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4踹音樂人才培力計畫

孩子的書屋長期透過音樂陪伴孩子們成長,讓音樂成為彼此的共通語言,讓許多難以訴說的心情,得以藉此深深地被理解,也讓自己與世界產生連結。「踹音樂人才培力計畫」是書屋音樂陪伴的延伸,藉由創造友善且開放的舞臺,提供在地喜愛音樂的小孩及大人展現自己。同時,引進專業資源,並串聯更多對音樂有興趣的夥伴,成為在地音樂產業的培力基地。 「踹音樂」的概念來自「踹共」,強調「用腳踢館」的感覺,傳遞挑戰和一起試試看的精神。期待創造多元探索、專業培力的環境,讓學員在音樂領域有更多發展。現行的踹音樂創作營對內提供孩子參與的機會,對外則開放來自各單位的邀演與合作,甚或跨縣市進行演出。 本計畫始於2016年6月,起源於每月定期在青林書屋舉辦開放舞台,由音樂組組長楊逸文籌備舉辦,而後擴展至臺東各地咖啡廳、臺東美學館等不同地方。期間由於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陳爸)過世,舞臺展演曾一度改以音樂創作營的方式進行。而今,踹音樂舞台已重新開放,並以每月1小時,每人展演最多2首歌的方式輪流進行。                    (2022年學員與培訓導師及踹音樂夥伴合照) 團隊與現況 書屋裡的「多元教育組」涵蓋了運動組、音樂組、教學組,其中音樂組負責書屋內部的音樂社團活動,以及「踹音樂」的開放舞台。 自2016年開始,音樂組由書屋大小孩楊逸文開創,至今團隊已從3人擴展至6人,現由另一位書屋大小孩古智元擔任組長,與夥伴們共同協力組成。                        孩子的書屋長大小孩 現為音樂組夥伴 (第1代踹音樂學員 林綺) 合作夥伴 音樂品牌「音鋪iNPUT」:2024/7/6-8舉行課程期間,與合作,擬設立音樂檢修站,讓臺東在地音樂人進行樂器維修,提供相關經驗分享。 在地音樂人(創作營師資):Cemelesai 阿新、查馬克 ZAMAKe、安懂、李佐勳、斯馬里奧。 (紀念陳爸展踹音樂活動) 書屋的孩子願意參加踹音樂,代表孩子開始對自己有所期待,開始練習讓音樂陪著自己勇敢面臨種種挑戰。 未來踹音樂將朝更專業的方向推進,吸引更多音樂人才投入,學習並創造更多不同面向的展演方式(例如音樂專輯、表演、演唱會等),發展成獨特且專業的音樂舞台,甚至辦理創作比賽,鼓勵學員創作,並推薦及協助優秀作品參與其他大型比賽。在激盪出更多的創作火花的同時,達成培力人才的目的。     2024培訓課程安排 2/3(六)-2/5(一)詞曲創作 7/6(六)-7/8(一)錄音工程實戰     < 詞曲創作戰鬥ing > 詞曲創作:導師帶領學員進行詞曲小組及個人創作。 業界經驗分享:專輯製作人經驗分享、樂團成立心路歷程。 小型成果發表:導師驗收成果與舞臺演出(非公開演出)。     < 錄音工程實戰ing > 錄音工程:認識錄音室設備與實務操作。 音響工程:頻率、音率與音色的關係、EQ的認識與操作、收音等。 創作歌曲錄製:將課程中創作的歌曲,透過自己所學的實戰操作錄音。 業界案例分享:經驗分享、常見著作權知識、合約解釋。   學員將透過影片錄製及現場演出,呈現培訓成果,於踹音樂Youtube及街聲平臺發表,也有機會在書屋年度活動中演出。 2024踹音樂人才培訓_導師群 踹音樂街聲平臺 https://reurl.cc/97Ryvj 創音樂Y T平臺 https://reurl.cc/QeZD5p 踹音樂IG https://reurl.cc/K43Ddn 踹音樂FB https://reurl.cc/N4yDY6 文字 Nick阿塔溜 2024.02.22 編輯 佳平

