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生活村正式啟用
2017/4/26「生活村」協助風災居民啟動生活獨立模式 從造屋重建到培養生活能力 投入逾二百萬公益經費 家樂福和孩子的書屋聯手 打造一座臺東自立生活村 26日圓滿落成! 前言:2016年7月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17級的強風吹垮了社區許多人的家,接連著的颱風和暴雨更重創了他們的生活,風災過後,面對滿目瘡痍的農田,房屋毀損流離失所的住戶,【家樂福基金會】積極投入救災行列,捐助新臺幣200餘萬元與【孩子的書屋】合力建造一個暫時停泊的【生活村】,提供安住的空間,並透過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支持與陪伴,引導生活村的住民自立,建立正向的生活模式。 風災無情,家樂福基金會有義 2016年下半年,臺東經歷了一連串的颱風和暴雨,【孩子的書屋】所照顧的社區裡有許多居民因風災而流離失所,受災戶們除了肩負重建家園的重擔,因為農損嚴重,有些還要面臨失業的問題,書屋有了建造【生活村】的想法,除了提供暫時停泊的空間,搭配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支持,引導生活村的住民自立,建立正向的生活模式,家樂福基金會在災害發生後,積極地投入救災行列,不僅在第一時間關心災區、詢問需求,更即時挹注了新臺幣200餘萬元,贊助生活村裡生活空間的建置,內容包含基礎建設、水電等設施;而萬海航運公司也捐贈貨櫃,由書屋的工班將貨櫃結合泥土作為建材,建造出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 【生活村】維護住民生活品質 培養住民獨立生活 不僅僅是居住的場域,【生活村】要展現的是整體的生活模式,裡面規劃了居住、公共和工作空間,交由住民自主管理,用互助方式共同生活、相互照顧,由書屋提供居住的安穩、工作技能的輔導與日常的支持,引導住民建立自給自足的生活。在居住上,每個家戶或個人有私人的生活空間,也設置公用廚房以及衛浴間,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工作空間部分,規劃了木雕工作坊及農地,搭配書屋既有的農業和營繕技術輔導,建立住民穩定的工作態度和正向的生活循環;生活村裡的公共空間則能用來作為住民休閒交流或上課進修時使用。在生活村裡,提供住民居住的日常訓練和謀生的就業技能輔導,藉以穩定他們基本生活品質,重新培養生活能力,最後以住民「離村」獨立生活做為最終目標。 家樂福基金會 願做書屋鐵朋友 【孩子的書屋】在社區經營17年,以子自教、弱相扶、食自耕、屋自建、經自濟的理念,要在大知本地區打造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此次【生活村】的建造,能有機會在地落實永續的生活態度,也是集合眾人之力的成果,書屋的鐵朋友家樂福基金會就是最有力的推手,家樂福基金會長期關懷教育、藝文和社會等相關議題,除了贊助書屋的多元教育和營養晚餐外,風災過後,立刻捎來問候與關心,在了解社區的受災情形後,即時挹注資金幫助生活村籌建,提供因風災而生活遭受影響,無法自立的受災戶一個不必擔憂的居住空間,更支持書屋透過生活、工作技能的輔導,具體地協助住民打造自給自足、穩定和正向的生活模式,對於推動在地互助自助、永續經營方面不遺餘力。 萬海航運公司也捐贈貨櫃作為居住空間的結構,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還號召公司同事組成志工隊到現場參與生活村土牆的建造,有許多萬海的同仁看到貨櫃能變身成一個家,內心充滿了激動和感動。此外,【生活村】主要由成立三年的書屋工班打造,災害過後,工班成員家中或多或少都遭受了損害,但看到因颱風流離失所的社區鄰居,他們堅持一肩扛起社區家戶修復和【生活村】的建置,就是為了讓受災戶們能有安住的空間,日後不再因為颱風和暴雨擔心受怕。建造的過程中,因為許多的好朋友和眾多來自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協力,才能在短短的半年內完成這個兼具生活與職訓的場域。 【生活村】的落成,象徵了自給自足,弱相扶的新生活即將啟動,讓社區受災的家戶,都有機會透過這個處所,擁有重新生活和自立的機會! 感謝各方媒體朋友前來協助報導: 中時電子報 萬海、「孩子的書屋」 攜手打造台東自立生活村 原住民族電視台 企業打造生活村 建和部落今啟用 教育廣播電台 「黑孩子」打造「生活村」 助受災家庭安居自立 更生日報 「建和部落孩子的書屋 籌建生活村落成」 ET Today 「17級強風吹垮家園 家樂福捐助200萬建「台東生活村」」 生活村落成影片:https://youtu.be/d2fO98RbY9Y 生活村二手家具用品現正募集中: 生活村硬體建設完成,內部家具與生活用品正在募集; 若您有二手物資能夠提供,例如床墊、飲水機、電鍋、瓦斯爐或冰箱, 非常歡迎與我們聯繫:089-513663 羅小姐,謝謝您! 詳細募集清單與物品規格,請參考此處

