不健康都是問題。」 書屋的供餐比照學校營養午餐:兼顧各類營養的攝取(澱粉、青菜及蛋白質),並每日做出不同菜色變化,也滿足孩子的味蕾。中央廚房內整潔乾淨,下午四點半,廚工們已經將菜餚煮好,分裝到每個書屋的籃子裡,「全部書屋送完要一個半小時,這樣分裝不會弄錯,也能確保孩子吃到時還是熱的。」 孩子的書屋中央廚房準備豐富營養的菜色(攝影/林怡均) 書屋每週1天自煮,青林書屋自種作物入菜 除了每日供應晚餐,每間書屋每週有一天,保留讓孩子自煮,採訪當日整好輪到青林書屋給孩子自行備餐,書屋老師廖宗富正在書屋的田裡摘玉米、青椒、小番茄及各種野菜,五點半正是國中放學時間,孩子們也陸續來到書屋。 「書屋是孩子第二個家,就是要讓他們放鬆。」廖宗富表示,雖然是孩子們備餐,但幾點煮菜是孩子自己決定的,而讓孩子們能夠自己決定菜色、煮菜,也能讓孩子有自主權,慢慢建立自信,「他們回家後也能準備全家人的飯菜、照顧家人。」 六點多左右,孩子們開始進廚房洗菜、切菜,拿起油瓶、醬油,在瓦斯爐前炒菜、炒飯。孩子們幾乎都是炒完一道菜,便會走到廚房外休息,「大人剛開始看到,會急著想幫孩子把事情做完,但這是開始做到能一口氣做完的過渡期,我們要有耐心,只能協助,不能插手。」廖宗富說著。 「孩子們不管煮什麼,我們都要認真吃完。」廖宗富笑著回憶,過去曾有調皮孩子做出「創意料理」,最離奇的曾有珍珠奶茶口味的飯,「我們當然不會責罵,不過其他小孩的反應就會很直接,他就會知道惡作劇的後果了。」 採訪當日,青林書屋孩子使用自種的青椒準備晚餐(攝影_林怡均) 「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絕對不會變壞!」 將近七點開飯,孩子們煮了炒飯、青椒炒菇、皮蛋蒸蛋、炒野莧、餛飩湯及仙草茶,飯後,沒下廚的孩子們幫忙善後,有條不紊的洗碗刷鍋、擦桌子,接著有的孩子開始寫作業、有的孩子開始唱歌、有的孩子則和老師聊起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國小生會要求他們養成寫功課的習慣,國中生的話則是會放手讓他們練習自律。」今天晚上的社團課是吉他課,幾位大孩子迫不及待上樓,拿著吉他坐到老師跟前。樓下其他的孩子則做著自己的事,快八點時,寫完功課的國小男孩在屋外打起籃球,直到家人上完夜班來接回,或由書屋老師親自送回家。 除了平日晚上待在書屋,每年書屋在暑假都會舉辦環島活動,包含單車、獨木舟與爬山環島,「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絕對不會變壞!」吳金滄篤定的說。 青林書屋孩子和溫泉書屋孩子聯誼打球(攝影_林怡均) 由教育延伸至地方轉型,向農夫契作百香果 書屋目前約有七十名正職夥伴,作為非營利組織,書屋每年的開銷驚人,過去陳爸不願接受政府資源挹注,「爸爸認為一旦接受就會受到侷限。」因此,書屋也開設了烘焙坊、黑孩子黑咖啡等,除了邁向自給自足,也希望讓書屋孩子在出社會前,能先有歷練之地。 而書屋也不只陪伴孩子,也陪伴家長、協助地方轉型,陳彥翰表示,「書屋的存在就像是醫生,醫生存在代表有病人,有書屋就代表有家庭無法好好照顧孩子,比起書屋變多,我們更希望,未來每個孩子都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自信快樂的長大。 由種植荖葉轉型成友善百香果的員崇果園,就是其中一個案例。陳彥翰回憶,2016年的尼伯特颱風將許多台東人的家園、工作場所夷為平地,書屋當時也加入協助重建的行列,幫助家庭重建房舍、協助當地人就業。書屋也協助農友轉成友善耕作,由書屋負責契作,再負責銷售。 友善耕作的百香果「台農一號」(攝影_林怡均) 慣行荖葉園轉成友善種植百香果園 「其實早就想把荖葉改種其他作物,藉著颱風後重建的機會,順勢而為。」張員崇表示,家中過去採慣行農法種植荖葉,經常噴灑農藥,自己一直希望能改變耕種方式、轉作其他作物,沒想到尼伯特颱風將荖葉網室夷為平地,張員崇乾脆全改以友善種植百香果,目前也已取得台東大學的友善耕作認證。 張員崇以雙層紗網搭建網室,「百香果最怕的就是果實蠅的叮咬。」走進網室,可以看到八百株整齊的百香果枝條,正倚著立柱伸展,每根立柱上有兩株百香果枝條,一株向左、一株向右,「去年我種了四百棵,讓每株都兩側生長,但我今年選擇每株單側生長,這樣植株負擔會比較小。」 過去是慣行荖葉園,尼伯特颱風過後改為友善種植的百香果園(攝影_林怡均) 上下吊網、草生栽培,百香果風味濃烈的百香果 網室內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百香果植株,上下各有一層網子,上層的網子是格子網,供植株長出的果蔓攀爬,張員崇將格子網高度調整為伸手可及之處,「這樣我疏蔓就會很方便。」下層的吊網則是防止果實墜地轉酸,成熟的百香果會掉在吊網內,在產季來臨時,張員崇約兩天收一次果。 除了枝條,果園的地面上也綠意盎然,張員崇選擇在果園內留草,「這些小草可以幫土壤保水,若是草變長,我會把草割下來放在植株旁補肥。」他表示,以草補肥可以降低肥料用量,現在只要在收成前下有機肥即可。 從網子裡撈出一顆轉紅、自然落下的百香果,掰開來可以聞到濃郁的風味,以湯匙舀起入口,可以吃到帶有果酸、多汁的百香果。張員崇表示,友善種植的照顧方式需要較多時間及人力,售價比慣行百香果略高,但回頭客非常多,「吃過就離不開了!」 台東大豐地區員崇果園主人張員崇(攝影_林怡均) 除了百香果還有洛神花,朝向更多在地食材的使用 張員崇的百香果銷售目前大部分都提供給黑孩子黑咖啡銷售鮮果、製作飲料及甜點,品嚐百香果茶及奶酪,微酸的百香果風味十足,讓飲料及甜點清爽無比,除了百香果,還有在地洛神花製作成的乳酪蛋糕。黑孩子咖啡店長陳彥諦表示,當初協助農民重建田園,也使用產出的農作來支持農民,「食材越在地,和當地的連結就越強。」 「希望在未來,『書屋出來的孩子』能成為一種肯定。」陳彥翰表示,書屋陪伴孩子的學生生涯,咖啡廳除了以食材與在地連結,也希望成為孩子們出社會前的練習場,期待孩子們未來也能以書屋為榮。 黑孩子黑咖啡店長陳彥諦(左)、孩子的書屋現任董事長陳彥翰(右)(攝影_林怡均) 《附錄─百香果禮盒訂購資訊》 黑孩子黑咖啡(08-951-6569)或私訊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lack.kid.cafe/ 價格資訊:一箱2台斤/400元(禮盒裝),每箱約12顆,每顆均重100-120克。 宅配費用:1箱入100元、4箱入180元、8箱入240元 鮮果可訂購期間,依照實際產量,預計至六月底七月初截止,歡迎大家儘速嚐鮮 《上下游》報導原文連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32902/ 訂購書屋的優質百香鮮果,也邀請您支持書屋的多元教育及陪伴能穩定持續 支持書屋,讓好的堅持繼續 ► 線上定期定額捐款,請按此連結

