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雙週:數位落差專題2-台東建和書屋(2)

四十二歲、六年前才由台北返鄉照顧年邁父母的陳俊朗,對故鄉有著一份飲水思源的熱情。但這個位在台東市郊南方的大知本溫泉地區,除了觀光飯店業者會有興旺的生意外,當地的原住民、漢人,似乎都活在貧脊的經濟環境中。

陳俊朗在部落格裡寫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故鄉:「整個一萬多人的大知本地區,連個圖書館、可以讀書的地方都沒有。大半的家庭沒有閱讀環境,父母沒有讀書習慣,家中沒報紙、沒雜誌、不買書、沒電腦。更糟糕的是,有超過四○%的家庭是家庭功能失常,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還有許多表面是正常家庭,事實上問題重重的,二個再婚者組成的家庭、列管的家暴家庭。」

為此,教吉他維生、收入無虞的陳俊朗,一直對社區學生的課後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這個理想在他心中放了好多年了,「但因為DOC的出現,才讓社區居民團結起來,有機會實踐這個理想。」

原來教育部對DOC的人事維護費用是透過地方政府進行發放的,公文作業系統的緩慢,加上跨年度預算的銜接問題,導致建和DOC在二○○六年二月起,足足快有三個月的時間呈現停擺狀態。

可是建和社區居民的e化熱情早已被點燃,因此籌建一個民間電腦教室,加上社區圖書館功能與家暴暫時庇護所的「建和書屋」構想,在二○○六夏天成形,並在八月底落實。透過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號召,大批的民間贈書、二手中古電腦開始進入建和社區。 

經費不足靠志工的熱情維持

《數位時代雙週》記者從台北遠赴台東採訪陳爸這群志工朋友時,眼中所看到的書屋,是一棟二層樓半的獨棟屋子。陳爸的家就住在後面巷子離五十公尺遠的地方。書屋有一個溫暖的後院,志工在那裡討論社區教育的事情,同時還有一群會煮飯的義工媽媽,在廚房裡忙進忙出。

「一群去年十月才學會電腦的人,現在他們可以自己用電腦處理日常事務、做DM、會單,甚至做卡片祝老公生日快樂。」陳俊朗在書屋後院開心地說。

雖然是週日傍晚,依然有十來位國中生自動來書屋上課,他們吃完義工媽媽煮的晚餐後,會上網連線,短暫地玩過電腦遊戲後,陳爸會到二樓教室幫同學們補習功課。夜晚,社區裡有原住民發起酒瘋,小朋友們紛紛跑到窗口張望。看著陳爸走出書屋門外,觀察騷動起來的社區狀況時,忽然感覺待在建和書屋裡,格外的溫暖。書屋裡有間為家暴小孩規劃的房間,夜宿在這裡,想著原住民小孩的未來,讓台北來的我們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