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BCIxRabbits和書屋合作募款影片 2013/05/08

BCIxRabbits May,2013合作組織 台東孩子的書屋    

對抗家暴、學校暴力 幫孩子「打仗」

自由時報 2013/3/18

對抗家暴、學校暴力 幫孩子「打仗」 看到陳爸就想到練武的人,話不多、身材精實,兩眼炯炯有神,看得出以前有過豐富的人生歷練;也正因為有這些歷練,才能幫孩子「打仗」,對抗家庭暴力和學校暴力,成為孩子的靠山。 書屋有個房間,讓家暴的孩子可以躲起來,陳爸和伙伴為了孩子身體上的傷痕,和體罰的老師們「對抗」,甚至被部分地方或教育人士列為頭痛人物。 協會的中央廚房下午開始煮大鍋飯,兩輛車送餐到台東7個地點,其中一位司機是長大的書屋少年。記者隨車到建和書屋,小學生天真無邪地跑出來,看到陳爸就抱抱,但一轉頭3個小男生打起架來,陳爸沉穩地化解;書屋也像戰場,「有熱情的志工來一小時就投降了」。 要當書屋老師,要先通過協會自辦的考試,每天上午到書屋受訓,午飯後才開始上工。協會的辦公室,遠觀像峇里島度假村的房子,其實以前是豬舍,陳爸和伙伴們租下來後一步步「改造變身」,讓原本骯髒黑暗的地方變得乾淨明亮,就像書屋正在做的事情一樣。 (記者林曉雲) 相關系列報導: 自由時報- 陳俊朗 300多個小孩的爸 ( 2013/3/18 )

陳俊朗 300多個小孩的爸

自由時報 2013/3/18

記者林曉雲/專題報導 陳爸(右一)是書屋孩子心中的英雄,也是孩子的靠山,聽他講故事,大家聚精會神、笑得好開心。(記者林曉雲攝) 「剛開始為了挽回妻小,從酒店老闆金盆洗手,完全退出複雜生意圈,走入學校成為故事爸爸,每天幫兩個兒子說故事、教功夫、彈吉他、補功課…;結果孩子的同學來了,厝邊社區的小孩也來了,兩個變3、40個、上百個,到現在有300多個小孩。」台東「陳爸」原來是這樣「起家」的。 自己呷沒飽 養別家小孩 「陳爸」陳俊朗是台東縣教育協會理事長,很多人知道是在幫小孩課輔、提供晚餐,有老師顧,假日會辦活動,有人私下說:「就是那一個自己呷沒飽,還養別人的人。」 陳爸年輕時參加3次聯考都只考上私立大學,決定拒做大學生,在台北工作5年,娶妻生子後回台東,滿腦子只想著賺錢,「什麼工作都做,朋友找開情趣用品店,後來連酒店都開。」 但妻子卻帶著孩子回娘家,為了家庭完整,陳俊朗變成家庭主夫和社區爸爸,孩子都愛找陳爸。前5年,「陳阿公」的庭院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有人送了一堆書,本來想叫書房,但孩子們覺得『房』比『屋』難寫,就變成書屋。」 金庸筆下主角喬峰是陳爸的偶像,要當小朋友的英雄,不只是會說故事,也要會教功課,「國中二年級的數學竟難倒我,一氣之下,把小四以上的課本和參考書都買回家練功。」高中畢業的陳爸「讀通後」自編教材,用水火箭教反作用力,用投石車教槓桿原理,教孩子拖輪胎走路感受摩擦力,「和生活結合,孩子就會懂。」 書屋庇護所 小孩的靠山 陳爸也是孩子的「靠山」,「我也打過小孩,但當我看到大人打小孩是多麼『醜陋』,我就不打小孩。救不出被打的孩子,就打施暴的大人,一年賠10次,一次3萬元,賠到30萬。」家暴酒醉的父親持番刀追小孩到書屋,陳爸操「更大的傢伙」嚇退這些大人,「小孩知道逃到書屋就安全了。」 需要照顧的孩子快速增加,幸好有同樣理念和熱情的大人也出現了,來自台北、南投、高雄、澎湖及台東…,組織變大、開銷也變大,陳爸投入500多萬積蓄,還負債200多萬,借到沒人肯借,於是開始募款,現有企業認養部分老師的薪水,但還要努力募。 「前三年,錢用完了,妻子受不了離婚、朋友沒了,身體出現問題,覺得扛不動也撐不住。」有台東人形容,那時的陳爸像流浪漢,直到上帝找到他,「上帝說:『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當覺得雙手無力時,明天如何,力量就如何。』」 基督徒陳爸看到自己的使命,「300多個孩子是我負擔較重的家人,一群家人為一大群孩子做些什麼。」書屋開始種菜,自給自足,無毒有機,也讓孩子親近土地,並試著發展在地產業,創造工讀機會。 兩個兒子已讀大學,也已慢慢理解為什麼爸爸要當300多個小孩的爸。「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生命,給他們希望…」協會每天中午輪流煮飯,做飯前禱告,書屋有很多願意為孩子付出的「陳爸」。 相關系列報導: 自由時報- 對抗家暴、學校暴力 幫孩子「打仗」 ( 2013/3/18 )