台東書屋父子傳承 翻轉黑孩子宿命

文 / 林鳳琪 攝影 / 陳之俊

《遠見》原始報導連結 2020-03-31 荒田裡的青林書屋,是陳爸陪著「黑孩子們」一磚一瓦打造。   陳彥翰父親20年前創立台東書屋,給了偏鄉孩童一個聽故事的避風港,幫助近3000個學童。經歷父親驟逝,陳彥翰決定扛起父親遺願,幫助更多黑孩子們除掉孤寂之刺,希望有一天書屋可以消失!  快一年了,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三個字,在台東那間三合院老厝裡,依然是難以承載的悲痛。 遺照裡的陳俊朗,看起來一如往昔,笑得淡然,年近80歲的父親陳基傳看著遺照,已老淚縱橫。憶及去年7月4日,向來孝順的陳俊朗,卻連一句道別也沒有,心肌梗塞,就這麼走了。 「小乖(陳俊朗長子陳彥翰)說要接手書屋。我雖然沒說不好,心裡其實不願意,」陳基傳說。 「當初阿朗(陳俊朗)為了照顧書屋這些囝仔,自己幾百萬積蓄花光不打緊,搞到後來,還負債累累。我捨不得他這麼累,他卻說,『阿爸,我不做,這些囝仔怎麼辦?』」 孤寂吞噬,打架是唯一社交 陳基傳心裡也明白,若沒有陳俊朗,沒有書屋,這群被家庭、學校、社會放棄而無助的孩子們,終有一天,會被盤踞心底的孤寂黑洞給吞噬,一旦自我放棄,人生恐再無希望。 父親驟逝後,陳彥翰一度猶豫要不要繼續經營書屋,正因為同樣親歷過那種被孤寂包圍的無助,將心比心,最後決定承接下重擔。 「我小時候口吃很嚴重,」從小,陳彥翰就是個敏感的孩子,表達能力又不好,一急就口吃,成了同學們嘲笑捉弄的對象。 偏偏在最需要有人陪伴傾聽、教他如何與同儕相處的年紀,父母卻總忙於事業,「沒人想聽,我乾脆就不說了,」孤立無助的陳彥翰,開始武裝自己,讓自己長滿刺。打架更成了他唯一「社交」。 一回,同學激怒陳彥翰,他想都沒想,抓起桌上雕刻刀,一路追打同學到校長室,險些釀下大禍。 孩子狀況頻頻,更多是向外界求救的訊號,這才讓陳爸下定決心,收掉生意,搬回台東老家。除了彌補瀕臨決裂的親子關係,更因為此刻是孩子人生最關鍵的時候,不慎踏錯一步,將終生抱撼。 陳彥翰說,往昔忙碌嚴肅的爸爸,彷彿變了個人。不但煮飯洗衣一手包辦,還常常說故事給他們聽,「碰到問題,爸爸不說教,而是說自己的過往。當下,我心裡想,『原來,老爸以前也是這樣,』那一刻,我感受到被理解,也開始寬心。」 陳彥翰回憶,陳爸教他們用說故事來表達,與外界溝通連結。又帶他們練武、閱讀,建立自信與思考的能力。父子從緊張對立變成無話不談的「兄弟」。陳彥翰不再口吃,武裝的刺也消失了。 缺乏關懷,暴力惡習世代複製 有天,班上的故事媽媽不能來,陳彥翰興奮向老師推薦,「我爸爸很會說故事,」沒想到,陳爸的這個故事起了頭就停不下來,一說就是20餘年。 唱作俱佳的陳爸,成了同學們最愛的孩子王。晨間聽不過癮,放學後又集結到陳家老厝,央求陳爸繼續開講,小小庭院,慢慢地聚集到50、60人。 來聽故事的孩子們,不少是來自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的弱勢學童,可能一整天唯一的一餐只有學校的營養午餐。陳彥翰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聽完故事,肚子餓了,陳爸帶他與同學去吃麵,同學竟說這是第一次知道「吃飽」的感覺。 還有些孩子長久以來,遭酗酒親人家暴,乾脆逃家,整夜在外遊蕩。孩子們長期連飯都吃不飽,覺也睡不安穩,要把書念好,簡直是奢談。被父母放棄,在學校又被貼上壞學生標籤,惡性循環。陳彥翰形容,這群孩子往往被社會孤立,久而久之,連自己都放棄自己,吸毒、混幫派,毀了人生。 「法律有個『毒樹果』理論,」陳彥翰說,酗酒、吸毒、家暴的父母,就好像一棵棵毒樹,結出來的果實(小孩)當然也有毒,毒果落地後,又長成了毒樹,「漸漸的,整片森林都有毒。」 在偏鄉,社經弱勢家庭的孩子,是「毒樹果」的高風險族群。陳爸還在世時,不只一次看到,社區裡酒醉的父親回家沒看到孩子,跑到書屋鬧,一看到孩子就是拳打腳踢。