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為「黑孩子」打造書屋

撰文 / 李彥良

出處 / 今周刊   1042期 原文網址:https://goo.gl/nhlUPE 十一月底我搭上普悠瑪號,奔馳四個多小時後,在台東站下車,接著坐上汽車,三十分鐘後抵達目的地︱︱「黑黑咖啡」 台東「孩子的書屋」(一九九九年創辦於台東,扶持與陪伴孩童的基金會)的靈魂人物陳俊朗(陳爸)已站在店門口,親切地迎接我們。 我與陳爸認識多年,最初,是因為我透過建築世代會,結識了會長陳樂維先生,他希望大家能積極參與公益事務,於是開啟了世代會與書屋的長期合作。一開始世代會每年舉辦慈善拍賣,近兩年則改舉辦慈善路跑,把拍賣或是路跑所得,全部捐贈給書屋作為營運經費。 陳爸的書屋已成立十七年,當年他從兒子的同學身上,看到弱勢家庭孩子的無奈與無助,觸發他成立書屋,在這裡,他希望從「陪伴」開始,用一把吉他、幾本故事書,讓放學後無處可去的孩子,有可依靠和陪伴的場所。 在與這些孩子相處之中,陳爸漸漸了解小朋友們的原生家庭背後,都有複雜與嚴重性的問題,諸如單親、隔代教養、嚴重酗酒吸毒者、家暴等,導致孩子不學好甚至加入幫派。他把這些孩子一一收在身邊,書屋成為他們生命的避風港,有了陪伴與引導,讓孩子們慢慢走回正常軌道,找到自信並順利長大。 開設咖啡育成中心 培養創業能力  書屋歷經草創時期與十年間的披荊斬棘,陳爸為此幾乎傾家蕩產,直到近幾年才獲得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也逐漸規模化與組織化。 這一天,陳爸熱切地把我們帶進這棟接近完工的「黑孩子黑咖啡」,這裡原本是一間破敗的平房,他租下來後,讓書屋的孩子們(他暱稱為黑孩子)自己負責,一路從設計、拆除、施工到內部裝修,透過自己動手參與,孩子們累積出整修經驗與技術,他希望未來能用這個經驗持續回饋社區,修建其他住家房舍。 「黑孩子黑咖啡」不是一般的咖啡店,還是書屋的咖啡育成中心。陳爸想在這培養黑孩子的創業能力與態度,有了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幫忙引介,他與台北的湛盧咖啡合作,由湛盧的專家傳授孩子關於咖啡的專業;包含烘豆、研磨、沖煮到品嘗以及服務技巧。陳爸說著這個咖啡店故事的同時,孩子們沖煮的咖啡,香氣隨之而來,配上書屋自養雞蛋所做的手工布丁,二者味道香醇濃郁十分搭配。 十九年造九間書屋 照護數千名孩子 陳爸聊到書屋有八位中學生剛與教練、書屋老師們,一起完成一項以三十天划行獨木舟環島六七○公里的創舉,為了挑戰這個目標,孩子們經歷超過三年的籌備、訓練,甚至學造船,自行建造出十艘可下水的獨木舟。陳爸說,他希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的孩子,可以透過運動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與書屋的孩子們訂下「環島三部曲」:單車環島、獨木舟環島、登山穿越中央山脈。 從○九年起,孩子們挑戰單車環島成功,並延續舉辦至今。今年獨木舟挑戰成功達成之後,接下來就是登山挑戰。陳爸期許孩子們把三部曲當作是送給自己國小(單車)、國中(獨木舟)及高中(登山)的畢業禮物。透過三部曲,他也希望孩子在過程中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並提升自信與耐力。 陳爸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參與,這讓最近兩個月熱中運動而瘦了十三公斤的我,十分動容,也躍躍欲試! 陳爸的黑孩子們實在厲害,自己打造書屋,挑戰三部曲之外,所打造的台東知本「青林書屋」更得到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書屋團隊的黑孩子們與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三位優秀建築人共同實現了動手實作,以實驗環保材料土磚及夯土牆混用建造的創意,落實環境永續的信念,讓身為比賽主辦單位之一的我印象深刻。 陳爸十九年來打造了九個書屋,他懷抱著翻轉底層的造鎮夢,照顧十四個社區的數千名孩子,自己開闢果園、菜園、咖啡店之餘,他最終的理想,是要恢復社會中應有的互助功能機制,然後書屋就可以慢慢功成身退了!  回程的火車上,我腦海中不斷出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幾千年前對世界的理想期待,正由書屋扎扎實實、一步一腳印地實踐著,令人欽佩! 歡迎支持書屋陪伴系統:按此線上捐款 更多關於孩子的書屋:臉書分享專區

