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台東書屋計畫 以立為孩子「築」夢
peopo公民新聞 2015/02/14【記者李萱、卞其磊/台北市報導】由陳俊朗先生一手創立的「孩子的書屋」在台東推行已有十五年,現有八個據點,供社區孩子下課後寫作業、學才藝,就像是孩 子的第二個家。二〇一四年陳俊朗決定打造一個自建的「綠色書屋」,經過「以立國際服務」號召,開始以分梯接力的方式製作建材「土磚」,同時也協助原住民部 落石板屋的修復。 「以立國際服務」專門提供「建築」方面的志工服務,目前已在推行的有柬埔寨、尼泊爾、印度、內蒙古、緬甸、泰國等建屋計畫(周頌宜提供) 因緣際會 以立與陳爸共同造屋 一九九九年,原本在台北做生意的陳俊朗,為了準備書記官考試,同時希望可以挽救家庭危機,便回到台東卑南鄉,在社區樹下以吉他聲、課輔陪伴兩個兒子。隨著 社區中越來越多孩子的加入,他發現當中有許多孩童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是父母親有酗酒、家暴,甚至性侵害的問題,這些孩子沒有得到妥當的照顧,因此希望可 以給他們一個安穩的環境,提供小朋友下課後固定的去所。「陳爸」開始租民宿、借房子作「孩子的書屋」,也就是提供社區孩童課後輔導、音樂或體育等才藝、課 外活動的教室。書屋無意取代學校教育,而是期望可以藉由不同的管道,讓小朋友找到各自擅長的一片天。 迄今「孩子的書屋」在台東已有八個據點,有的是承租民宅,有的是借用社區活動中心。 負責這次「台東計畫」案子的以立志工孟孟(顏孟貞)說,陳爸與「以立國際服務」的機緣始於兩年前,以立在柬埔寨推動「綠色園區計畫——打造綠色孤兒院」, 其中一位領隊與陳爸彼此熟識;陳爸擔心每次書屋租約到期又要搬遷,這樣對當地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們可能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因此決定自己建造一個孩子 的書屋,知道以立在「蓋房子」方面有一番心得,陳爸便透過以立對外招募人力,希望最終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特又穩定的教室。 陳爸最後與當地一名地主談妥,以每月八千元的租金,簽下十年的租約,在這個五百多坪的土地上,找來了設計師規畫新書屋的營建。這十載中陳爸至少不必再為書屋孩子們是否要漂泊不定而擔憂。 土磚製作不易 志工下定決心 除了招募志工,以立也為陳爸找來了「土磚」老師以及建築師,以「綠色建築」的方式營造新的書屋,除了設有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裝置,主要希望可以「就地取 材」,因為當地泥土很多,依比例融合沙、石灰、稻草、稻殼、水風乾後便可製成「土磚」。這次蓋書屋估計需要用到六千四百塊土磚。 孟孟說:「一般建材用的是水泥,而書屋用到的環保建材,像『土磚』,在台灣還不是那麼廣為人知,因此在跑合法的流程會比較繁複。」申請合法化的過程耗時近 一年,土磚也需要一塊一塊手工製作,工程相當費時費力,但是建築拆除後可以回歸自然,不會如鋼筋水泥留下難以處理的廢棄物。 孟孟說,大家首先需要將泡水的泥土等材料丟進滾筒機磨成泥漿,在尚未添購機器之前則是用人工篩土,在篩網上不斷地篩動,過濾掉小石子。然後將泥漿和木屑倒 進攪拌機裡,攪拌好的土會送到志工生產線,經由「送土小天使」挖土到每個人的模具裡,加速生產速度。接著,每個志工都會配有一套模具和棍子,用棍子反覆搥 打讓土磚紮實、成型,這是「壓磚」的部分,重複性高。最後將土磚進行修邊,進行脫模就完成了。 土磚的製作方式其實就是一直反覆一樣的工作,志工周頌宜說:「大家都是有志一同想要完成當下這件事,就是做好土磚,不會想太多。」儘管工作重複性高,一般 人可能會覺得無趣,但對這些志工來說,書屋計畫是為了孩子而蓋,而他們正是為了書屋而來,因此心無旁騖,做土磚的過程也會互相交流過去參與志工的心得,一 點也不無聊。 土磚製作過程重覆性高,需要志工保持熱忱與專注力(立國際服務提供) 捲起袖子 進入農園與部落 在以立五個梯次的「台東五日計畫」中,一梯次會有一點五日在做土磚,一名志工一天可完成四到五塊土磚。