「階級會複製,暴力與惡習也會複製,」跟在陳爸身邊,陳彥翰目睹貧窮與不幸在這裡不斷被複製、世襲,「黑孩子」們永遠走不出陰暗社會底層。 書屋,不只是這群「黑孩子」們放學後的避難所,讓他們免於被孤寂黑洞吞噬,也成了他們黑暗人生唯一的期盼。陳俊朗亦深知,孩子們透過書屋,好不容易找到與社會連結的能力,但很可能一離開後,又打回原型。     種田蓋房,從實作建立成就感 陳俊朗想幫孩子們走得更遠。於是,光有書屋陪伴還不夠,又帶著孩子們種田、蓋房子、組樂團、單車環島,試著建立不同的管道,希望孩子們能在實踐中找到成就感,建立起足以走出陰暗角落、融入社會的自信與能力。 離開書屋的大孩子們,一時無法適應社會,陳爸也會一一找回來,透過營建修繕等工班,以及烘焙屋、咖啡屋等育成制度,培訓他們當書屋種子教師,讓他們在進社會前,多些緩衝與適應的時間。 全台第一座鋼構土磚房青林書屋,醒目矗立在台東市大順路旁的農田裡,正是書屋的孩子們頂著酷暑,一磚一瓦、一柱一牆,徒手蓋成,2017年還獲得「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陳彥翰還記得,蓋房子的工班有個女生,「過去,她習慣封閉自己,對抗是她唯一會的生存模式;但完成蓋房子這件事後,她透過自我實踐,建立自信,學會溝通,對人也更柔軟。」 台11縣知本路旁的黑孩子咖啡屋,烈火燒炙過的杉木外牆,外觀黝黑,卻更耐用。這是陳俊朗帶著黑孩子們以「燒杉」工法打造的育成中心,象徵著黑孩子們歷經大火焠煉後,人生將更甜美。 20個年頭過去,陳俊朗與伙伴帶著黑孩子們,從豬圈改建的第一間書屋起步,又陸續在知本等地區,建立九座書屋據點,還蓋了咖啡屋、烘焙坊,作為踏入社會的育成中心。近3000個孩子,因此不再挨餓,不再孤寂。 為了幫這群黑孩子們遠離孤寂,建立與社會連結的橋梁,陳爸耗盡積蓄,一度負債累累,家人也不諒解他。最艱難時,他身上僅剩47元,仍北上找朋友募款,車錢都捨不得花,從北車徒步到新店。 陳基傳不捨道:「他窮得跟遊民一樣,去台北借錢,只能睡車站。怕我擔心,都不敢讓我知道。」 陳俊朗用滿滿的愛、理解與陪伴,填補了黑孩子們的孤寂。卻無視肩上擔子愈來愈沈重。陳基傳回憶,好幾次陳俊朗怕他擔心,騙說要睡了,「半瞑我起身,常看到他書桌燈還亮著,熬夜趕計畫。」 打敗孤寂,他扛起父親遺願 圖/陳彥翰(左)承接陳爸遺願,要陪伴孩子們直到這社會不再需要樹屋。(陳之俊攝) 其實,陳爸一直有個心願:「讓書屋從此消失!」這代表世界上不再有孤寂無助、需要書屋的黑孩子們。陳彥翰透露,陳俊朗50歲生日那天,大伙兒要他許願,當時,他僅淡淡說了句:「孩子們不再需要書屋。」當時,陳彥翰還開玩笑說:「老爸,祝你55歲達成心願,不再擔憂。」沒想到竟一語成讖。 陳彥翰紅了眼眶自責地說:「接手以來,我才知道要扛起這些有多麼不容易。」「過去老爸,替我們撐起這個世界。一直以來,習慣依賴他,卻從不知道,他也會累,會無助,會垮。」 一開始,遇到煩心的事,陳彥翰會跟身邊的至親好友傾吐,抒發情緒,但幾次下來,「幫不上忙的事情,說了,只是讓關心你的人更擔心。」 他漸漸理解,這20年來陳爸的心情,「這條路很孤單,」陳彥翰說:「我很懊悔,為何沒能早點站起來、幫他一起撐。」 陳爸告別式後,陳彥翰帶著書屋孩子們騎車環島。「逆轉聯盟單車環島挑戰」是台東書屋的年度行程,讓這群從無機會離開台東的孩子們,透過一趟挑戰自我與實踐自我的旅程,建立與外界連結的自信。 過去,陳彥翰被賦予陪伴支撐孩子們的任務,但這次,「是孩子們陪伴我,他們一路默默支持著我,」環島旅程結束前,孩子們要求到陳爸墳前致謝,當大家唱著陳爸作的曲子,那一刻,父喪後一滴淚都沒掉的陳彥翰,終於放聲大哭。 陳彥翰知道,這是陳爸給的人生功課。這條路雖然只能自己走,但有需要時,路的兩旁,永遠默默有著人伴持。 於是,孤寂,不再是吞噬人的可怕黑洞,而是打磨堅韌,鍛鍊意志的養分,「這次,老爸是用他特有的方式,迫使我早點長大。」 支持書屋,讓好的堅持繼續 線上定期定額捐款,請按此連結