壹電視新聞 陪讀書供晚餐 他蓋書屋助弱勢童 2013/03/04

「建和書屋」避風港 弱勢童「每天有晚餐」

陪讀書供晚餐 他蓋書屋助弱勢童(壹電視新聞)     【壹電視報導】現代社會中,很難想像有孩子三年沒吃過晚餐,為了幫助這些弱勢孩子,4­9歲的陳俊朗,十三年前,在台東建和成立了第一間孩子的書屋,專門提供地方,讓功課落­後的小朋友,有地方念書,晚餐有得吃,這些小朋友,有的被家暴、有的更是學校的問題學­生,經過努力耐心陪伴,小朋友漸漸上了軌道,目前已經有七間孩子的書屋,他希望偏遠地­區的孩童,需要更多的關注!帶您來看他們的故事。 年少開酒店 「陳爸爸」為孩子建書屋花光積蓄 【壹電視報導】孩子口中的陳爸爸,本名陳俊朗,年輕時開過酒店,但結婚後為了家庭,回­到故鄉台東準備考書記官,卻在部落中,看到了許多迷失自我的孩子,才會成立孩子的書屋­,但這一路走來,確是相當辛苦,花光了自己積蓄,甚至妻子也不諒解,讓他一度想要放棄­,但看到這些孩子,逐漸找回自我,讓他相當開心,一做就是十三年,第一批書屋的孩子也­從軍中退伍,回來幫他,讓他感到很欣慰。

中國時報 “孩子的書屋 弱勢少年避風港” 2013/2/6

  孩子的書屋 弱勢少年避風港 作者: 林郁平╱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2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郁平╱台北報導】 十三年前單純返鄉陪小孩的陳俊朗,發現台東偏鄉弱勢的孩子亟需關懷,於是從自家庭院說故事、教吉他,自掏腰包提供晚餐開始,一股腦投入陪伴、輔導孩子的工作,逐步擴大成立「孩子的書屋」,目前已成為四百多個孩童的避風港,讓這群居於環境弱勢的少年能建立信心,勇敢面對人生。 被孩子們暱稱「陳爸」的陳俊朗,原在台東市做生意,他發現讀小四、小一的兒子行為偏差,越來越疏離,毅然決定返回台東知本建和村的老家陪小孩,並準備考書記官。 返鄉後,陳俊朗發現有七成多小孩,都是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等家庭功能喪失的弱勢孩子,為了讓孩子有去處,每晚在院子說故事、教彈吉他,沒多久聚集六十多名小孩。 陳俊朗有次帶兒子去吃麵,遇到一個三年都不曾吃過晚餐的國中生「小童」,他拉著小童一起吃,小童吃完兩碗麵,因為沒吃過那麼飽全部吐出來。 「我想好好讀書,陳爸你可以教我嗎?」數學只考卅六分的小童,向陳俊朗開口時,陳感嘆補救教學並不會拉這些孩子,反而讓孩子們受到侮辱,開始在深夜苦讀國中小教材,隔天再教他,小童的成績後來躍升到班上前三名。 陳俊朗也發現,不僅要幫孩子補救功課,還要幫他們擦藥,因為孩子不是在學校被處罰,就是被酒醉父母家暴,「這些孩子都需要排心裡的毒,不要讓他們自我放棄!」他說。 九十五年,陳俊朗成立「建和書屋」,「讓孩子受到委屈、沒有地方睡、被欺負了都可以來!」,家裡不溫暖的孩子可以將書屋當成避風港,等心智成熟、能面對了,再回家。隔年,成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寫計畫尋求企業贊助,官方也提出攜手計畫,將書屋擴及到十四個社區、四百多個小孩,但該計畫一年就終止,「孩子的書屋」重擔又回到陳俊朗身上。  

公共電視 感恩故事集第9集--最愛~陳爸與彥翰 2009/04/21

「養育之恩」-最愛 一個曾經在年幼反應稍慢、行為偏差的扁平足的男孩陳彥翰,由於父親陳俊朗的陪伴克服障­礙、挑戰困難。雖然扁平路上步步艱辛,但有陳爸「讀書學思考;念佛學 慈悲;練武練自信;音樂開視野」的鼓勵成為田徑健兒、大家眼中的好學生,他也向老爸學­習吉他培養自信、上台表演,活出自己的生命。