唱出感謝的心 書屋孩子「出輯」

2016-11-27 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

台東「孩子的書屋」昨晚以音樂會向所有支持者唱出感謝。 記者梁玉芳/攝影 原文網址: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2/2131956 來自台東的「孩子的書屋」一百多位師生,昨晚在台北市舉辦了感恩音樂會,書屋孩子首次演唱自己作詞譜曲的歌「家」,感謝曾經為書屋付出的各方好友。 歌詞裡說,「原來我沒有那麼堅強,原來我需要個家,當我疲憊感到徬徨,給我力量,替我療傷」。這是書屋孩子的共同心聲。 「孩子的書屋」由人稱「陳爸」的陳俊朗創設,原本只是想照顧村子裡被家庭放棄的孩子,放學後招攏來,一起吃晚飯、一起彈吉他、或者寫寫怎樣也看不懂的功課。一九九九年至今,「孩子的書屋」居然開枝散葉,在台東地村里設了十家。陳爸感嘆,這樣的「生意興隆」,是因為需要愛的孩子太多了。 書屋孩子今年「出專輯了」,錄製了第一張感恩CD,CD將寄送到每一位幫助過書屋的朋友手上,讓CD代表握手,說上一聲「謝謝你」。陳俊朗說,書屋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被看好,但是開始彈吉他或唱歌的時候,「會發現別人會用不同的眼神注視」,因為音樂,孩子有了自信也有了方向。 昨晚特別嘉賓「小董事樂團」,是書屋孩子組成的第一個樂團,當年靠破吉他南征北討彈唱,十三年後再次聚首。陳俊朗也向捐助者報告,近年來孩子完成了獨木舟環島、與其他課輔團體一起單車環島,由聯合報系拍成紀錄片「逆轉騎士」。「孩子的書屋」網頁: / ✊音樂教育看更多:https://goo.gl/Hj77Mz ✊書屋官網介紹:https://goo.gl/mpC2Iy ✊歡迎支持書屋陪伴系統:https://goo.gl/ncgzNk

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 青林書屋

建築師感言與相關報導

【圖一】青林書屋 青林書屋是全台第一座鋼構土磚屋。 花費一年多,從無到有,憑藉眾人努力、全台各地志工投入,以及書屋朋友們的小額捐款而得建成。能夠得到建築專業的關注與肯定,實屬幸運也十分感謝! 青林書屋的起心動念來自早期書屋常因租約到期而被迫搬遷,為使台東孩子們在穩定的環境安心成長,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發起「屋自建」的計畫,期盼建立一棟屋一畝田的自立模式:自己的房子自己蓋也自己修,屋旁菜園可供給三餐日常營養所需,讓社區逐步恢復自給自足的能力。 邀請您,一起支持書屋,讓台東社區自給自足的理想早日實現 線上立即捐款:https://goo.gl/1A5F1U 更多自給自足:https://www.bookhouse.org.tw/donate 得獎於我而言/青林書屋 (2016 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原文網址:https://goo.gl/yRdnoM 簡志穎、楊紹凱及李仲仁團隊的「青林書屋」,於2016/10/31獲頒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這是一棟位於台東知本台九線旁的兩層樓夯土建築,以材料、工法的運用,在建築的過程中,安置了社會性參與的留白,帶給建築一個關於環境、關於教育、關於人的反身性思考空間,它告訴我們:建築,不只是建築。 簡志穎: 本屆九組作品都非常優秀,我自己也猜不到這個結果。青林書屋的業主陳爸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已經讓這個案子加了一百分了,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在這個基礎上,肩負得起應有的責任。 我在學校教了五年的大一基礎設計,慢慢覺得大一老師們的責任,不僅是在於傳授技術,而是要把學生們推到軌道上,讓他們沒有了我們,未來也可以自己前進,ADA新銳建築獎就有類似這樣的價值存在,是將年輕建築師推到軌道上的動力。 在決審現場,我並沒有講太多話,因為評審都是以前求學階段,看著他們的作品、一路學習的老師們,像黃聲遠老師是在我成大畢業評圖時,像撿流浪貓狗一樣,把我撿到事務所工作,從那段時期開始想的很多事情,到現在書屋建築上的動作,原本想在決審現場說明清楚,但當看到這些老師的時候,就怕言語太多餘了,因為我希望,評審老師所有影響我的事情,已經能全部內化到這個案子裡面。 楊紹凱: 感謝ADA,感謝評審,透過這次的評選,閱讀八位建築師的作品,感受到各位創作的過程中深刻的內化與不斷的沈澱,我們有過的掙扎,但最後都能堅持初衷。讓建築可以從不同的樣貌,角度來理解。 前往書屋的路上,火車經過暖暖、雙溪、北海岸、蘭陽平原、花東縱谷……一路的大山大海,卻也是台灣平地交通可以到達的最遠距離。地理上的區隔造成反差,讓往台東的途中,心裡的對話一直沒有停止過。往南整整四個半小時的車程,慢慢地脫去都市角度,去面對一個新的角色。 陳爸曾對我們說過一句話:「謝謝你們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我的虛榮。」我常常問自己,我們是為誰而做設計?後來我開始了解到,我們面對的不是自己,而是打造青林書屋的黑孩子、是把書屋當成第二個家的學生、是用雙手耕作的農人鄰友以及台灣這塊土地。 建築不只是「表現」更應該是「邀請」,邀請山林溪海,及這群一直真誠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位,為每寸土地找回應有的尊嚴及價值,使建築能用輕鬆的姿態與山嵐與稻海對望。 感謝工班的黑孩子、黑孩子的頭—彥凱、陳爸,還有仲仁。 仲仁是幕後最大的推手,缺席頒獎典禮是因為持續進行第三代土磚屋的研究。他總是說,自己似乎已經過了參加比賽的年紀,但是,他仍然繼續親手努力完成眼前的目標。 李仲仁: 衷心謝謝,此次參與整個過程的人、事、物,更感謝ADA所有評審和工作人員。 各位好,我是李仲仁的太太李代賢,從八年前「風中之星手工房」開始,我們就一直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最佳夥伴,一路從自力造屋夢開始至今,帶著更多同好們協力造屋,分享自然生活經驗,也在過程中發現「生土」這個原始建材的迷人之處,因此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沈浸在土材料的研究上,也相信它是此次獲得首獎的大功臣之一。 在此,和大家分享10/31得獎當晚的隨手筆記: 「今晚,心與眼,同時在看著兩件大事發生⋯⋯ 傍晚5點多,台北傳來台東青林書屋得到第三屆ADA新銳建築首獎的消息,這兩三年,和書屋夥伴們一起打造一棟在地的鋼構土建築,親近自然、低碳排放。是這些年從自力造屋的夢想出發到現在,和眾人一起協力造屋的經驗呈現。 晚上10點多和仲仁在帳篷看著近日全球矚目的《洪水來臨前》,寫實的畫面、不是電影效果而已,真實大自然的脈動已經越來越薄弱⋯⋯對我這個一直只能生活在野一點的環境的人來說,看到大地越來越受傷,感受到的心疼是那麼深刻。 今天書屋有幸得到首獎!對風中之星來説代表的是——多年來默默吶喊中發出的一小點聲音和眾人的努力被更多人聽見、看見了⋯⋯真心希望每個人都更有意識地去改變⋯⋯更珍惜對待此時此刻 我們一起生活的美麗家園⋯⋯ 讓我們一起,來一場安靜的、美麗的、溫暖的大地守護運動!再度感謝所有參與的人、事、物,萬分感謝!」 【圖二】青林書屋三位建築設計師:由左而右,楊紹凱、李仲仁、簡志穎 建築,不只是一棟房子! 台東青林書屋獲頒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原文網址:http://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3264 2016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經過將近半年的徵件與審查過程,終於在2016年10月31日正式公告首獎及特別獎得主。由簡志穎、楊紹凱及李仲仁的「青林書屋」奪得本屆首獎,位於台東知本台九線旁的青林書屋,以材料、工法的運用,在建築的過程中,創造出社會性的參與,評審一致肯定青林書屋在理念的厚度之上,同時能擁有材料與構法的研究深度,並且兼具建築作品的創造與美感 【圖三】2016 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得主-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團隊與台北市建築世代會會長范偉洸合影。 相關報導: 選出最勇敢的台灣人!《青林書屋》及《溢遊建築》分獲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及特別獎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99082-ADA   ADA新銳建築獎出爐!​-誰在影響台灣下一個十年的建築? http://wehouse-media.com/zh-tw/blog_con.php?id=NTU0 不只是房子!雙手與泥土蓋出孩子的書屋 http://fashion.ettoday.net/news/805575   生命中的意外轉折 (書屋營繕組組長彥凱) https://www.bookhouse.org.tw/node/369