書屋黑孩子放火燒「杉」 黑黑咖啡館開幕了
2017-02-18 17:07聯合報 記者尤聰光╱即時報導「放火燒了!黑黑咖啡館開幕了!」台東「孩子的書屋」黑孩子放火手睿祥手拿噴燈,朝5根立起的杉木燒去,只見煙霧竄起燃燒起來,象徵書屋「黑黑咖啡館」正式開幕,現場響起一片掌聲。書屋孩子煮出的每一杯咖啡,都非常用心專業,有來賓喝過後大讚:「太棒了!苦中帶回甘,很有故事的咖啡」。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去年帶領書屋16到20歲的黑孩子工班,在省道台11線知本路段旁一塊土地,一磚一木建造屬於自己的咖啡館,歷經10個月的時間,終於讓這間外觀黑黑,非常有特色的咖啡館今天開幕啟用,整個建造過程,本報願景工程還拍攝「逆轉騎士」紀錄片,獲得星雲真善美獎,並捐贈百本書籍給書屋,而聯合報系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也捐贈5萬元。 陳爸表示,成立咖啡館的目的,就是希望讓這些孩子多接觸人,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透過學習的專業技術,將來也能開咖啡店獨力自主,當然,黑黑咖啡除了賣咖啡、喝咖啡,也能讓更多的孩子,來這裡學習煮咖啡。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立的黑孩子「黑黑咖啡館」今天開幕營運。記者尤聰光/攝影 黑孩子放火手睿祥用噴燈,朝5根立起的杉木燒去,象徵書屋「黑黑咖啡館」正式開幕。記者尤聰光/攝影 「黑黑咖啡館」每一位書屋孩子所煮出的咖啡,都非常用心專業。記者尤聰光/攝影

為「黑孩子」打造書屋
撰文 / 李彥良出處 / 今周刊 1042期 原文網址:https://goo.gl/nhlUPE 十一月底我搭上普悠瑪號,奔馳四個多小時後,在台東站下車,接著坐上汽車,三十分鐘後抵達目的地︱︱「黑黑咖啡」 台東「孩子的書屋」(一九九九年創辦於台東,扶持與陪伴孩童的基金會)的靈魂人物陳俊朗(陳爸)已站在店門口,親切地迎接我們。 我與陳爸認識多年,最初,是因為我透過建築世代會,結識了會長陳樂維先生,他希望大家能積極參與公益事務,於是開啟了世代會與書屋的長期合作。一開始世代會每年舉辦慈善拍賣,近兩年則改舉辦慈善路跑,把拍賣或是路跑所得,全部捐贈給書屋作為營運經費。 陳爸的書屋已成立十七年,當年他從兒子的同學身上,看到弱勢家庭孩子的無奈與無助,觸發他成立書屋,在這裡,他希望從「陪伴」開始,用一把吉他、幾本故事書,讓放學後無處可去的孩子,有可依靠和陪伴的場所。 在與這些孩子相處之中,陳爸漸漸了解小朋友們的原生家庭背後,都有複雜與嚴重性的問題,諸如單親、隔代教養、嚴重酗酒吸毒者、家暴等,導致孩子不學好甚至加入幫派。他把這些孩子一一收在身邊,書屋成為他們生命的避風港,有了陪伴與引導,讓孩子們慢慢走回正常軌道,找到自信並順利長大。 開設咖啡育成中心 培養創業能力 書屋歷經草創時期與十年間的披荊斬棘,陳爸為此幾乎傾家蕩產,直到近幾年才獲得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也逐漸規模化與組織化。 這一天,陳爸熱切地把我們帶進這棟接近完工的「黑孩子黑咖啡」,這裡原本是一間破敗的平房,他租下來後,讓書屋的孩子們(他暱稱為黑孩子)自己負責,一路從設計、拆除、施工到內部裝修,透過自己動手參與,孩子們累積出整修經驗與技術,他希望未來能用這個經驗持續回饋社區,修建其他住家房舍。 「黑孩子黑咖啡」不是一般的咖啡店,還是書屋的咖啡育成中心。陳爸想在這培養黑孩子的創業能力與態度,有了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幫忙引介,他與台北的湛盧咖啡合作,由湛盧的專家傳授孩子關於咖啡的專業;包含烘豆、研磨、沖煮到品嘗以及服務技巧。陳爸說著這個咖啡店故事的同時,孩子們沖煮的咖啡,香氣隨之而來,配上書屋自養雞蛋所做的手工布丁,二者味道香醇濃郁十分搭配。 十九年造九間書屋 照護數千名孩子 陳爸聊到書屋有八位中學生剛與教練、書屋老師們,一起完成一項以三十天划行獨木舟環島六七○公里的創舉,為了挑戰這個目標,孩子們經歷超過三年的籌備、訓練,甚至學造船,自行建造出十艘可下水的獨木舟。陳爸說,他希望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的孩子,可以透過運動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與書屋的孩子們訂下「環島三部曲」:單車環島、獨木舟環島、登山穿越中央山脈。 