陳俊朗與陳彥翰 愛無所畏 他是我老爸

104 Be A Giver掌聲 (2020/2/12)

              2019年7月5日傍晚,台北101外牆亮燈「陳爸 陳俊朗、李承翰警員,謝謝您們的愛,愛著這片土地。」繁華喧囂的台北,這晚,令人動容。兩位平民,在同一天離世,同樣用生命守護台灣。 其中,陳爸 陳俊朗,「孩子的書屋」創辦人,因為放不下台東弱勢孩童,在當地犧牲奉獻20年,本來就不有錢了,寧可再散盡家財,也不放棄任何人。2019年7月4日陳爸心肌梗塞、送醫途中過世,年僅55歲,留下9間書屋的60多位員工和200多位孩子。 沒時間難過!趕鴨子上架的28歲英雄 陳爸在世時,其實已經安排長子陳彥翰接棒,當時規劃用5年時間穩紮穩打,等陳彥翰30歲時,正式接下使命。但陳爸驟逝,陳彥翰沒有太多時間難過,也沒有逃避和喘息的空間。父親的「孩子的書屋」是甜蜜的重擔,也是他最重要的任務,他一肩扛起,提前3年獨挑大樑。 照片來源/104掌聲  對年輕尚輕的陳彥翰來說,壓力怎麼可能不大! 過去,他戰戰兢兢,只敢做小的決定,「錢是大家的善款,背後是幾百人、幾千人的心意,不能隨便用。該買這批貨?該和這位農戶契作?一次就幾十、幾百萬,每個決定都關乎太多人。如果因為我的操作和判斷失誤,就會對不起大家。」 他也知道自己趨向保守,總覺得組織經營不能如此。「情感上會有很多掙扎跟碰撞,有的時候,即便數據再清晰,自認已經分析得很徹底,仍有很多變數。」 接班 大我小我的拉扯與妥協 陳彥翰接班,是陳爸早有的安排,畢竟這個大兒子,根本是他復刻版,兩人不論是思考模式,或是搓手、摸耳朵等不經意小動作,都極為雷同。「他的核心觀念、想法,只有我懂,由我來執行,比較不會走鐘!」 更多精彩報導內容,請見104 Be A Giver掌聲 (按此) 支持書屋,讓好的堅持繼續 線上定期定額捐款,請按此連結