30天獨木舟環島 書屋的孩子勇敢出航

2016/07/02聯合報/潘俊偉、尤聰光報導

      「陸海山」環島三部曲,單車→獨木舟→中央山脈,書屋孩子挑戰自我。 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告訴孩子:海是壯闊的、溫柔的,能夠包容過去與現在。 2016/07/02 經過3年訓練及準備,8名台東「孩子的書屋」孩子,昨天上午在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教練及老師陪伴中,駕著11艘獨木舟,從台東富山漁場海灣出發,划向蔚藍太平洋,展開30天環島之旅,孩子們興奮高喊「大海我來了!」   這是書屋孩子環島三部曲的第二部曲,2009年他們先完成單車環島首部曲,隨後展開獨木舟環島計畫。 在老師協助下,書屋孩子緩緩划出海灣。記者尤聰光/攝影 旱鴨子到水蛟龍 孩子咬牙撐過 孩子們從不諳水性的旱鴨子,經歷游泳池、活水湖、海邊學習水上求生技能,到各種划槳及體力訓練,雖吃足苦頭,但不畏艱難堅持到底,昨天終於順利啟航。   駕獨木舟環島的8名書屋孩子,是2女6男的國高中生,一早6點多到達富山漁場海灣,臉上滿滿的興奮表情,他們對著大海吶喊:「我們來了!」出發前,孩子們彼此緊握雙手加油,互拍肩膀打氣:「不要放棄!」   唯二女生之一的林若儀,暑假後升國三,她開心說:「等這一天很久了,我一定要征服大海,然後再去挑戰中央山脈」。   獨木舟教練說,原則上白天在海上划行,晚上靠岸休息,航程中岸上有車輛隨行,提供補給及緊急狀況連繫支援。孩子都接受過嚴苛訓練,可以克服海上困難,加上有專業教練隨行指導,這趟670公里環島航程,絕對非常安全。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帶領大人小孩共15位成員划獨木舟環島。記者尤聰光/攝影 陳爸亦師亦友 書屋是避風港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放不下這群別人眼中的「壞孩子」,16年前開了書屋,為台東弱勢孩子築起一處避風港灣,孩子們都喊他「陳爸」。目前台東已有9個書屋,挽回不計其數個孩子。   為了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土地,及培養孩子向艱難挑戰的勇氣,2009年起規畫自行車、獨木舟、登山穿越中央山脈「環島三部曲」。 台東「孩子的書屋」獨木舟環島昨早從富山漁場海灣啟航,預計花一個月時間完成環島。記者尤聰光/攝影 克服暈船嘔吐 首日划完20.4公里 陳俊朗說,由於孩子們太過緊張,前晚都沒睡好,加上昨天陽光太強,加速流失體力,出發沒多久就有孩子暈船、嘔吐,但最後還是順利划完20.4公里行程。他對8位孩子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完成獨木舟環島壯舉。   書屋老師劉國軒說,高姓學生的姊姊日前生產,沒再來書屋,以為他要放棄這次逐夢行動;沒想到3天前打電話到書屋,希望幫忙說服家人,最後順利成行,「很高興看到他不願放棄的毅力」。 製表/潘俊偉、尤聰光 累積正向能量 發現自己的力量 陳俊朗表示,台東孩子雖住在山海之間,但大多數怕海又怕山,加上心靈正向能量不足,希望藉著獨木舟環島,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這塊土地,同時累積足夠多的能量,來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與挑戰,並完成親近海洋的夢想。   他說,30天的時間將陪孩子離開平時所熟悉的安穩陸地,從海上眺望台灣島,面對不同以往的未知領域和全新的挑戰時,以積極的態度學習解決問題。他告訴孩子:海是壯闊的,是溫柔的,能夠包容過去與現在,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看見彼此的重要。 聯合報/潘俊偉、尤聰光報導 聯合報/胡若梅、李承宇、黃瓊慧、何惠華 製作 主圖/尤聰光 攝影

[演講紀錄] 雲林縣家長會長協會親師論壇

相關媒體報導連結

2016/3/12(六) 於雲林北辰國小分享,謝謝雲林縣家長會長協會及妙玲的熱情邀約   相關媒體報導連結:   雲林新聞網 https://goo.gl/yWCCLk 濁水溪電台 https://goo.gl/LcgI9R 風傳媒/台灣好新聞報 http://goo.gl/vPS7hk 自由時報 http://goo.gl/uJAC8z 中時電子報 http://goo.gl/cNnOLr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關心孩子內心需求

〔記者陳燦坤、黃淑莉/雲林報導〕

自由時報 2016-03-13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昨天到雲林演講,他強調弱勢孩子需要的不是課業輔導,而是關心他的需求,建立正確觀念,幫他找到人生方向;雲林家扶中心昨天則頒發助學金,鼓勵孩子努力圓夢。 陳俊朗(右)昨到北辰國小演講,同時幫民眾在自己的著作簽名。(記者陳燦坤攝) 陳俊朗十七年前從台北回到台東,為照顧偏鄉弱勢孩子,他花光積蓄成立「孩子的書屋」,啟動社區相互關懷力量,導正弱勢孩子的偏差行為,昨天應雲林縣家長協會邀請到北辰國小演講。 陳俊朗表示,當初成立書屋是希望喚醒大家關心弱勢孩子,但始終覺得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一定是課業輔導,孩子優劣不能以成績為評定標準,應引導他們了解自己興趣,鼓勵適性發展,找到自我翻轉的機會。 陳俊朗多年來幫助過不少弱勢孩子;他認為,想幫助這些孩子,得走進他們的家庭,雖然導正孩子偏差行為不易,但導正家長觀念偏差更難,他建議有心關懷弱勢孩子的民眾嘗試跨出第一步,他們就有機會獲得良好照顧。 雲林家扶頒給436學生助學金 雲林家扶中心昨天頒發助學金四百五十多萬元,共有四百卅六名學生受惠,雲林縣副縣長張皇珍期勉家扶學生,努力實踐自己的夢想。 就讀永年中學的許耕愷日前大學繁星錄取第一志願輔仁大學社工系,他昨天分享說,服務是很珍貴的事,他與家人受到社會許多人幫助,他不想賺大錢,但有一顆服務的心,當社工可以直接服務到需要幫助的人。 另外,亞洲大學社工研究所一年級的蔡玉仙、亞洲大學社工系四年級的李佩庭及南華大學社會學系蔡羿奉,都希望成為一位分享愛與溫暖的社工。   新聞報導原始連結: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67763