在大家分梯次的接力合作下,目前已經完成了三千塊,距離目標量只剩一半,計畫仍在繼續推行中。 剩下的日子,志工們也深入附近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進行復興計畫,透過與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與壯遊的「力元大哥」接洽,發現到部落的聚會所亟需修建, 因此開始了石板屋的修補工作,從第一批志工清理因潮濕、蛀蟲的木頭家具,到後來的屋頂修補,志工們也從中對原住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志工許紹城提到, 力元大哥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第一次來是客人,第二次是朋友,第三次就是家人。」志工們被當地原住民朋友的真誠深深打動,許多人也想要以回「家」的方 式再去幫忙。 「孩子的書屋」也於二〇一二年開始種植百香果自給自足,二〇一三年是果園的首度收成。以立志工也前往果園進行除草、撿石頭、採水果等協助。 志工同時進到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體驗原住民文化,以及以接力方式持續修補石版屋的屋頂(周頌宜提供) 孩子為書屋付出 志工深受感動 綠色書屋自規畫到開始營建,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只讓陳爸、以立志工感動,書屋的孩子們也相當期待。 書屋的工班多半是以前書屋的孩子,有些人看到他們黝黑的肌膚和身上的刺青可能會帶有刻板印象,但其實這些大男孩都有著一顆柔軟的心。書屋的營建組長高玉念 目前二十三歲,也是過去聽陳爸說故事、彈吉他長大的孩子,參與書屋的建造不但給這些年輕人帶來收入,也讓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打造這個陪伴他們重要人 生階段的天地。 台東計畫不單單讓志工能參與書屋建造的工作,孟孟說:「除了付出實際的勞力,也希望可以帶給志工們在生態、生活習慣等方面不一樣的思想。」以立亦希望可以 藉由這次的台東計畫,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並發現,其實不只是海外的偏鄉,台灣的這一隅也有一個刻不容緩的計畫正在持續招募中。 至於書屋的志工教師不只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陪伴才藝練習,也要處理孩子的家庭關係,有時甚至要挺身保護孩子不受酒醉的父母施暴。目前書屋的老師並非透過 正式教育體制培訓,而是經由各種機緣接觸書屋的外縣市年輕教師,或是當地熱心住民前來擔任。孟孟說目前書屋沒有要對外招募課輔老師的打算,「一來是不知道 參與者的投入程度可以到多少,二來是頻繁的短期志工與孩子分離時,可能會給這些幼小心靈帶來不適。」 「台東計畫」是孟孟(顏孟貞)與夥伴周杏蓉主持的第一個大型專案,這也讓她們體會到「台東不是後山,是面向太平洋的大門。」有許多待興的計畫,但也有許多美好的人文。

自費1萬到台東 為偏鄉童蓋書屋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潘俊偉/台東縣報導】2014年7月22日烈陽下,從各地來到台東響應「愛心土磚屋」工作假期的二百多名志工,揮汗趕製土磚。兩天的假期,他們自付旅費分批趕工,要為偏鄉孩子蓋棟永久性書屋。 一名善心地主以象徵性價格讓售土地,陳俊朗與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合作,利用暑假推出「愛心土磚屋」工作假期,邀請民眾將蓋屋當度假,從一磚一瓦開始,為孩子打造專屬書屋。「孩子的書屋」十四年前由陳俊朗創辦,是台東弱勢孩子的避風港;從無到有,現在台東全縣已有八間書屋,但都是租來的,若房東不續租就得搬家。 「小姐你要輕輕敲哦,太用力泥巴會反彈,土磚就會裂。」孩子的書屋營建部組長陳彥凱,仔細教導工作假期首批志工。 