2018 獨木舟環島臺北記者會

7/9 Our Trails 一路報導

一艘一艘的獨木舟,向大海滑行1天/50公里,連續30天挑戰不達目標不放棄。書屋陪伴孩子—奔向目標,學會堅持。超過100公斤的竣揚,獨自面對順潮,逆潮,漲潮,退潮,不放棄的划行、突破,書屋陪伴孩子—學習扭轉逆境的勇氣用體力與耐力,忍受高溫突破生命極限,用五感體認體認台灣的美,學習感恩。 今年暑假7月16日—8月14日  台東孩子的書屋一群國中生將從台東環太平洋,用一漿取代一腳,一步一步的划行。全程預計500公里。十五位來自台東知本地區的孩子們齊聚,宣誓將要用獨木舟挑戰三十天環台一圈!從七月十六日開始,耐著炎熱酷暑,每天至少划5—8個小時,要奮力抵擋那看不見也摸不著,卻處處為難他們的海風與逆流;然而,最困難的對手,永遠會是自己。獨木舟環島,是位於台東知本「孩子的書屋」為長期陪伴的國、高中生們,設下的進階挑戰。跳脫習慣的平穩陸地,來到捉摸不定的海面,考驗更長期的體力與意志力,更是一趟認識自己、練習與人溝通的內在探索之旅。 書屋對孩子量身打造的跳級資格考—獨木舟環島 面對汪洋大海像人生,我無法選擇大自然的變化,於是選擇淬煉勇氣與堅持。若說單車環島是讓孩子的自信由零到一的過程,獨木舟環島就是從一到一百的跳級資格考。相較於騎車,划舟要面臨的天氣與地理環境更加不穩定,操作船槳的技術需要更長時間練習與適應。在路上,突然狂風暴雨還有路旁屋簷可躲避,只要停下腳步便可喘息片刻;在海上,八小時的日曬烈焰將無處可躲,若暈船或疲憊,只要一秒偷懶,就會浪費前面十分鐘的努力,被無情的海流迅速帶離。船與船之間的距離拉長,常常一整個上午只能聽見自己沈悶無趣的喘息聲,或者雙人舟的同伴不停傳來的抱怨,讓一秒鐘有如一年一樣,漫長難熬。 然而,成長就是不斷挑戰自己的過程;書屋的孩子完成單車環島之後,就要向大海挑戰。因為,台灣四周被大海包圍,多數人卻對海洋充滿陌生與漫不關心,造成不必要的恐懼或傷害美麗的環境。這些在家門外便可望見蔚藍大海的台東孩子們,常常羨慕手機螢幕裡都市人的光鮮亮麗,忽略自己優勢,不夠了解自己的選擇與可能。好不容易重建的自信,需要一年再一年持續不斷地累積與提醒。 體重破百—俊揚的故事 改變,需要用耐心去看見。有位體重破百的孩子,便是在書屋長期的耐心陪伴與帶領下,一步步透過多元教育累積成功經驗,認識自己,鍛鍊面對真實自己的勇氣。他曾經什麼都不想做,一騎車就想休息;懶散與漫不經心,其實是被同儕嘲笑或排斥的反作用力,卻在某一年的夏天,連續騎完兩次環島,全程不上車。隔年,書屋第一次舉辦獨木舟環島,他主動要求參加。最大尺寸的救生衣在他龐大身軀仍顯窄小,終於塞進船艙,還得擔心他下不了船。老師每週陪孩子一起做密集的體能與肌耐力訓練,為了熟練各式操舟技巧,從平靜水域到波浪四起的海面,累積近百個訓練時數。從划二下休三下,讓每次與他同艘雙人舟的老師苦不能言,兩人一直堅持,慢慢地,越划越好。2016年七月,就算持槳的手紅腫起泡,脖子與身上多處都曬傷脫皮,他仍從容不迫、不棄不餒地完成這一圈。今年(2018),將晉身為小教練,不只是單純地划船,把自己顧好就好;要熟練海上救援、拖船、綁船、洗船,照顧船,還要帶領第一次划舟的書屋弟弟妹妹,學習承擔照顧他人的責任。 個性膽小的小如 身型嬌小瘦弱的她小如(化名),力氣小,常常會落在船隊的最後;有幾次她悄悄跟老師說不想再划單人舟,老師笑笑的鼓勵著,再試試吧,最後上岸沒關係,我陪你。終於在台東上岸,旅程結束那天,她覺得好累好累,卻也非常感動,清水斷崖與墾丁的海,好美;從海面看台灣的畫面,將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裡,專屬於自己的風景。獨木舟環島的孩子,全程靠自己的力量划完。 書屋的陪伴者—陳爸與逸群 孩子身旁的老師,一貫地身體力行,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如何好好陪伴孩子?陳爸總說「師者,為父為母之心而已」。體重重,身體負擔大勉強不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沒有一個孩子會想落後或失敗,所以,老師會去設想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要怎麼去幫忙;讓孩子依照自己的速度,慢慢進步。因為這份願意與同理,成為孩子們前進的關鍵力量,讓一群正處青春期躁動的國、高中生,願意單挑太平洋一千公里的孤獨與乏味。嘗試與自己對話,學習與他人溝通。 書屋要帶孩子學習的,不只是在運動中更認識自己,還是面對真實自己的勇氣、面對挑戰的從容與自信。體重過重或力氣很小,都不是放棄的藉口,拒絕挑戰才是。今年(2018),七月十六日起,孩子的書屋要帶十七位孩子再度迎向獨木舟環島,全程五百五十公里,三十天,從台東出發逆時針一圈。一起從海上望向台灣,永不停歇!  書屋陪伴的孩子多半不是來自於一般幸福家庭;其中因為家庭功能破碎沒人管,學校也放棄的孩子占比甚高。單親、外配或隔代教養是常見的家庭樣貌,親人酗酒、吸毒,使孩子長期營養不良或遭受言語或肢體暴力,屢見不鮮。出生,人人都無法選擇,但書屋的耐心陪伴,可以為這些孩子帶來選擇的機會與改變的可能。 十八年前,書屋的創辦人陳俊朗從台北返鄉,展開陪伴這些孩子的長路奉獻,陪他們讀書,打拳、練身體。2009 年,正式帶孩子們騎單車環島,一年半島、隔年全島,就這麼咬牙揮汗地騎了上萬公里、挑戰全台陡坡。慢慢地,原先學業低成就而缺乏生活目標的孩子, 因為完成環島任務,開始相信,自己原來可以做到很多事。 原文連結:https://goo.gl/SbYbih 延伸閱讀: 中國時報https://goo.gl/fxyJXg 聯合報https://goo.gl/Jnz6jx 國語日報https://goo.gl/NrEQoj 公視一https://goo.gl/ThdFUa 公視二https://goo.gl/XHWEse  