台東"孩子的書屋" 點亮逾2千孩子未來

公視新聞網 / 教育文化/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偏鄉家庭常因父母親需到外地工作,孩子長期缺乏家人呵護,為了陪伴這些弱勢孩童,陳俊朗在台東家鄉,創辦「孩子的書屋」,15年來,點亮超過2千名孩子的未來。 「孩子的書屋」是一間租來的普通房子,像是個「家」一樣。家裡有像爸爸 、媽媽一樣的管理員,還有來自社區裡很多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現在放暑假,這群孩子每天離開自己那個缺乏有人陪伴的家,來到這個像是大家庭的書屋,他們拿著打棒球得到的獎盃,很有自信的說,是我們贏來的 。 有了自信,孩子的成長比較快樂。「孩子的書屋」創辨人陳俊朗說,書屋的功能不是教社區的孩子讀書,而是給他們正向的能量,讓他們渡過人生中, 需要人陪伴的成長時期。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他沒晚餐吃 我們就給他晚餐吃 然後他們沒有錢繳學費 那我就想辦法給他們繳學費 功課不會的 我們幫他解決 15年前陳爸發現兒子的同學,回家沒有晚餐可以吃,又沒有人陪伴,社區還有許多像這樣的孩子,於是他就用僅有的資金租房子,成立一間「建和書屋 」陪伴他們,現在在台東縣知本地區一帶,已經有8間這樣書屋,照顧社區裡放學回家欠缺家庭陪伴的孩子。 ==孩子的書屋教學組長 葉育純== 基本上在書屋裡面 我們並沒有很在乎 他在學校的成績表現是怎樣 我們比較希望的是 他在書屋裡面他們學到 是一些比方說 生活的照顧能力 或者是他的一些 基本的學習的能力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我們幫助孩子的主要目的 不是為了讓他成績進步 而是希望說這孩子 變成健健康康 平常書屋會分配每個孩子工作,現在暑假到了,他們還要輪流準備午餐,有 人切菜,有人煮菜,大家一起吃。 ==建農書屋管理員 陳瑞生== 讓他們學怎麼自己做菜 ==建農書屋學童== (吃到自己炒的蛋怎麼樣)好吃 「孩子的書屋」創辦到現在,靠著外界的募款贊助,已經順利陪伴2千多名台 東縣國中小學學童成長。創辦人說,將來可能還會陸續成立偏鄉「書屋」, 不過他一個人能力有限,呼籲社會各界能協助,繼續幫助偏鄉需要陪伴的孩子。