報名「土磚志工」共兩百六十人,有大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前天起至九月六日止,將分十三批,每人自費九千到一萬餘元,分批接來台東為書屋造磚、種菜。 頂著烈陽工作還得付費,二百多名志工樂在其中,有人笑稱自己是「快樂的傻瓜」;快樂的動力,是被暱稱「陳爸」的陳俊朗愛心感動。 陳俊朗創辦書屋原只為照顧部落裡缺乏父母照料的孩子,提供晚餐、陪伴孩子讀書與寫家庭作業;多年來,已有三百多個孩子把書屋當成「第二個家」,在這裡長大。 「孩子的問題來自家庭」,陳俊朗發現家庭的問題不解決,單是課輔難以期待孩子健全成長;四年前,觸角擴及書屋孩子的社區,協助家長戒毒、戒酒、戒賭,並輔導就業,設魚池、闢菜園,提供工作機會。 從此單純的書屋不再只是課輔教室,儼然成為社福機構,化身安定社區的另股力量。「書屋只是工具」,陳俊朗內心深處,期待書屋最終能夠消失,「這代表偏鄉社區已回歸自給自足」。

堅持與勇敢,是我們的共通語言 2014-06 Cheers雜誌165期
盧彥勳 X 陳聖凱 X 陳俊朗圖片來源:廖祐瑲 陳聖凱,七年級的社會創業家,其創辦的以立國際服務(ELIV)擁有獨特營運模式,由報名者自付團費(包含機票、食宿、行政費用及建材費),到開發中國家擔任興建房舍或耕作的志工,不接受贊助或捐款,志工團目前已遍及柬埔寨、印度、內蒙古、緬甸、尼泊爾、泰國以及雲南等地。 陳俊朗,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提供台東縣家貧及社會邊緣的小孩課後輔導及生活教育,彌補偏鄉教育資源之不足,目前已在台東偏鄉部落建立8間書屋,皆為租借而來。 今年,書屋獲得善心人士提供土地,陳俊朗邀請盧彥勳、陳聖凱一同為建造書屋募人、募款,他們3人的合作可以激盪出什麼社會參與的火花? Q:什麼樣的機緣下有合作機會? 陳俊朗(簡稱陳爸):「孩子的書屋」要蓋房子,我知道以立都在國外為需要幫助的人蓋房子,就很喜歡這個想法;另外也希望藉彥勳的知名度來吸引社會大眾參與。 Q:3位代表不同模式的社會參與,各自出發點是什麼? 陳聖凱(簡稱陳):我決定成為社會創業家,是因為加入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與作家王文華成立的若水國際,接觸到社會企業;我2010年創辦以立國際服務,就運用社企概念經營國際志工服務。 很奇妙的是,國外志工可以教中文或教英文,但我們最常碰到的狀況,卻是當地缺乏蓋房子、種樹或挖水井的人,都是勞力的工作,以立不知不覺就塑造出海外勞動型志工的形象,也因為這個形象,連結到陳爸。有一群人願意自費去海外蓋房子,把這個模式搬到台灣來也很好。 我的社會參與方式希望能兼顧企業營運與自己的生活。我們是一間公司,同事或自己的生活需要被保障,如果不賺錢,過度投入,反而要被迫打退堂鼓了。 陳爸:我是商人,在偶然機緣下回到部落接觸到這些孩子,才發現他們這麼淒慘,晚上沒得吃,常常被打,一堆大人卻對這件事沒有感覺。我開始伸出手,可以拉幾個就拉幾個。他們沒飯吃,我給他們飯吃;他們課業有不懂的地方,我就去幫他們想辦法。弄到最後,好像我有這個責任,我把孩子當成夥伴、當成自己的孩子。沒錢,就把積蓄拿出來;積蓄用光了,開始借錢;借到沒有朋友可以借了,就開始寫計劃案募款。 盧彥勳(簡稱盧):我的動機比較單純。我的網球生涯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自己也開始思考,是不是也要慢慢回饋給需要的人?我希望只要能力所及,就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Q:你們的參與方式很不同? 陳:這應該跟成長背景不同有關。我們的成長背景比較富裕,比較早想像工作跟社會參與的結合,不會覺得這是退休或有錢後才開始做的事。像彥勳現在有知名度,就用他的知名度跟人脈來幫忙募款。對我來說,我喜歡旅行,喜歡去觀光客沒辦法去的地方,結合生活和社會參與,這可能是兩個世代比較不同的地方。 陳爸:但我們3人共同的地方就是比較勇敢,對事情比較執著。我會做這件事是我自己的選擇。選擇是很簡單的,但是要堅持下去,不只需要勇氣,還必須有正確認識,知道即將發生什麼事。 盧:我們這個年紀,可以去挑戰以前沒人想到的事情跟做法。一開始可能不被接受,大家會問為什麼你不選擇穩定的道路來走?但不可能的事會發生,就是因為新的挑戰所造成的。我們3人都要考慮現實的一面,旁人也會給壓力,但都要自己承擔下來。 Q:「孩子的書屋」蓋房子計劃,具體目標是? 陳:希望今年有200個志工可以參與,從7月開始到9月,分梯次出發。 陳爸:經費粗估一坪大約10萬元,兩層樓共有100坪,所以需要1,000萬元左右的募款。 盧:我希望呼籲更多人關注、參與這個活動,日前才剛到台東書屋拍攝宣傳影片。我擔心自己號召力不夠,已經開始說服朋友跟同學參與了(笑)。