從○九年起,孩子們挑戰單車環島成功,並延續舉辦至今。今年獨木舟挑戰成功達成之後,接下來就是登山挑戰。陳爸期許孩子們把三部曲當作是送給自己國小(單車)、國中(獨木舟)及高中(登山)的畢業禮物。透過三部曲,他也希望孩子在過程中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並提升自信與耐力。 陳爸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參與,這讓最近兩個月熱中運動而瘦了十三公斤的我,十分動容,也躍躍欲試! 陳爸的黑孩子們實在厲害,自己打造書屋,挑戰三部曲之外,所打造的台東知本「青林書屋」更得到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書屋團隊的黑孩子們與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三位優秀建築人共同實現了動手實作,以實驗環保材料土磚及夯土牆混用建造的創意,落實環境永續的信念,讓身為比賽主辦單位之一的我印象深刻。 陳爸十九年來打造了九個書屋,他懷抱著翻轉底層的造鎮夢,照顧十四個社區的數千名孩子,自己開闢果園、菜園、咖啡店之餘,他最終的理想,是要恢復社會中應有的互助功能機制,然後書屋就可以慢慢功成身退了! 回程的火車上,我腦海中不斷出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幾千年前對世界的理想期待,正由書屋扎扎實實、一步一腳印地實踐著,令人欽佩! 歡迎支持書屋陪伴系統:按此線上捐款 更多關於孩子的書屋:臉書分享專區

唱出感謝的心 書屋孩子「出輯」
2016-11-27 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台北報導台東「孩子的書屋」昨晚以音樂會向所有支持者唱出感謝。 記者梁玉芳/攝影 原文網址: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252/2131956 來自台東的「孩子的書屋」一百多位師生,昨晚在台北市舉辦了感恩音樂會,書屋孩子首次演唱自己作詞譜曲的歌「家」,感謝曾經為書屋付出的各方好友。 歌詞裡說,「原來我沒有那麼堅強,原來我需要個家,當我疲憊感到徬徨,給我力量,替我療傷」。這是書屋孩子的共同心聲。 「孩子的書屋」由人稱「陳爸」的陳俊朗創設,原本只是想照顧村子裡被家庭放棄的孩子,放學後招攏來,一起吃晚飯、一起彈吉他、或者寫寫怎樣也看不懂的功課。一九九九年至今,「孩子的書屋」居然開枝散葉,在台東地村里設了十家。陳爸感嘆,這樣的「生意興隆」,是因為需要愛的孩子太多了。 書屋孩子今年「出專輯了」,錄製了第一張感恩CD,CD將寄送到每一位幫助過書屋的朋友手上,讓CD代表握手,說上一聲「謝謝你」。陳俊朗說,書屋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被看好,但是開始彈吉他或唱歌的時候,「會發現別人會用不同的眼神注視」,因為音樂,孩子有了自信也有了方向。 昨晚特別嘉賓「小董事樂團」,是書屋孩子組成的第一個樂團,當年靠破吉他南征北討彈唱,十三年後再次聚首。陳俊朗也向捐助者報告,近年來孩子完成了獨木舟環島、與其他課輔團體一起單車環島,由聯合報系拍成紀錄片「逆轉騎士」。「孩子的書屋」網頁: / ✊音樂教育看更多:https://goo.gl/Hj77Mz ✊書屋官網介紹:https://goo.gl/mpC2Iy ✊歡迎支持書屋陪伴系統:https://goo.gl/ncgzNk

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 青林書屋
建築師感言與相關報導【圖一】青林書屋 青林書屋是全台第一座鋼構土磚屋。 花費一年多,從無到有,憑藉眾人努力、全台各地志工投入,以及書屋朋友們的小額捐款而得建成。能夠得到建築專業的關注與肯定,實屬幸運也十分感謝! 青林書屋的起心動念來自早期書屋常因租約到期而被迫搬遷,為使台東孩子們在穩定的環境安心成長,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發起「屋自建」的計畫,期盼建立一棟屋一畝田的自立模式:自己的房子自己蓋也自己修,屋旁菜園可供給三餐日常營養所需,讓社區逐步恢復自給自足的能力。 