偏鄉閱讀新模式──台東孩子的書屋

聯合新聞網2015-05-28

【聯合新聞網/蔡宜家報導】 閱讀不簡單 玩出偏鄉新模式  台東孩子的書屋 前言: 談到知本印象,直覺就是溫泉、絕美的海岸線和日出。然而,切入南迴公路到了海線的另一端,栽滿果樹的道路不時飄著肥料氣味,這邊遊客罕至,卑南族居民占半數以上,卻更接近真實的知本。 成長在家暴、吸毒,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到處都是身心遍體麟傷的孩子。「他們在尋找一個家」書屋的守護者-陳俊朗這麼說,被暱稱為陳爸的他,過去曾經騎著摩托車到工寮、寺廟,把這些孩子一個個的找回來。 書屋 守護孩子未來  從豐饒的都市返鄉,目睹偏鄉孩子的苦境,陳爸毅然放棄書記官考試,開始鑽研教材,成為這群孩子的爸。過程中他離婚、耗盡存款,遇過各種痛心疾首的狀況,錢並沒有變多,書屋的孩子和夥伴間的關係卻已牢不可破。 十幾年過去,以青海路上的「社團法人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為中心,8個書屋因需求而逐漸生成,分散大知本地區,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另一個家。 心繫仍在搭建中的土磚書屋,陳爸帶著大家來到工地。仔細一瞧,幾個皮膚黝黑、汗如雨下的工人仍顯稚氣,原來都是書屋的孩子。他們賣力攪拌混入木屑的泥土、爬上高架台敲打木樁,心中共同的目標,是讓書屋在一個多月後順利啟用。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用兇狠武裝,但因為蓋房子,他們臉上的線條都柔和了呢!」陳爸笑說,孩子認為蓋房子很帥氣,更在其中實現自身價值。 自己的書屋自己蓋,即使汗如雨下,孩子也樂在其中。 圖/蔡宜家攝。     預計於六月完工的土磚書屋。 圖/蔡宜家攝。 閱讀和教育密不可分,人生閱歷豐富的陳爸,細心呵護這些孩子,帶給他們全新的閱讀體驗。 談閱讀 書屋這麼玩 談起閱讀,陳爸眼睛一亮。回憶中,從田間返家的父親,用水洗去腳上的泥土後,在夜燈下閱讀。因此,潛移默化成一家人都愛書的性格,陳爸的二哥家,每樓都以書做一面牆。「我藏書最多,因為有8個書屋!周末時我常蹲在廁所看書,有時看到忘記吃飯,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陳爸口中「閱讀是件很興奮的事」要如何傳達給書屋的孩子?必須先認知到,書屋孩子與都市孩子屬性天差地遠,得量身打造出專屬的閱讀模式。 「孩子曾經因為書上的媽媽帶了眼鏡,把媽媽的角色跟老師混淆了;聽到核武,孩子以為是金庸裡面的新招式。」幾個簡單的說明,立即感受到帶領閱讀的難度之深。 「我們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一群不想讀書的孩子建立配套措施」,他認為,閱讀不可能輕易的改變一個人,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驗,須讓孩子以活絡的方式進入情境,才能在心中深耕。 陳爸喜歡帶孩子讀《三國演義》、《水滸傳》,感受同為炎黃子孫,血脈流動的英雄氣概,或朗讀古典詩詞,感受古人的柔情似水,他認為領讀的人須對作品有深切的體驗,才能影響孩子。蘇軾〈江城子〉一詞,他先講述王弗和蘇軾間淒美的愛情故事,再帶孩子念,從十年生死兩茫茫,念到料得年年斷腸處,孩子已是淚流滿面。 歷史電視劇也是孩子們的最愛,透過電視劇中的兒女情長,孩子們對人物、角色產生興趣,主動到網路蒐尋相關史料。「當他們發現貂蟬是虛擬的人物,有多震驚你知道嗎?」陳爸笑著回憶孩子們的反應。 偏鄉因為孩子的屬性不同,需建立新的閱讀模式,才能讓讀物的養分真正灌溉到孩子的心田。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Just do it 解構再創造情境 閱讀要內化,必須先「在生活中理解抽象」,搭配他一再強調的「讀」與「做」,將純紙本的閱讀視覺化,讓孩子感到刺激、興奮,自然會欲罷不能。 抱持著「Just do it」的信念,這群老師絞盡腦汁,帶著孩子應證閱讀,實驗做出季風、金字塔中心不會腐爛的理論、槓桿投石原理,每次都是「玩很大」。 孩子在實驗中,甚至還能指證老師的口誤。 「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對學問有自己的吸收方式,閱讀是這樣子,生活也是這樣,這是個一切都能自給自足的生活圈。」