孩子的書屋「陳爸」 拍廣告盼小額捐款

2017-11-07 23:40 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即時報導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拍廣告盼小額捐款。   懇請您!在書屋面臨危機的時候, 成為支持書屋的力量,持續陪伴台東孩子們安心長大。 立即線上捐款去:https://goo.gl/C5HExt   這幾天,人稱「陳爸」、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時不時在電視上現身,變身廣告明星。「許多人看到就LINE我說:大明星早!」但他今受訪卻說,自己開心不起來,因為成立十八年的書屋,今年底「資金將出現缺口」。 自2000年起,台東偏鄉在陳爸的指導下,已築起十間「孩子的書屋」,共計有廿五位師資,為三百位偏鄉學童課輔,並有廚房供餐,每月開銷三百萬元。近年來,陳爸也規劃社區扶助就業,為失業者、更生青年尋路,年度預算突破五千萬元。   陳爸四處募款,經濟重擔一扛就是十餘年。但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偏鄉孩子需求不減;再加上今年遭遇母親離世,現實壓力夾擊,「身心實在都累了。」他說。   陳爸並不打算以同情心作號召,「實質的問題必須盡快解決」。他首度與知名藥品公司合作,以個人名義代言、兼顧書屋孩子隱私等原則,執行廣告。「片中孩子們皆由廣告公司安排招募而來。」他說。   如今,廣告上架兩周,陳爸說,確實有引發身邊友人的迴響,但他實際觀察,捐款效益「目前還看不到」。   近年來,陳爸一直推動書屋的自給自足,募款之外,也聘用在地人從事有機農業、蓋房子,更鼓勵孩子們組樂團、開咖啡館等多角化行銷,以期收支平衡、永續營運。只是萬事起頭難,距離成果收成「還需要一段時間。」他說。   陳爸表示,目前書屋自主營收約佔總收入二成,其餘皆倚靠民間小額捐款及企業資助。他期盼,大眾能繼續擔任台東孩子們的後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書屋度過危機。   報導原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328/2804398   懇請您!在書屋面臨危機的時候, 成為支持書屋的力量,持續陪伴台東孩子們安心長大。   邀請大家幫忙轉貼與分享, 讓更多朋友看見書屋的故事,一起支持書屋,謝謝您! 廣告連結:https://youtu.be/59LuolQM7e0    

原青蓋書屋獲自信 拍出最美麗的意外

2017-10-03 聯合晚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影像組導演黃建亮拍攝《uzureman蓋房子》,記錄卑南族青年造屋,找回自我認同的過程。圖/黃建亮提供 《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奪得本屆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其中收錄了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的作品《uzureman。蓋房子》,導演黃建亮說,他最驚訝的就是原本他只是記錄這群原住民青年學習如何蓋房子,沒想到原青們因為從蓋房子中得到自信,一併改善了與部落的關係,堪稱最美麗的意外。   黃建亮說,《uzureman。蓋房子》片中原青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都有,共同點是都曾歷經家暴、貧窮等家庭困境。也因他們家庭狀況較複雜,從小就須花很多時間在應付家暴、工作賺錢上,生活得很辛苦,對自己沒自信,也沒餘力投入部落活動,與部落關係疏遠。   原青越蓋越起勁 還與部落融冰   願景工程從原青們蓋好「孩子的書屋」那天開始記錄,一路記錄到他們蓋好第二棟屋子「黑黑咖啡」。 黃建亮說,「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一開始帶領這群原青時,他們其實忙於家務、工務,根本沒力氣參與,但在陳爸請來建築師等專家教導下,慢慢越蓋越起勁。   書屋落成後,越來越多小朋友來到裡面念書,黃建亮觀察,這群原青發現自己蓋的房子竟可真的幫助人,覺得自己也是有力量的,身分陡然從過去「需要幫助的人」轉換為「幫助他人的人」,變得有自信。有了這份自信,他們也開始參加部落活動,與部落終於融冰。   「我看到他們越活越有力氣!」黃建亮說,他從前年拍到去年殺青後,片中三、四位原青如今已組成獨立工班在外接案,自給自足。   他認為,整個過程透過蓋房子這個媒介,創造許多雙贏:陳爸有了需要的房子,原青學會一技之長;原青們一開始連自己都顧不好、無心投入部落,部落長輩則認為原青應多關心部落,如今世代問題已消散。   報導原網址:https://udn.com/news/plus/10187/2736777   延伸報導:青林書屋經驗 築出孩子工程路 官網紀錄:《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奪金鐘 若您認同書屋陪伴黑孩子自力建屋、自給自足的理念, 歡迎定期定額支持我們:線上捐款,謝謝您!  