邀請您,一起支持書屋,讓台東社區自給自足的理想早日實現 線上立即捐款:https://goo.gl/1A5F1U 更多自給自足:https://www.bookhouse.org.tw/donate 得獎於我而言/青林書屋 (2016 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原文網址:https://goo.gl/yRdnoM 簡志穎、楊紹凱及李仲仁團隊的「青林書屋」,於2016/10/31獲頒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這是一棟位於台東知本台九線旁的兩層樓夯土建築,以材料、工法的運用,在建築的過程中,安置了社會性參與的留白,帶給建築一個關於環境、關於教育、關於人的反身性思考空間,它告訴我們:建築,不只是建築。 簡志穎: 本屆九組作品都非常優秀,我自己也猜不到這個結果。青林書屋的業主陳爸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已經讓這個案子加了一百分了,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在這個基礎上,肩負得起應有的責任。 我在學校教了五年的大一基礎設計,慢慢覺得大一老師們的責任,不僅是在於傳授技術,而是要把學生們推到軌道上,讓他們沒有了我們,未來也可以自己前進,ADA新銳建築獎就有類似這樣的價值存在,是將年輕建築師推到軌道上的動力。 在決審現場,我並沒有講太多話,因為評審都是以前求學階段,看著他們的作品、一路學習的老師們,像黃聲遠老師是在我成大畢業評圖時,像撿流浪貓狗一樣,把我撿到事務所工作,從那段時期開始想的很多事情,到現在書屋建築上的動作,原本想在決審現場說明清楚,但當看到這些老師的時候,就怕言語太多餘了,因為我希望,評審老師所有影響我的事情,已經能全部內化到這個案子裡面。 楊紹凱: 感謝ADA,感謝評審,透過這次的評選,閱讀八位建築師的作品,感受到各位創作的過程中深刻的內化與不斷的沈澱,我們有過的掙扎,但最後都能堅持初衷。讓建築可以從不同的樣貌,角度來理解。 前往書屋的路上,火車經過暖暖、雙溪、北海岸、蘭陽平原、花東縱谷……一路的大山大海,卻也是台灣平地交通可以到達的最遠距離。地理上的區隔造成反差,讓往台東的途中,心裡的對話一直沒有停止過。往南整整四個半小時的車程,慢慢地脫去都市角度,去面對一個新的角色。 陳爸曾對我們說過一句話:「謝謝你們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我的虛榮。」我常常問自己,我們是為誰而做設計?後來我開始了解到,我們面對的不是自己,而是打造青林書屋的黑孩子、是把書屋當成第二個家的學生、是用雙手耕作的農人鄰友以及台灣這塊土地。 建築不只是「表現」更應該是「邀請」,邀請山林溪海,及這群一直真誠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位,為每寸土地找回應有的尊嚴及價值,使建築能用輕鬆的姿態與山嵐與稻海對望。 感謝工班的黑孩子、黑孩子的頭—彥凱、陳爸,還有仲仁。 仲仁是幕後最大的推手,缺席頒獎典禮是因為持續進行第三代土磚屋的研究。他總是說,自己似乎已經過了參加比賽的年紀,但是,他仍然繼續親手努力完成眼前的目標。 李仲仁: 衷心謝謝,此次參與整個過程的人、事、物,更感謝ADA所有評審和工作人員。 各位好,我是李仲仁的太太李代賢,從八年前「風中之星手工房」開始,我們就一直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最佳夥伴,一路從自力造屋夢開始至今,帶著更多同好們協力造屋,分享自然生活經驗,也在過程中發現「生土」這個原始建材的迷人之處,因此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沈浸在土材料的研究上,也相信它是此次獲得首獎的大功臣之一。 在此,和大家分享10/31得獎當晚的隨手筆記: 「今晚,心與眼,同時在看著兩件大事發生⋯⋯ 傍晚5點多,台北傳來台東青林書屋得到第三屆ADA新銳建築首獎的消息,這兩三年,和書屋夥伴們一起打造一棟在地的鋼構土建築,親近自然、低碳排放。是這些年從自力造屋的夢想出發到現在,和眾人一起協力造屋的經驗呈現。 晚上10點多和仲仁在帳篷看著近日全球矚目的《洪水來臨前》,寫實的畫面、不是電影效果而已,真實大自然的脈動已經越來越薄弱⋯⋯對我這個一直只能生活在野一點的環境的人來說,看到大地越來越受傷,感受到的心疼是那麼深刻。 今天書屋有幸得到首獎!對風中之星來説代表的是——多年來默默吶喊中發出的一小點聲音和眾人的努力被更多人聽見、看見了⋯⋯真心希望每個人都更有意識地去改變⋯⋯更珍惜對待此時此刻 我們一起生活的美麗家園⋯⋯ 讓我們一起,來一場安靜的、美麗的、溫暖的大地守護運動!再度感謝所有參與的人、事、物,萬分感謝!」 【圖二】青林書屋三位建築設計師:由左而右,楊紹凱、李仲仁、簡志穎 建築,不只是一棟房子! 