募款建書屋 盧彥勳無償代言
中國時報 莊哲權/台東報導 2014年04月04日 04:09愛心無價 台灣網球一哥盧彥勳到台東拍攝代言廣告,與書屋的孩子快樂互動。(莊哲權攝) 台灣網球一哥盧彥勳3日到台東太麻里,為「1加1建屋幸福專案」無償拍攝代言廣告,以行動支持照顧偏鄉弱勢兒童,他說,書屋精神讓他感動,呼籲大家將1顆顆愛心化作1塊塊土磚,幫忙建造幸福書屋。 在台東太麻里「美和書屋」前的廣場上,盧彥勳像個大男孩在嬉笑聲教小朋友快樂打網球,他說,很久沒有跟小朋友接觸,1天下來,讓他有又回到童年感覺,這裡孩子精力很旺盛,互動零距離。 台東資源匱乏,以守護弱勢孩子為主「台東孩子的書屋」,14年來陪伴4000多個在陰暗角落裡受創身心靈,幫助他們重建信心,目前在台東各部落已有10多間書屋做為孩子避風港。 但是長年以來,這些書屋不是租約到期,就是屋主收回,經常搬移流浪,居無定所,今年他們發願要以取之大地建材及安全工法自力造屋,目前「1棟屋1畝田」幸福計畫已有地主慷慨提供土地,但仍欠缺建屋經費。 為此,他們發起募款建屋活動,請來台灣「網球一哥」盧彥勳代言拍廣告,1次認捐1塊磚是200元,也可以每月定額方式,希望透過1塊塊的愛心磚,幫台東孩子砌出幸福學習的書屋。

教孩子作獨木舟 約3年後航行環島
【聯合報╱記者潘俊偉/台東報導】 2014年02月23日自製的手工獨木舟,昨天進行下水典禮,成員將漿直立,向大家致敬。 記者潘俊偉/攝影 台東孩子的書屋(舊稱建和書屋)以手工自製6艘獨木舟,未來將分3年培訓孩子,搭乘自製的獨木舟環台1周,讓每位從書屋出來的孩子,用自己的雙腳和雙眼親身感受自己的土地,真正做到「愛台灣」。 昨天下水的首批獨木舟有6艘,有別於陸地,海上航行更具有安全的考量及大自然的不確定性因素,書屋創辦人陳俊朗規劃,由書屋的孩子自行製作獨木舟,明年目標完成30艘,訓練30到50個孩子,駕駛獨木舟,環島航行1000公里。 陳俊朗表示,未來會以營隊的方式,先讓孩子手工製作小比例的模型手工獨木舟,等孩子們熟悉獨木舟的結構,就進階到帶領孩子實際打造屬於自己專屬個人的獨木舟,3年後,由老師帶領孩子完成環台航海計畫。 書屋老師倪如芸說,先前並未接觸過獨木舟,經教練的指導,用了3天,每天用8小時製作獨木舟,在下水前一刻,還在懷疑下水會不會沉沒,經試划後很順利,「很有成就感」,相信未來孩子們,也能從中得到自信。 陳俊朗說,孩子都是生長在家庭功能不完備的環境,課業也許無法名列前茅,但他們仍有其他的天賦有機會正等待被開發,書屋想培養的是能面臨各種挑戰、克服困難的孩子,以往從完成單車環島的孩子身上,散發著自信光芒,一定能成功完成任務。

陳爸和他2000多個孩子
人間福報 2013/06/13孩子作業有進步,陳俊朗(右)擊掌鼓勵。 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陳爸」是孩子們對陳俊朗的稱呼。十四年前,陳俊朗結束了台北的生意回老家台東,一邊準備考公務員,一邊做兩個兒子的好爸爸。在這期間,他與附近社區的孩子逐漸熟稔,許多放學後無人陪伴的孩子經常跑到他的院子,聽他彈吉他、講故事。 因此陳俊朗萌生創立「孩子書屋」的想法,開始向外界募集書籍、樂器、電腦,並租下兩層小樓,建立起書屋。書屋像個多功能性的「托兒所」,是避風港、也是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天堂,在這裡不需要任何費用。 在書屋,除讓孩子快樂學習外,陳俊朗還幫助他們做好一系列的挑戰式學習計畫,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發展教學、音樂、運動、服務等活動,讓孩子有自信地走自己的道路。 