然而這一段歷程並不簡單,夥伴們把文本解構再做視覺化的建構,沒足夠的能力和耐心,可承擔不了。 為了讓孩子能系統性的理解地理,陳爸畫過數百次的世界地圖。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別再畏懼 有我陪著你 2013年出版的《愛,無所畏》一書,由陳爸口述、古碧玲採訪撰稿而成。書名讓人好奇。究竟,他們在畏懼什麼呢? 「經費如水般迅速流失,夥伴們開始會問,我們的未來在哪裡?」這是身為領頭羊的陳爸,至今仍需面對的恐懼。「喝了酒的父母親,衝進來抓著孩子開始打,尖叫聲四起……」課堂上瘦小的老師,挺身而出,捍衛孩子的學習權利。陳爸心疼夥伴,歷歷在目的描述當時的場景。 書屋的夥伴有各種角色,或擔任行政、廚房、農務、教師等,有來自外地的菁英、過去的地方問題人物,或在書屋長大的孩子,每個夥伴都有不願再提起的往事,中間也歷經過情緒磨合期、衝突不斷。但這些原本找不到出口的人,書屋卻給了他們一條回歸正常生活的途徑。 「我們這裡有三分之二都是被丟棄的人力,因為躁鬱症、吸毒、傷害人的前科,被社會遺棄,難道就讓他繼續待在社區,惹事生非嗎?這世界,由10%的人來定義90%的人的價值,我若決心陪伴這90%的人,又何必去管10%的人呢?」陳爸這一心無悔的自白,所有人都準備好熱情回應給他了。 「陳爸,請幫我試味道。」正在廚房學習料理的敬峰,捧出剛煮好的羹讓陳爸鑑定。從小學五年級加入書屋,轉眼成為20歲的大人,敬峰喜歡跟小孩子玩。「不知道,就覺得他們很可愛。」陳爸口中未來的幼稚園園長,搔著頭,靦腆的笑著。 曾在書中出場的宏盛,到都市學做麵包後又去賣化妝品、甚至嘗試到澳門賭場工作,最後都還是回來了,成為書屋的夥伴。「我告訴他們,去闖吧,但是陳爸一直在台東。」 每每談及身邊的孩子,陳爸略紅的雙眼、無比堅定的語氣,讓人印象深刻。 圖/蔡宜家攝。   夥伴 一起重新開始吧 偏鄉生活並非外人所想的艱困,大城市買房不易、飲食不安心,陳爸認為應該重新定義「富足」這個字,食和住都是身為人該有的基本需求,但演變至今,卻變成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富,才能擁有這些。「而這當中,因為利益交換,多層的剝削關係,逐漸喪失身為人的尊嚴。」 協會聘請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擔任農業顧問,以3甲地開始種植百香果,計畫發展出各項加工品,待穩定後,再擴大植栽面積和品項。 夢想藍圖很大,由陳爸描述起來,卻極為真實。協會有地、有人力,更有達半數支持的知本居民,他期待未來食、衣、住都可自給自足,期望未來發展出社區學校、農產交易中心,甚至影響政治文化。「給我20年,把一個孩子培養起來,再由他去影響、陪伴別人。」 「照顧自己從小成長的地方,理所當然。」一趟訪談,陳爸的每個「理所當然」都鏗鏘有力、直探內心的恐懼與欲望。 書屋的知名度出來後,要求合作串連的類似單位蜂擁而至,為了顧好本分,陳爸堅決婉拒,但樂意分享已建置的教學模式、教材,他穿上西裝外套,四處奔走演講,就是期望將理念傳達出去。 書屋的理念和系統漸趨完整,邁向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多元學習 勇敢活出自己 「勇敢的活出自己吧!」這是陳爸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對陳爸來說,多元學習就是閱讀的延伸,8個書屋各自發展學習重點,鼓陣、原住民舞蹈、音樂等,延伸出戲劇、編織、射箭、搏擊、划獨木舟等課程。由陳爸領軍的單車環島更是年度的重頭戲,經過特訓,孩子克服各種難關,甚至也改善和家長間的關係。 單車環島是書屋的年度重頭戲,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力,在陳爸和夥伴的陪伴下,孩子們挑戰成功。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要加入船隊,先學會如何造船,寧願花100萬請人來做船,也決不買船給孩子。」讓孩子經歷辛苦的付出,才會珍惜擁有的成果。 年初才到職的穎如,捨棄經營了10幾年的都市工作,選擇加入書屋成為夥伴,她說:「陳爸的眼神堅定,作為領導者,他的方向明確,卻不是要大家盲從,而是一起激盪、把夢想拼圖完成。」 簡單的書屋,卻是許多夢想的集合地,更讓許多人勇於活出自己。說簡單,並不簡單,說難,其實也不難,一切的答案,看著書屋的夥伴就會知道。