台東青林書屋獲頒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首獎 原文網址:http://forgemind.net/media/archives/3264 2016第三屆ADA新銳建築獎,經過將近半年的徵件與審查過程,終於在2016年10月31日正式公告首獎及特別獎得主。由簡志穎、楊紹凱及李仲仁的「青林書屋」奪得本屆首獎,位於台東知本台九線旁的青林書屋,以材料、工法的運用,在建築的過程中,創造出社會性的參與,評審一致肯定青林書屋在理念的厚度之上,同時能擁有材料與構法的研究深度,並且兼具建築作品的創造與美感 【圖三】2016 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得主-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團隊與台北市建築世代會會長范偉洸合影。 相關報導: 選出最勇敢的台灣人!《青林書屋》及《溢遊建築》分獲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及特別獎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99082-ADA ADA新銳建築獎出爐!-誰在影響台灣下一個十年的建築? http://wehouse-media.com/zh-tw/blog_con.php?id=NTU0 不只是房子!雙手與泥土蓋出孩子的書屋 http://fashion.ettoday.net/news/805575 生命中的意外轉折 (書屋營繕組組長彥凱) https://www.bookhouse.org.tw/node/369

30天獨木舟環島 書屋的孩子勇敢出航
2016/07/02聯合報/潘俊偉、尤聰光報導「陸海山」環島三部曲,單車→獨木舟→中央山脈,書屋孩子挑戰自我。 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告訴孩子:海是壯闊的、溫柔的,能夠包容過去與現在。 2016/07/02 經過3年訓練及準備,8名台東「孩子的書屋」孩子,昨天上午在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教練及老師陪伴中,駕著11艘獨木舟,從台東富山漁場海灣出發,划向蔚藍太平洋,展開30天環島之旅,孩子們興奮高喊「大海我來了!」 這是書屋孩子環島三部曲的第二部曲,2009年他們先完成單車環島首部曲,隨後展開獨木舟環島計畫。 在老師協助下,書屋孩子緩緩划出海灣。記者尤聰光/攝影 旱鴨子到水蛟龍 孩子咬牙撐過 孩子們從不諳水性的旱鴨子,經歷游泳池、活水湖、海邊學習水上求生技能,到各種划槳及體力訓練,雖吃足苦頭,但不畏艱難堅持到底,昨天終於順利啟航。 駕獨木舟環島的8名書屋孩子,是2女6男的國高中生,一早6點多到達富山漁場海灣,臉上滿滿的興奮表情,他們對著大海吶喊:「我們來了!」出發前,孩子們彼此緊握雙手加油,互拍肩膀打氣:「不要放棄!」 唯二女生之一的林若儀,暑假後升國三,她開心說:「等這一天很久了,我一定要征服大海,然後再去挑戰中央山脈」。 獨木舟教練說,原則上白天在海上划行,晚上靠岸休息,航程中岸上有車輛隨行,提供補給及緊急狀況連繫支援。孩子都接受過嚴苛訓練,可以克服海上困難,加上有專業教練隨行指導,這趟670公里環島航程,絕對非常安全。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帶領大人小孩共15位成員划獨木舟環島。記者尤聰光/攝影 陳爸亦師亦友 書屋是避風港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放不下這群別人眼中的「壞孩子」,16年前開了書屋,為台東弱勢孩子築起一處避風港灣,孩子們都喊他「陳爸」。目前台東已有9個書屋,挽回不計其數個孩子。 為了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土地,及培養孩子向艱難挑戰的勇氣,2009年起規畫自行車、獨木舟、登山穿越中央山脈「環島三部曲」。 台東「孩子的書屋」獨木舟環島昨早從富山漁場海灣啟航,預計花一個月時間完成環島。記者尤聰光/攝影 克服暈船嘔吐 首日划完20.4公里 陳俊朗說,由於孩子們太過緊張,前晚都沒睡好,加上昨天陽光太強,加速流失體力,出發沒多久就有孩子暈船、嘔吐,但最後還是順利划完20.4公里行程。他對8位孩子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完成獨木舟環島壯舉。 書屋老師劉國軒說,高姓學生的姊姊日前生產,沒再來書屋,以為他要放棄這次逐夢行動;沒想到3天前打電話到書屋,希望幫忙說服家人,最後順利成行,「很高興看到他不願放棄的毅力」。 