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爸從鄭捷事件談父母的陪伴之道

其實,孩子正在求救,訊息卻一再被忽略。
 
照片出處:BCI X Rabbits       攝影地點:孩子的書屋
 
「鄭捷生病了,只是一直沒被發覺。」
「如果,鄭捷是你的孩子,為什麼你沒有發現他不對勁?」
 又或者,「你發現了問題,卻不處理!」
「放任不管,當做沒事,常是父母親會犯的問題。」
「都市裡的孩子,享受著相對優渥的資源,像鄭捷這樣心有不滿的孩子不少,卻一直沒有被發現。」
                           ------記陳爸談北捷兇殺案事件2014.5.30
 
2014年5月21日,
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造成嚴重傷亡,更引爆社會不安。
犯案凶手-鄭捷,成長在家境小康的雙親家庭、下有一胞弟;
現年21歲,就讀大學二年級的他,成長歷程尚稱順遂。
唯獨他原先讀了2年的大學,因二一被退學,之後才轉學。
犯案者並非社會刻板印象中,來自破碎家庭的中輟生,
也不是留有案底的「壞孩子」。
是什麼原因,使其埋下殺機?事前難道沒有徵兆?
 
文/鄭育容
在陳爸繁忙的台北行程中,我掩不住心中的滿腹疑惑,很想從這位孩子們的資深陪伴者口中,尋求一些解答。因為,一個瘋狂殺手,在無預警的狀況下,破壞了原本都會通勤者的和平路徑。儘管,他已經被抓起來,社會的惶惶不安才正啟動發酵。有無知者,在網路上玩笑仿效,有身心障礙者,因無法自制的無害動作,卻掀起群眾的驚恐甚至警戒與過度反應。
 
一個從未被標籤的凶手,使這社會的許多無辜者遭受標籤。
 
時光當然不可能倒流,悲劇也無法彌補。但,鄭捷事件,能不能使教育或親子關係,存有可警戒之處?
 
陳爸回憶起,兇案發生當日,他雖在台北,卻因忙碌疲憊的行程,完全無暇接收新聞資訊。「隔日,我從忠孝復興站搭上捷運轉往松山機場,一上車就感覺到車廂內的氣氛異於往常。以往,每當車廂關閉,每個人都像關進了自己的空間,或者聽音樂,或者玩手機,或者漠視著環境。那一日,好像悄悄打開了一點縫隙。」
 
直到,陳爸走進機場,看見新聞跑馬燈等資訊,才恍然發生了這麼大的案件。
「鄭捷生病了,只是一直沒被發覺.書屋所接觸的孩子有很多都像他一樣;很多都隨身帶刀,但要他殺人,並不容易。因為殺人必須要適應血,或是理智已經完全喪失.」陳爸說著,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滿。例如對學校,對父母等等都存有怨氣,只是,當有不滿時,有沒有一個適當的管道可供發洩。
 
「他有這麼大的勇氣去做毀滅雙方的事情,這很明顯是一種病態。」「雖然他說想自殺但沒有勇氣,我卻認為這種說辭不可信。若要追究他的父母,可能是對於鄭捷這孩子的問題,存有知覺卻不處理。或者根本對孩子的問題沒有知覺,採取『放任不管』。」
 
「許多父母親認為,孩子打打電動當做發洩,就沒事了。關於孩子的教養,小學之前的階段應該要積極介入,因為到了中學以後,已經很少有父母可以介入的空間了。」
 
「如果鄭捷是你的孩子,為什麼你沒有發現?還是你發現了,不處理。」書屋的孩子,多數屬社會與家庭弱勢,因此被密切關照著。反觀都市裡的孩子,享受著相對優渥的資源,像鄭捷這樣心有不滿的孩子不少,卻一直沒有被發現。
 
陳爸提起某次參加一場青年領袖成長營,與120名學員名對談,會後有好多孩子擁上前來傾訴。有個女孩告訴陳爸,明明自己考了98分,是班上第3名,卻被媽媽罵了一個月,理由是她還輸給了兩個同學。
 
女孩說,媽媽知道她談戀愛了,卻罵她三八;媽媽還把消息到處放送親友,當女孩問媽媽為什麼這麼做?媽媽卻說,要讓大家知道她很三八,讓她心生警惕。女孩懷著苦悶的心情,向老師傾訴她想殺人,老師卻回覆 「妳最近功課退步了。」
 
其實,孩子正在求救,訊息卻一再被忽略。父母師長,常常以愛為名,卻不斷做些傷害孩子的事。」陳爸表示,這就是孩子遇到挫折,沒有得到幫助,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
 
親子之間,是多麼好的因緣才能成就的。面對問題、尋求解決是很重要的,陳爸表示,問題若無法自行解決,就該尋求專家協助。很多父母親會困在社會價值所框設的定義,例如,怎樣做才是好媽媽/爸爸,卻失去了母親/父親的天職與直覺。往往你知道小孩正在受苦;但是卻擔心社會怎麼看你的處理方式是不是符合大眾的價值觀。
 
多數的父母在孩子蹣跚學步時,都有耐心去等待陪伴孩子經歷一次次跌倒,乃至於最終學會。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反而不容許跌跤,不能陪孩子多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