經由口耳相傳,來書屋的孩子愈來愈多,陳俊朗成了幾百名孩子的「全職爸爸」。他帶回老家五百萬元積蓄很快就花光。但他常用清代「義丐」武訓興學的故事來勉勵自己:「我不怕死、不怕沒錢,我怕孩子沒有好好讀書,一輩子要過苦日子。」 現在「陳爸」的書屋已擴展到八個,二十四名教師中有七位是不領薪水的全職義工。書屋填補了家庭的空缺,溫暖了孩子的心房。創辦至今,已有二千多名孩子在這裡快樂成長。 為什麼喊「陳爸」?孩子的答案幾乎是:「因為他像爸爸一樣。」陳俊朗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個暫時的爸爸」。「陪他們走過這一段路,他們還是要回家去,孝順他們自己的爸爸媽媽。」 原文連結:陳爸和他2000多個孩子

照顧上千書屋的孩子甘願負債
中國時報 林郁平/台北報導 2013年07月18日全新考驗《愛。無所畏》新書發表會17日在台北舉行,書中敘述「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左)、上千個台東孩子與數十位陪伴者的故事,他們將在下周挑戰自行車環島。(張鎧乙攝) 「其實我常常也想放棄!」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十三年來花光積蓄又負債,照顧一千多個「別人的孩子」,雖然經歷口袋只剩四十七元的窘境,他堅持讓這些被外界認為的壞小孩,也有做孩子的權利。 《愛。無所畏》 細述陳爸故事 曾任新新聞總編輯的古碧玲說,當她聽到「陳爸」的故事,從新聞工作者角度一度懷疑這是真的嗎?等她到書屋陪伴、觀察後,深深被陳俊朗無所畏懼的態度感動,閉關一個月內,寫下這些缺乏應得的愛,被家庭、學校放逐的偏鄉孩子們,及耐心教導陪伴者《愛。無所畏》的故事。 十三年前單純返鄉陪小孩的陳俊朗,發現台東偏鄉的孩子亟需關懷,從自家庭院前說故事、教彈吉他,自掏腰包提供晚餐開始,全心投入陪伴、輔導孩子的工作,逐步擴大成立「孩子的書屋」,成為一千多個孩童的避風港。 陳爸陪伴走過躁動青春期的孩子中,有家庭表面健全,父子關係一度如寇仇的宏盛;大人永遠浸泡在酒精中的原住民女孩玉念;成長過程不斷被責備的單親孩子,選擇封閉自己的逸文;功課不好但家庭和樂,從跑馬拉松肯定自己的阿達。如今,這四個大孩子仍與書屋保持緊密關係。 失落的拼圖 幼苗療癒重生 而幼嫩的孩子往往是大人暴烈狂刀下的魚肉,不堪大人磨蝕耗損的單純天真,孩子心底的傷痕還來不及復原,又一再被凌遲。「幼苗」篇章裡,每一位小小孩的背後滄桑,總有一則則粗暴成人的自私與冷酷算計。 孩子們的陪伴者中,有人曾經歷支離破碎的過往,因書屋的孩子與陳爸得到重生,讓失落的拼圖一塊塊重拼起來。像是從不知如何做自己的單親母親阿娘;廿歲開賭場的毒蟲滄哥;與父親關係惡質的法律系高材生秋蓉;流浪到台東的拳擊教練林明煌等,這些人與陳爸相遇相知、衝突衝撞,透過書屋孩子洞明自己的內在,療癒不堪的過往。 挑戰環島 孩子將學會勇敢 為了讓書屋的孩子們學會勇敢、學會堅持,知道大目標是由小目標累積起來的,書屋將在下周一從台東出發,進行為期十二天、總長一千公里的單車環島。 陳俊朗說,這是一趟開發孩子體力與意志力變得更勇敢的旅程。卅二個孩子中,最小國小三年級,他們將挑戰每天騎一百公里,重建失去己久的自信,「唯有撐過陡坡與逆風,才能獲得敢於挑戰自己、敢於付出行動的力量。」 原文連結: 照顧上千書屋的孩子甘願負債

不當大哥 他為台東孩子造書屋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單車環島是「孩子的書屋」每年暑假重頭大戲。圖中為創辦人陳俊朗。 台東教育發展協會/提供 「一個孩子是家庭的事、學校的事,也是社區的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創辦人陳俊朗,以十三年的時間,在台東創辦了十間「孩子的書屋」、陪伴上千個遭家庭、學校放逐的孩子。新書「愛‧無所畏」,記下他為孩子打造「幸福莊園」的故事。 二○○○年,曾混跡江湖、經營特種行業的陳俊朗,為了兩個兒子金盆洗手,返回台東老家。某天,他在自家庭院彈吉他,樂聲引來一名孩子。共處一晚後他發現,這孩子已三年沒吃過晚餐了。 