台東書屋計畫 以立為孩子「築」夢

peopo公民新聞 2015/02/14

【記者李萱、卞其磊/台北市報導】由陳俊朗先生一手創立的「孩子的書屋」在台東推行已有十五年,現有八個據點,供社區孩子下課後寫作業、學才藝,就像是孩 子的第二個家。二〇一四年陳俊朗決定打造一個自建的「綠色書屋」,經過「以立國際服務」號召,開始以分梯接力的方式製作建材「土磚」,同時也協助原住民部 落石板屋的修復。  「以立國際服務」專門提供「建築」方面的志工服務,目前已在推行的有柬埔寨、尼泊爾、印度、內蒙古、緬甸、泰國等建屋計畫(周頌宜提供) 因緣際會 以立與陳爸共同造屋 一九九九年,原本在台北做生意的陳俊朗,為了準備書記官考試,同時希望可以挽救家庭危機,便回到台東卑南鄉,在社區樹下以吉他聲、課輔陪伴兩個兒子。隨著 社區中越來越多孩子的加入,他發現當中有許多孩童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是父母親有酗酒、家暴,甚至性侵害的問題,這些孩子沒有得到妥當的照顧,因此希望可 以給他們一個安穩的環境,提供小朋友下課後固定的去所。「陳爸」開始租民宿、借房子作「孩子的書屋」,也就是提供社區孩童課後輔導、音樂或體育等才藝、課 外活動的教室。書屋無意取代學校教育,而是期望可以藉由不同的管道,讓小朋友找到各自擅長的一片天。 迄今「孩子的書屋」在台東已有八個據點,有的是承租民宅,有的是借用社區活動中心。 負責這次「台東計畫」案子的以立志工孟孟(顏孟貞)說,陳爸與「以立國際服務」的機緣始於兩年前,以立在柬埔寨推動「綠色園區計畫——打造綠色孤兒院」, 其中一位領隊與陳爸彼此熟識;陳爸擔心每次書屋租約到期又要搬遷,這樣對當地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們可能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因此決定自己建造一個孩子 的書屋,知道以立在「蓋房子」方面有一番心得,陳爸便透過以立對外招募人力,希望最終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特又穩定的教室。 陳爸最後與當地一名地主談妥,以每月八千元的租金,簽下十年的租約,在這個五百多坪的土地上,找來了設計師規畫新書屋的營建。這十載中陳爸至少不必再為書屋孩子們是否要漂泊不定而擔憂。 土磚製作不易 志工下定決心 除了招募志工,以立也為陳爸找來了「土磚」老師以及建築師,以「綠色建築」的方式營造新的書屋,除了設有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裝置,主要希望可以「就地取 材」,因為當地泥土很多,依比例融合沙、石灰、稻草、稻殼、水風乾後便可製成「土磚」。這次蓋書屋估計需要用到六千四百塊土磚。 孟孟說:「一般建材用的是水泥,而書屋用到的環保建材,像『土磚』,在台灣還不是那麼廣為人知,因此在跑合法的流程會比較繁複。」申請合法化的過程耗時近 一年,土磚也需要一塊一塊手工製作,工程相當費時費力,但是建築拆除後可以回歸自然,不會如鋼筋水泥留下難以處理的廢棄物。 孟孟說,大家首先需要將泡水的泥土等材料丟進滾筒機磨成泥漿,在尚未添購機器之前則是用人工篩土,在篩網上不斷地篩動,過濾掉小石子。然後將泥漿和木屑倒 進攪拌機裡,攪拌好的土會送到志工生產線,經由「送土小天使」挖土到每個人的模具裡,加速生產速度。接著,每個志工都會配有一套模具和棍子,用棍子反覆搥 打讓土磚紮實、成型,這是「壓磚」的部分,重複性高。最後將土磚進行修邊,進行脫模就完成了。 土磚的製作方式其實就是一直反覆一樣的工作,志工周頌宜說:「大家都是有志一同想要完成當下這件事,就是做好土磚,不會想太多。」儘管工作重複性高,一般 人可能會覺得無趣,但對這些志工來說,書屋計畫是為了孩子而蓋,而他們正是為了書屋而來,因此心無旁騖,做土磚的過程也會互相交流過去參與志工的心得,一 點也不無聊。 土磚製作過程重覆性高,需要志工保持熱忱與專注力(立國際服務提供) 捲起袖子 進入農園與部落 在以立五個梯次的「台東五日計畫」中,一梯次會有一點五日在做土磚,一名志工一天可完成四到五塊土磚。在大家分梯次的接力合作下,目前已經完成了三千塊,距離目標量只剩一半,計畫仍在繼續推行中。 剩下的日子,志工們也深入附近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進行復興計畫,透過與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與壯遊的「力元大哥」接洽,發現到部落的聚會所亟需修建, 因此開始了石板屋的修補工作,從第一批志工清理因潮濕、蛀蟲的木頭家具,到後來的屋頂修補,志工們也從中對原住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志工許紹城提到, 力元大哥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第一次來是客人,第二次是朋友,第三次就是家人。」志工們被當地原住民朋友的真誠深深打動,許多人也想要以回「家」的方 式再去幫忙。 「孩子的書屋」也於二〇一二年開始種植百香果自給自足,二〇一三年是果園的首度收成。以立志工也前往果園進行除草、撿石頭、採水果等協助。 志工同時進到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體驗原住民文化,以及以接力方式持續修補石版屋的屋頂(周頌宜提供) 孩子為書屋付出 志工深受感動 綠色書屋自規畫到開始營建,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只讓陳爸、以立志工感動,書屋的孩子們也相當期待。 書屋的工班多半是以前書屋的孩子,有些人看到他們黝黑的肌膚和身上的刺青可能會帶有刻板印象,但其實這些大男孩都有著一顆柔軟的心。書屋的營建組長高玉念 目前二十三歲,也是過去聽陳爸說故事、彈吉他長大的孩子,參與書屋的建造不但給這些年輕人帶來收入,也讓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打造這個陪伴他們重要人 生階段的天地。 台東計畫不單單讓志工能參與書屋建造的工作,孟孟說:「除了付出實際的勞力,也希望可以帶給志工們在生態、生活習慣等方面不一樣的思想。」以立亦希望可以 藉由這次的台東計畫,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並發現,其實不只是海外的偏鄉,台灣的這一隅也有一個刻不容緩的計畫正在持續招募中。 至於書屋的志工教師不只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陪伴才藝練習,也要處理孩子的家庭關係,有時甚至要挺身保護孩子不受酒醉的父母施暴。目前書屋的老師並非透過 正式教育體制培訓,而是經由各種機緣接觸書屋的外縣市年輕教師,或是當地熱心住民前來擔任。孟孟說目前書屋沒有要對外招募課輔老師的打算,「一來是不知道 參與者的投入程度可以到多少,二來是頻繁的短期志工與孩子分離時,可能會給這些幼小心靈帶來不適。」 「台東計畫」是孟孟(顏孟貞)與夥伴周杏蓉主持的第一個大型專案,這也讓她們體會到「台東不是後山,是面向太平洋的大門。」有許多待興的計畫,但也有許多美好的人文。