製表/潘俊偉、尤聰光 累積正向能量 發現自己的力量 陳俊朗表示,台東孩子雖住在山海之間,但大多數怕海又怕山,加上心靈正向能量不足,希望藉著獨木舟環島,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這塊土地,同時累積足夠多的能量,來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與挑戰,並完成親近海洋的夢想。 他說,30天的時間將陪孩子離開平時所熟悉的安穩陸地,從海上眺望台灣島,面對不同以往的未知領域和全新的挑戰時,以積極的態度學習解決問題。他告訴孩子:海是壯闊的,是溫柔的,能夠包容過去與現在,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看見彼此的重要。 聯合報/潘俊偉、尤聰光報導 聯合報/胡若梅、李承宇、黃瓊慧、何惠華 製作 主圖/尤聰光 攝影
[演講紀錄] 雲林縣家長會長協會親師論壇
相關媒體報導連結2016/3/12(六) 於雲林北辰國小分享,謝謝雲林縣家長會長協會及妙玲的熱情邀約 相關媒體報導連結: 雲林新聞網 https://goo.gl/yWCCLk 濁水溪電台 https://goo.gl/LcgI9R 風傳媒/台灣好新聞報 http://goo.gl/vPS7hk 自由時報 http://goo.gl/uJAC8z 中時電子報 http://goo.gl/cNnOLr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關心孩子內心需求
〔記者陳燦坤、黃淑莉/雲林報導〕自由時報 2016-03-13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昨天到雲林演講,他強調弱勢孩子需要的不是課業輔導,而是關心他的需求,建立正確觀念,幫他找到人生方向;雲林家扶中心昨天則頒發助學金,鼓勵孩子努力圓夢。 陳俊朗(右)昨到北辰國小演講,同時幫民眾在自己的著作簽名。(記者陳燦坤攝) 陳俊朗十七年前從台北回到台東,為照顧偏鄉弱勢孩子,他花光積蓄成立「孩子的書屋」,啟動社區相互關懷力量,導正弱勢孩子的偏差行為,昨天應雲林縣家長協會邀請到北辰國小演講。 陳俊朗表示,當初成立書屋是希望喚醒大家關心弱勢孩子,但始終覺得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一定是課業輔導,孩子優劣不能以成績為評定標準,應引導他們了解自己興趣,鼓勵適性發展,找到自我翻轉的機會。 陳俊朗多年來幫助過不少弱勢孩子;他認為,想幫助這些孩子,得走進他們的家庭,雖然導正孩子偏差行為不易,但導正家長觀念偏差更難,他建議有心關懷弱勢孩子的民眾嘗試跨出第一步,他們就有機會獲得良好照顧。 雲林家扶頒給436學生助學金 雲林家扶中心昨天頒發助學金四百五十多萬元,共有四百卅六名學生受惠,雲林縣副縣長張皇珍期勉家扶學生,努力實踐自己的夢想。 就讀永年中學的許耕愷日前大學繁星錄取第一志願輔仁大學社工系,他昨天分享說,服務是很珍貴的事,他與家人受到社會許多人幫助,他不想賺大錢,但有一顆服務的心,當社工可以直接服務到需要幫助的人。 另外,亞洲大學社工研究所一年級的蔡玉仙、亞洲大學社工系四年級的李佩庭及南華大學社會學系蔡羿奉,都希望成為一位分享愛與溫暖的社工。 新聞報導原始連結: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67763

台東"孩子的書屋" 點亮逾2千孩子未來
公視新聞網 / 教育文化/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偏鄉家庭常因父母親需到外地工作,孩子長期缺乏家人呵護,為了陪伴這些弱勢孩童,陳俊朗在台東家鄉,創辦「孩子的書屋」,15年來,點亮超過2千名孩子的未來。 「孩子的書屋」是一間租來的普通房子,像是個「家」一樣。家裡有像爸爸 、媽媽一樣的管理員,還有來自社區裡很多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現在放暑假,這群孩子每天離開自己那個缺乏有人陪伴的家,來到這個像是大家庭的書屋,他們拿著打棒球得到的獎盃,很有自信的說,是我們贏來的 。 有了自信,孩子的成長比較快樂。「孩子的書屋」創辨人陳俊朗說,書屋的功能不是教社區的孩子讀書,而是給他們正向的能量,讓他們渡過人生中, 需要人陪伴的成長時期。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他沒晚餐吃 我們就給他晚餐吃 然後他們沒有錢繳學費 那我就想辦法給他們繳學費 功課不會的 我們幫他解決 15年前陳爸發現兒子的同學,回家沒有晚餐可以吃,又沒有人陪伴,社區還有許多像這樣的孩子,於是他就用僅有的資金租房子,成立一間「建和書屋 」陪伴他們,現在在台東縣知本地區一帶,已經有8間這樣書屋,照顧社區裡放學回家欠缺家庭陪伴的孩子。 ==孩子的書屋教學組長 葉育純== 基本上在書屋裡面 我們並沒有很在乎 他在學校的成績表現是怎樣 我們比較希望的是 他在書屋裡面他們學到 是一些比方說 生活的照顧能力 或者是他的一些 基本的學習的能力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陳俊朗== 我們幫助孩子的主要目的 不是為了讓他成績進步 而是希望說這孩子 變成健健康康 平常書屋會分配每個孩子工作,現在暑假到了,他們還要輪流準備午餐,有 人切菜,有人煮菜,大家一起吃。 ==建農書屋管理員 陳瑞生== 讓他們學怎麼自己做菜 ==建農書屋學童== (吃到自己炒的蛋怎麼樣)好吃 「孩子的書屋」創辦到現在,靠著外界的募款贊助,已經順利陪伴2千多名台 東縣國中小學學童成長。創辦人說,將來可能還會陸續成立偏鄉「書屋」, 不過他一個人能力有限,呼籲社會各界能協助,繼續幫助偏鄉需要陪伴的孩子。

偏鄉閱讀新模式──台東孩子的書屋
聯合新聞網2015-05-28【聯合新聞網/蔡宜家報導】 閱讀不簡單 玩出偏鄉新模式 台東孩子的書屋 前言: 談到知本印象,直覺就是溫泉、絕美的海岸線和日出。然而,切入南迴公路到了海線的另一端,栽滿果樹的道路不時飄著肥料氣味,這邊遊客罕至,卑南族居民占半數以上,卻更接近真實的知本。 成長在家暴、吸毒,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到處都是身心遍體麟傷的孩子。「他們在尋找一個家」書屋的守護者-陳俊朗這麼說,被暱稱為陳爸的他,過去曾經騎著摩托車到工寮、寺廟,把這些孩子一個個的找回來。 書屋 守護孩子未來 從豐饒的都市返鄉,目睹偏鄉孩子的苦境,陳爸毅然放棄書記官考試,開始鑽研教材,成為這群孩子的爸。過程中他離婚、耗盡存款,遇過各種痛心疾首的狀況,錢並沒有變多,書屋的孩子和夥伴間的關係卻已牢不可破。 十幾年過去,以青海路上的「社團法人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為中心,8個書屋因需求而逐漸生成,分散大知本地區,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另一個家。 心繫仍在搭建中的土磚書屋,陳爸帶著大家來到工地。仔細一瞧,幾個皮膚黝黑、汗如雨下的工人仍顯稚氣,原來都是書屋的孩子。他們賣力攪拌混入木屑的泥土、爬上高架台敲打木樁,心中共同的目標,是讓書屋在一個多月後順利啟用。 「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用兇狠武裝,但因為蓋房子,他們臉上的線條都柔和了呢!」陳爸笑說,孩子認為蓋房子很帥氣,更在其中實現自身價值。 自己的書屋自己蓋,即使汗如雨下,孩子也樂在其中。 圖/蔡宜家攝。 預計於六月完工的土磚書屋。 圖/蔡宜家攝。 閱讀和教育密不可分,人生閱歷豐富的陳爸,細心呵護這些孩子,帶給他們全新的閱讀體驗。 談閱讀 書屋這麼玩 談起閱讀,陳爸眼睛一亮。回憶中,從田間返家的父親,用水洗去腳上的泥土後,在夜燈下閱讀。因此,潛移默化成一家人都愛書的性格,陳爸的二哥家,每樓都以書做一面牆。「我藏書最多,因為有8個書屋!周末時我常蹲在廁所看書,有時看到忘記吃飯,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陳爸口中「閱讀是件很興奮的事」要如何傳達給書屋的孩子?必須先認知到,書屋孩子與都市孩子屬性天差地遠,得量身打造出專屬的閱讀模式。 「孩子曾經因為書上的媽媽帶了眼鏡,把媽媽的角色跟老師混淆了;聽到核武,孩子以為是金庸裡面的新招式。」幾個簡單的說明,立即感受到帶領閱讀的難度之深。 「我們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一群不想讀書的孩子建立配套措施」,他認為,閱讀不可能輕易的改變一個人,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驗,須讓孩子以活絡的方式進入情境,才能在心中深耕。 陳爸喜歡帶孩子讀《三國演義》、《水滸傳》,感受同為炎黃子孫,血脈流動的英雄氣概,或朗讀古典詩詞,感受古人的柔情似水,他認為領讀的人須對作品有深切的體驗,才能影響孩子。蘇軾〈江城子〉一詞,他先講述王弗和蘇軾間淒美的愛情故事,再帶孩子念,從十年生死兩茫茫,念到料得年年斷腸處,孩子已是淚流滿面。 歷史電視劇也是孩子們的最愛,透過電視劇中的兒女情長,孩子們對人物、角色產生興趣,主動到網路蒐尋相關史料。「當他們發現貂蟬是虛擬的人物,有多震驚你知道嗎?」陳爸笑著回憶孩子們的反應。 偏鄉因為孩子的屬性不同,需建立新的閱讀模式,才能讓讀物的養分真正灌溉到孩子的心田。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Just do it 解構再創造情境 閱讀要內化,必須先「在生活中理解抽象」,搭配他一再強調的「讀」與「做」,將純紙本的閱讀視覺化,讓孩子感到刺激、興奮,自然會欲罷不能。 