《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奪金鐘

聯合報系導演黃建亮作品《uzureman蓋房子》收錄其中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奪得第五十二屆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節目中也收錄了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影像組導演黃建亮的《uzureman蓋房子》,為部落青年留下最忠實的紀錄。   《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長期以原住民族觀點,呈現當代原民的現實困境與未來發展,議題橫跨傳統語言保存、部落教育、文化與身份認同等。節目製作協調、排灣族陳文虎表示,「我們(原住民)依然存在在每個角落,不管是什麼方式,都代表我們文化存續的一種狀況。」   黃建亮表示,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長期關注國內偏鄉教育議題,二〇一五年首度完成紀錄長片《逆轉騎士》。後來因緣際會下,開始拍攝台東「孩子的書屋」陳俊朗,帶領八位卑南族青年自力造屋、參與部落祭典,找尋自我文化根源與認同的過程,最終剪輯出《uzureman蓋房子》。   「uzureman是卑南族語,表示『皮膚黝黑的孩子』。」黃建亮表示,片中的部落青年多出身失能家庭、成長過程相當辛苦,但透過造屋行動,孩子們學習一技之長,也凝聚彼此團結的力量。故事激勵人心,也再次呼籲社會關注原民部落現況。   除了《uzureman蓋房子》之外,《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亦收錄其他作品。《Kalay Nagasan我們的家》描述一對泰雅青年夫妻,從舊部落僅存一片片的破舊石板,開啟了對傳統家屋的想像,最終實踐夢想的心路歷程。   《作部落的人》則關注「部落托育」議題,以鏡頭記錄部落老師帶領孩子走出教室,穿梭農地、林野,從翻土手作中,認識作物與部落文化,也省思國家教育制度對傳統教育的不友善。   《我存在-原住民影像紀錄》奪下金鐘獎之外,同時也入選二〇一七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本月六日至十日將於台北真善美劇院放映得獎作品。   報導原文網址連結: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2733694     其他相關報導: 「孩子的城堡」青林書屋 未來想當社區學校 台東「孩子的書屋」十年有成 下一步…社區學校 青林書屋經驗 築出孩子工程路 原青蓋書屋獲自信 拍出最美麗的意外 更多關於黑孩子:燒杉、刺青的黑孩子 若您認同書屋陪伴黑孩子自力建屋、自給自足的理念, 歡迎定期定額支持我們:線上捐款,謝謝您!  