數位時代雙週:數位落差專題2-台東建和書屋(1) 2006/12/15

週刊第144期

O六年8月,台東大知本地區一位不懂電腦的吉他老師陳俊朗,和幾位朋友湊了5000元,租了一棟50坪的透天厝,克服艱辛,點燃了大知本地區e化熱...... 台東建和書屋是教育部電算中心在全國所設立的六十一個數位機會中心(DOC)裡,一個相當奇特的案例。這不是政府單位,而是由當地民眾自發性的募款、自行募集電腦,另行租設場地,成立的一個民間數位機會中心,裡頭有十五台二手電腦,以及高達二十位的電腦志工,在協助社區居民學習數位化。 台東建和書屋位在大知本溫泉旁,一個屋頂看得到太平洋的地方。書屋是在二○○六年八月由一位吉他老師陳俊朗所發起,他結合幾位年輕朋友,共同湊足了五千塊錢,租了一棟五十坪的透天厝,並開始展開募書、募電腦的工作。 明明政府設有DOC在輔導社區居民學習電腦,民間為何還要畫蛇添足呢?發起籌設書屋的陳俊朗感嘆地說:「要在社區進行電腦教學,有很多困難是公部門很難體會的。」 陳俊朗指出:「沒接觸過電腦的人會怕電腦,加上當地人有工作,這些困難導致社區居民不可能主動來上課,更何況是要走到學校裡頭,不能穿拖鞋、不能亂吐檳榔渣呢。」 不惜跑十幾趟說服村民 二○○五年九月,陳俊朗是台東市建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由於當時位在建和國小內的DOC成立,他加入首批電腦志工的培訓與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教育部委聘的民間輔導單位人員,也就是開拓文教基金會的金惠雯。 「她看起好像個高中生小女孩喔,怎麼會有辦法來指導我們開電腦課程呢?」陳俊朗回憶著說。 沒想到這個台北來的博士班女學生,竟然與當時才剛開始學習電腦的陳俊朗,一起點燃了社區e化的熱情。 「我親自去社區民眾家裡找人來上課,有時一戶就要跑上十來趟,才有辦法說服他們來上課。」陳俊朗的積極主動,感染了台東大知本地區五個里、一個村的居民,居民開始願意來上課,但也都指名要陳俊朗教他們電腦。 陳俊朗過去五、六年來,就持續以自己的老家庭院,進行社區青少年的志工輔導與免費家教服務,當地的小朋友都稱呼他「陳爸、陳爸」。由於有這種無形的影響力,當地願意來上電腦課程的成年人或老年人不少。

數位時代雙週:數位落差專題2-台東建和書屋(2)

四十二歲、六年前才由台北返鄉照顧年邁父母的陳俊朗,對故鄉有著一份飲水思源的熱情。但這個位在台東市郊南方的大知本溫泉地區,除了觀光飯店業者會有興旺的生意外,當地的原住民、漢人,似乎都活在貧脊的經濟環境中。 陳俊朗在部落格裡寫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故鄉:「整個一萬多人的大知本地區,連個圖書館、可以讀書的地方都沒有。大半的家庭沒有閱讀環境,父母沒有讀書習慣,家中沒報紙、沒雜誌、不買書、沒電腦。更糟糕的是,有超過四○%的家庭是家庭功能失常,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低收入戶。還有許多表面是正常家庭,事實上問題重重的,二個再婚者組成的家庭、列管的家暴家庭。」 為此,教吉他維生、收入無虞的陳俊朗,一直對社區學生的課後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這個理想在他心中放了好多年了,「但因為DOC的出現,才讓社區居民團結起來,有機會實踐這個理想。」 原來教育部對DOC的人事維護費用是透過地方政府進行發放的,公文作業系統的緩慢,加上跨年度預算的銜接問題,導致建和DOC在二○○六年二月起,足足快有三個月的時間呈現停擺狀態。 可是建和社區居民的e化熱情早已被點燃,因此籌建一個民間電腦教室,加上社區圖書館功能與家暴暫時庇護所的「建和書屋」構想,在二○○六夏天成形,並在八月底落實。透過開拓文教基金會的號召,大批的民間贈書、二手中古電腦開始進入建和社區。  經費不足靠志工的熱情維持 《數位時代雙週》記者從台北遠赴台東採訪陳爸這群志工朋友時,眼中所看到的書屋,是一棟二層樓半的獨棟屋子。陳爸的家就住在後面巷子離五十公尺遠的地方。書屋有一個溫暖的後院,志工在那裡討論社區教育的事情,同時還有一群會煮飯的義工媽媽,在廚房裡忙進忙出。 「一群去年十月才學會電腦的人,現在他們可以自己用電腦處理日常事務、做DM、會單,甚至做卡片祝老公生日快樂。」陳俊朗在書屋後院開心地說。 雖然是週日傍晚,依然有十來位國中生自動來書屋上課,他們吃完義工媽媽煮的晚餐後,會上網連線,短暫地玩過電腦遊戲後,陳爸會到二樓教室幫同學們補習功課。夜晚,社區裡有原住民發起酒瘋,小朋友們紛紛跑到窗口張望。看著陳爸走出書屋門外,觀察騷動起來的社區狀況時,忽然感覺待在建和書屋裡,格外的溫暖。書屋裡有間為家暴小孩規劃的房間,夜宿在這裡,想著原住民小孩的未來,讓台北來的我們感觸頗深。

頁面

訂閱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