自費1萬到台東 為偏鄉童蓋書屋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潘俊偉/台東縣報導】2014年7月22日

烈陽下,從各地來到台東響應「愛心土磚屋」工作假期的二百多名志工,揮汗趕製土磚。兩天的假期,他們自付旅費分批趕工,要為偏鄉孩子蓋棟永久性書屋。 一名善心地主以象徵性價格讓售土地,陳俊朗與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合作,利用暑假推出「愛心土磚屋」工作假期,邀請民眾將蓋屋當度假,從一磚一瓦開始,為孩子打造專屬書屋。「孩子的書屋」十四年前由陳俊朗創辦,是台東弱勢孩子的避風港;從無到有,現在台東全縣已有八間書屋,但都是租來的,若房東不續租就得搬家。 「小姐你要輕輕敲哦,太用力泥巴會反彈,土磚就會裂。」孩子的書屋營建部組長陳彥凱,仔細教導工作假期首批志工。 報名「土磚志工」共兩百六十人,有大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前天起至九月六日止,將分十三批,每人自費九千到一萬餘元,分批接來台東為書屋造磚、種菜。 頂著烈陽工作還得付費,二百多名志工樂在其中,有人笑稱自己是「快樂的傻瓜」;快樂的動力,是被暱稱「陳爸」的陳俊朗愛心感動。 陳俊朗創辦書屋原只為照顧部落裡缺乏父母照料的孩子,提供晚餐、陪伴孩子讀書與寫家庭作業;多年來,已有三百多個孩子把書屋當成「第二個家」,在這裡長大。 「孩子的問題來自家庭」,陳俊朗發現家庭的問題不解決,單是課輔難以期待孩子健全成長;四年前,觸角擴及書屋孩子的社區,協助家長戒毒、戒酒、戒賭,並輔導就業,設魚池、闢菜園,提供工作機會。 從此單純的書屋不再只是課輔教室,儼然成為社福機構,化身安定社區的另股力量。「書屋只是工具」,陳俊朗內心深處,期待書屋最終能夠消失,「這代表偏鄉社區已回歸自給自足」。 

頁面

訂閱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