生活村正式啟用

2017/4/26

「生活村」協助風災居民啟動生活獨立模式  從造屋重建到培養生活能力 投入逾二百萬公益經費 家樂福和孩子的書屋聯手 打造一座臺東自立生活村 26日圓滿落成! 前言:2016年7月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17級的強風吹垮了社區許多人的家,接連著的颱風和暴雨更重創了他們的生活,風災過後,面對滿目瘡痍的農田,房屋毀損流離失所的住戶,【家樂福基金會】積極投入救災行列,捐助新臺幣200餘萬元與【孩子的書屋】合力建造一個暫時停泊的【生活村】,提供安住的空間,並透過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支持與陪伴,引導生活村的住民自立,建立正向的生活模式。 風災無情,家樂福基金會有義     2016年下半年,臺東經歷了一連串的颱風和暴雨,【孩子的書屋】所照顧的社區裡有許多居民因風災而流離失所,受災戶們除了肩負重建家園的重擔,因為農損嚴重,有些還要面臨失業的問題,書屋有了建造【生活村】的想法,除了提供暫時停泊的空間,搭配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支持,引導生活村的住民自立,建立正向的生活模式,家樂福基金會在災害發生後,積極地投入救災行列,不僅在第一時間關心災區、詢問需求,更即時挹注了新臺幣200餘萬元,贊助生活村裡生活空間的建置,內容包含基礎建設、水電等設施;而萬海航運公司也捐贈貨櫃,由書屋的工班將貨櫃結合泥土作為建材,建造出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 【生活村】維護住民生活品質 培養住民獨立生活     不僅僅是居住的場域,【生活村】要展現的是整體的生活模式,裡面規劃了居住、公共和工作空間,交由住民自主管理,用互助方式共同生活、相互照顧,由書屋提供居住的安穩、工作技能的輔導與日常的支持,引導住民建立自給自足的生活。在居住上,每個家戶或個人有私人的生活空間,也設置公用廚房以及衛浴間,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工作空間部分,規劃了木雕工作坊及農地,搭配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輔導,建立住民穩定的工作態度和正向的生活循環;生活村裡的公共空間則能用來作為住民休閒交流或上課進修時使用。在生活村裡,提供住民居住的日常訓練和謀生的就業技能輔導,藉以穩定他們基本生活品質,重新培養生活能力,最後以住民「離村」獨立生活做為最終目標。 家樂福基金會 願做書屋鐵朋友     【孩子的書屋】在社區經營17年,以子自教、弱相扶、食自耕、屋自建、經自濟的理念,要在大知本地區打造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此次【生活村】的建造,能有機會在地落實永續的生活態度,也是集合眾人之力的成果,書屋的鐵朋友家樂福基金會就是最有力的推手,家樂福基金會長期關懷教育、藝文和社會等相關議題,除了贊助書屋的多元教育和營養晚餐外,風災過後,立刻捎來問候與關心,在了解社區的受災情形後,即時挹注資金幫助生活村籌建,提供因風災而生活遭受影響,無法自立的受災戶一個不必擔憂的居住空間,更支持書屋透過生活、工作技能的輔導,具體地協助住民打造自給自足、穩定和正向的生活模式,對於推動在地互助自助、永續經營方面不遺餘力。    萬海航運公司也捐贈貨櫃作為居住空間的結構,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還號召公司同事組成志工隊到現場參與生活村土牆的建造,有許多萬海的同仁看到貨櫃能變身成一個家,內心充滿了激動和感動。此外,【生活村】主要由成立三年的書屋工班打造,災害過後,工班成員家中或多或少都遭受了損害,但看到因颱風流離失所的社區鄰居,他們堅持一肩扛起社區家戶修復和【生活村】的建置,就是為了讓受災戶們能有安住的空間,日後不再因為颱風和暴雨擔心受怕。建造的過程中,因為許多的好朋友和眾多來自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協力,才能在短短的半年內完成這個兼具生活與職訓的場域。    【生活村】的落成,象徵了自給自足,弱相扶的新生活即將啟動,讓社區受災的家戶,都有機會透過這個處所,擁有重新生活和自立的機會! 感謝各方媒體朋友前來協助報導: 中時電子報 萬海、「孩子的書屋」 攜手打造台東自立生活村 原住民族電視台 企業打造生活村 建和部落今啟用 教育廣播電台 「黑孩子」打造「生活村」 助受災家庭安居自立 更生日報 「建和部落孩子的書屋 籌建生活村落成」 ET Today 「17級強風吹垮家園 家樂福捐助200萬建「台東生活村」」 生活村落成影片:https://youtu.be/d2fO98RbY9Y 生活村二手家具用品現正募集中: 生活村硬體建設完成,內部家具與生活用品正在募集; 若您有二手物資能夠提供,例如床墊、飲水機、電鍋、瓦斯爐或冰箱, 非常歡迎與我們聯繫:089-513663 羅小姐,謝謝您! 詳細募集清單與物品規格,請參考此處

書屋黑孩子放火燒「杉」 黑黑咖啡館開幕了

2017-02-18 17:07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即時報導

「放火燒了!黑黑咖啡館開幕了!」台東「孩子的書屋」黑孩子放火手睿祥手拿噴燈,朝5根立起的杉木燒去,只見煙霧竄起燃燒起來,象徵書屋「黑黑咖啡館」正式開幕,現場響起一片掌聲。書屋孩子煮出的每一杯咖啡,都非常用心專業,有來賓喝過後大讚:「太棒了!苦中帶回甘,很有故事的咖啡」。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去年帶領書屋16到20歲的黑孩子工班,在省道台11線知本路段旁一塊土地,一磚一木建造屬於自己的咖啡館,歷經10個月的時間,終於讓這間外觀黑黑,非常有特色的咖啡館今天開幕啟用,整個建造過程,本報願景工程還拍攝「逆轉騎士」紀錄片,獲得星雲真善美獎,並捐贈百本書籍給書屋,而聯合報系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也捐贈5萬元。 陳爸表示,成立咖啡館的目的,就是希望讓這些孩子多接觸人,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透過學習的專業技術,將來也能開咖啡店獨力自主,當然,黑黑咖啡除了賣咖啡、喝咖啡,也能讓更多的孩子,來這裡學習煮咖啡。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立的黑孩子「黑黑咖啡館」今天開幕營運。記者尤聰光/攝影 黑孩子放火手睿祥用噴燈,朝5根立起的杉木燒去,象徵書屋「黑黑咖啡館」正式開幕。記者尤聰光/攝影 「黑黑咖啡館」每一位書屋孩子所煮出的咖啡,都非常用心專業。記者尤聰光/攝影

頁面

訂閱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