抱持著「Just do it」的信念,這群老師絞盡腦汁,帶著孩子應證閱讀,實驗做出季風、金字塔中心不會腐爛的理論、槓桿投石原理,每次都是「玩很大」。 孩子在實驗中,甚至還能指證老師的口誤。 「我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對學問有自己的吸收方式,閱讀是這樣子,生活也是這樣,這是個一切都能自給自足的生活圈。」然而這一段歷程並不簡單,夥伴們把文本解構再做視覺化的建構,沒足夠的能力和耐心,可承擔不了。 為了讓孩子能系統性的理解地理,陳爸畫過數百次的世界地圖。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別再畏懼 有我陪著你 2013年出版的《愛,無所畏》一書,由陳爸口述、古碧玲採訪撰稿而成。書名讓人好奇。究竟,他們在畏懼什麼呢? 「經費如水般迅速流失,夥伴們開始會問,我們的未來在哪裡?」這是身為領頭羊的陳爸,至今仍需面對的恐懼。「喝了酒的父母親,衝進來抓著孩子開始打,尖叫聲四起……」課堂上瘦小的老師,挺身而出,捍衛孩子的學習權利。陳爸心疼夥伴,歷歷在目的描述當時的場景。 書屋的夥伴有各種角色,或擔任行政、廚房、農務、教師等,有來自外地的菁英、過去的地方問題人物,或在書屋長大的孩子,每個夥伴都有不願再提起的往事,中間也歷經過情緒磨合期、衝突不斷。但這些原本找不到出口的人,書屋卻給了他們一條回歸正常生活的途徑。 「我們這裡有三分之二都是被丟棄的人力,因為躁鬱症、吸毒、傷害人的前科,被社會遺棄,難道就讓他繼續待在社區,惹事生非嗎?這世界,由10%的人來定義90%的人的價值,我若決心陪伴這90%的人,又何必去管10%的人呢?」陳爸這一心無悔的自白,所有人都準備好熱情回應給他了。 「陳爸,請幫我試味道。」正在廚房學習料理的敬峰,捧出剛煮好的羹讓陳爸鑑定。從小學五年級加入書屋,轉眼成為20歲的大人,敬峰喜歡跟小孩子玩。「不知道,就覺得他們很可愛。」陳爸口中未來的幼稚園園長,搔著頭,靦腆的笑著。 曾在書中出場的宏盛,到都市學做麵包後又去賣化妝品、甚至嘗試到澳門賭場工作,最後都還是回來了,成為書屋的夥伴。「我告訴他們,去闖吧,但是陳爸一直在台東。」 每每談及身邊的孩子,陳爸略紅的雙眼、無比堅定的語氣,讓人印象深刻。 圖/蔡宜家攝。 夥伴 一起重新開始吧 偏鄉生活並非外人所想的艱困,大城市買房不易、飲食不安心,陳爸認為應該重新定義「富足」這個字,食和住都是身為人該有的基本需求,但演變至今,卻變成必須擁有足夠的財富,才能擁有這些。「而這當中,因為利益交換,多層的剝削關係,逐漸喪失身為人的尊嚴。」 協會聘請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擔任農業顧問,以3甲地開始種植百香果,計畫發展出各項加工品,待穩定後,再擴大植栽面積和品項。 夢想藍圖很大,由陳爸描述起來,卻極為真實。協會有地、有人力,更有達半數支持的知本居民,他期待未來食、衣、住都可自給自足,期望未來發展出社區學校、農產交易中心,甚至影響政治文化。「給我20年,把一個孩子培養起來,再由他去影響、陪伴別人。」 「照顧自己從小成長的地方,理所當然。」一趟訪談,陳爸的每個「理所當然」都鏗鏘有力、直探內心的恐懼與欲望。 書屋的知名度出來後,要求合作串連的類似單位蜂擁而至,為了顧好本分,陳爸堅決婉拒,但樂意分享已建置的教學模式、教材,他穿上西裝外套,四處奔走演講,就是期望將理念傳達出去。 書屋的理念和系統漸趨完整,邁向自給自足的生活圈。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多元學習 勇敢活出自己 「勇敢的活出自己吧!」這是陳爸送給大家的一句話。 對陳爸來說,多元學習就是閱讀的延伸,8個書屋各自發展學習重點,鼓陣、原住民舞蹈、音樂等,延伸出戲劇、編織、射箭、搏擊、划獨木舟等課程。由陳爸領軍的單車環島更是年度的重頭戲,經過特訓,孩子克服各種難關,甚至也改善和家長間的關係。 單車環島是書屋的年度重頭戲,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力,在陳爸和夥伴的陪伴下,孩子們挑戰成功。 圖/孩子的書屋提供。 「要加入船隊,先學會如何造船,寧願花100萬請人來做船,也決不買船給孩子。」讓孩子經歷辛苦的付出,才會珍惜擁有的成果。 年初才到職的穎如,捨棄經營了10幾年的都市工作,選擇加入書屋成為夥伴,她說:「陳爸的眼神堅定,作為領導者,他的方向明確,卻不是要大家盲從,而是一起激盪、把夢想拼圖完成。」 簡單的書屋,卻是許多夢想的集合地,更讓許多人勇於活出自己。說簡單,並不簡單,說難,其實也不難,一切的答案,看著書屋的夥伴就會知道。
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