台東缺乏就業機會,許多父母丟下孩子到西部賺錢,讓孩子長期缺乏照顧與愛,遭家庭、學校放逐。這些孩子激起陳俊朗的「大哥義氣」,想陪伴、照顧他們。他和朋友在台東各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為孩子打造「第二個家」,「大哥」從此轉型為「陳爸」。 在這些書屋帶孩子讀書的「老師」,並非教育科班出身的教師、社會菁英志工,沒什麼顯赫學歷,甚至有人開過賭場、當過毒蟲。 書屋聘任的都是專職老師,為什麼不用志工?陳俊朗表示,多數的書屋孩子,生命一直處在「被告別」的狀態。這些孩子會吸引善良熱心的志工,為他們奉獻一個暑假或一段時間,但時間到了,這些孩子又「被告別了」。他說,許多書屋老師和學生一樣,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往。陳俊朗認為,如此「師生」之間才會彼此理解、陪伴關係也才會長久。 缺乏學歷的老師,如何教小孩讀書?陳俊朗說,正是這些「不會讀書」的老師,才有辦法讓「不喜歡讀書」的孩子讀得下書。他便曾自創一套地理教學,可以在一天之內,把一個完全不懂地理的人,教到對世界地理有六成理解。 「唯有恢復過去社區的樣貌,每個父母才有立足之地,孩子才可能被妥善照顧。」陳俊朗說,「書屋」不僅要照顧孩子,更要恢復社區的互助功能,用社區的力量去照顧孩子、老人,以及任何需要照顧的人。今年書屋目標便是「發展社區農業」,藉此提供大人工作機會。 【2013/07/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不當大哥 他為台東孩子造書屋 | 冷暖人間 | 社會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8035860.shtml#ixzz2ZPLXABcr Power By udn.com

台東書屋愛無限 陳爸帶弱勢童環島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在台東投入陪伴、輔導孩子的工作,並成立「孩子的書屋」,這感人的故事集結成書並在昨日舉行記者會。創辦人陳俊朗(中)並預計與孩子們出發環島,訓練孩子的堅毅與韌性。(記者劉信德攝) 台東孩子的書屋「陳爸」陳俊朗和夥伴們,長達十四年照顧數千名弱勢學童的故事,被寫成「愛,無所畏」新書,要讓陳爸的這份傻勁傳到全國,鼓勵更多有心人關心類似有需要的弱勢孩子。 14年照顧後山千名貧童 本報教育園丁專欄曾報導過陳爸的愛心故事,引發熱烈回響,昨天陳爸拖著生病的身體,和書屋老師、學童一起從台東北上參加記者會,除表達感恩之意,也預告書屋每年暑假的單車環島一千公里挑戰自我之行,今年將在二十二日從台東出發,為期十二天,共有卅二個書屋孩子參加。 22日從台東出發 12天環島 陳俊朗從十四年前開始,在台東各社區陸續成立孩子的書屋,照顧在家庭或學校中受傷的孩子,陳俊朗花光自己的積蓄,換來了被照顧的孩子生命有了巨大改變。「愛,無所畏」一書作者是前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親自到書屋了解訪談後,深受感動,她寫作期間閉門六親不認,只跟陳爸連絡。 這本書詳實記述陪伴者老師和學生各自的生命改變,例如流浪到台東的拳擊教練林明煌、失婚失意的思想者里拉老師等,因為加入書屋陪伴孩子,反而讓生命有不同的精采,書屋的孩子們各有傷痕,在書屋中卻找回做孩子的權利和可以好好長大的幸福。 有卅二個書屋的孩子要騎車環島,昨天參加記者會的彥凱,即將升上小學六年級,他說:「騎著單車環島會很緊張,擔心會感冒生病,但我是完成五十公里、一百公里、半島等前訓之後,才有資格騎車環島,這是一份榮耀,我覺得自己很棒。」 原文連結: 台東書屋愛無限 陳爸帶弱勢童環島

東森【台灣1001個故事】穿越部落小巷 餐車載送書屋晚餐 2013/06/16
孩子沒晚飯吃?在富庶的台灣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台東沒人照顧、沒晚飯吃的孩子卻不在少數。不願見孩子餓著上床,書屋中央廚房每天供應熱熱晚餐…
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