【第五道浪合輯製作訪談】

Q1:是什麼樣的機緣促使你開始製作這張合輯呢? 智元:我剛進書屋時接觸到太陽花樂團,他們當時正打算帶著自己的創作去挑戰台東的樂團比賽。知道這件事之後我就想不論比賽結果如何,我都可以把樂團的歌重新編曲、錄製送給他們,當作他們自己的作品里程碑。後來發現書屋有很多會創作的小孩,有一些書屋他們也有音樂的創作,所以我就想說既然我們有這麼多首歌,那不如把它做成一張合輯(有不同的創作人)。 一開始定下要收錄的歌之後,開始逐一的訪談創作者,聽聽他們的創作故事跟歷程,然後將這些變成在編曲上的靈感,這個過程安懂給了我很多協助,包括每首歌的整理,還有編曲的想法跟設計。 一開始收錄這些歌的時候就有想要報一些獎項的想法,除了可以提高曝光度之外,重要的是想讓小孩覺得自己很酷,讓本來就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增加更多的信心,相信音樂是未來可選擇的一條路。也希望讓他們在音樂這條路上有更多的勇氣、更不容易放棄。   Q2:在製作《第五道浪》這張合輯之前,你有製作過專輯的經驗嗎? 智元:沒有,但有做過錄音師,全製作是第一次。   Q3:你是如何選擇要收錄哪些歌曲進入這張合輯的? 智元:慢慢地蒐集跟創作,蒐集的部分像是音樂組織前有一個音樂創作課程,組內產出了兩首創作曲,還有高中專班那邊之前有請音樂創作的老師跟孩子一起創作過,就把他收錄進來。創作的部分的話,「愛這世界」是我們想要創作一首可以讓所有夥伴一起唱的歌,甚至可以拿來做為書屋的主打歌,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就找了幾個夥伴一起討論出歌詞、旋律。   Q4:談談你是如何決定將專輯命名為《第五道浪》的原因? 智元:其實一開始這張專輯叫做「聽孩子說說話」,因為是收錄書屋孩子跟夥伴的創作嘛,後來改成第五道浪是因為書屋的一位夥伴-筱琪,她寫的「一起回家」是收錄在專輯裡的歌曲之一,她在歌詞中有提到第五道浪,我很好奇第五道浪是什麼意思,於是我去問她第五道浪的意義,聽完之後我覺得跟我們陪伴孩子的歷程很像,於是決定把專輯名稱改成這個名字。   Q5:你可以分享一下在編曲過程中的靈感來源嗎? 智元:很大一部分來自創作者的故事,還有一部份來自我對創作者的觀察和想像。比如說有一首歌-「給你」,這首歌的創作者是太陽花樂團的成員之一,歌詞內容是在寫她思念阿公的故事,描述她看著躺在病床上的阿公生命一點一點的消逝的無力。,我看見她在平靜柔弱的外表底下,內心對生命的無常提出了劇烈的抗議,因此我在編曲上做出一個跟創作者輕柔的歌聲很反差的搖滾的感覺。在這之前她沒有唱過這樣風格的歌,錄製歌曲的過程我能夠看見她有很大的突破。 安懂:從孩子出發,先導出大家的故事,再請他們寫下來重新排列改寫成歌詞,最後用自己心中的旋律唱出來。然後我會從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感覺跟光去做編曲的發想,發想完之後再聽取孩子們的意見作調整跟完善。   Q6:製作《第五道浪》這張合輯時你遇到了哪些挑戰,以及你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呢? 智元:這張合輯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跟一般的其他專輯不太一樣:沒有統一性。這張合輯中的每首歌曲風都不一樣,給人帶來的感受也都很不一樣,因為它是由很多的創作者一起創作出來的,所以在編曲方面我們下了很多的功夫。 例如專班創作的「我們的歌」,這首歌一開始的版本是只有一把木吉他跟孩子們的歌聲,我加入不同的樂器把它改編成樂團的感覺,做出第一個改編版,這個版本跟原本的樣子差距蠻大的,孩子們想要再作調整,所以又做了第二個版本,他們聽完還是喜歡最初的感覺,於是改了第三個版本回到一開始的旋律,但加入了更多的樂器。這是整張專輯裡耗時最長的一首歌,大約花了一年多快兩年的時間。 除了編曲之外,還有技術上的挑戰。在合輯製作的過程中我們用了很多自己過去的經驗跟想法,比較土法煉鋼,感覺有更好的方法但我們一開始沒有嘗試出來。例如收音的方式,專班的歌是用真正的爵士鼓去錄出來的,在錄爵士鼓的時候,我們的收音方式不對,錄出來的效果就很不好,還有就是我們原本的混音空間混出來的音到其他地方聽的時候會變成不同的感覺,可以說我們一開始混出來的音沒有那麼乾淨、準確。 這些挑戰都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讓我更知道自己未來需要去學什麼,自己不足的地方變得更明確,這些都會成為我未來製作下一張專輯時珍貴的經驗。   Q7:談談你未來在音樂製作方面的計劃和目標,是否有新領域想要嘗試? 智元:關於專輯:在明年會辦屬於這張專輯的全台巡演,會帶著創作者們一起到台灣各地作演出,一方面宣傳書屋一方面讓孩子在舞台上展現自己。未來希望音樂組可以協助更多對唱歌有興趣的書屋夥伴和孩子創作,甚至為他們製作各自的個人專輯。 關於上課:音樂組裡面每個人擅長的樂器跟能力不太一樣,後續會根據這個去安排訓練跟課程。踹音樂明年二月會有創作營,除了提供給書屋的小孩跟夥伴之外,也會對外開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參與,從課程中去引出每個人獨特的創作力、和創造力。   Q8:最後,你希望聽眾從這張合輯中獲得什麼樣的訊息?可以分享一些關於音樂和創作的心情嗎? 智元:這張專輯收錄了八首書屋夥伴跟孩子的歌,有一些是對家人的傾訴,有一些是紀錄青春時期的情感,這些故事都是在書屋經歷的人生課題,這些歌也同時乘載著書屋我們跟陳爸過去的點滴,在這段彼此扶持的過程中,不管是孩子或夥伴都獲得了很多的能量,我們只要彼此陪伴就能更加堅定,過程可能有很多凶險跟挫折,但我們都會平安的返航。 安懂:這是一張很自由的合輯,比起商業角度做專輯,這次的作品豐富度高很多,可以放入各種自己的想法不受限,可以感受到孩子們錄音的時候是很幸福的,讓人覺得整個過程不完全是在做一份工作。

【從書屋孩子到書屋夥伴的蛻變】

為什麼會接觸到書屋   當初是因為國小同學的媽媽,在知本書屋工作,所以放學就跟著去看看,   當時也因為家庭因素的影響,感覺家不溫暖,就不想回家,   國小四年級就進入到書屋,參加過書屋大大小小的活動表演、參加過單車環島、也嘗試過獨木舟,   在表演這一塊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是,第一次在踹音樂上表演,是在國二,   那時候報名前就在準備表演,嗚呼,是真的很緊張,   那時踹音樂還辦在大辦,就算先前準備萬分,上台表演還是以抖抖式(太過緊張,唱個都在發抖)唱完,印象深刻外,也是我開啟踹音樂表演的開端,   而在書屋單車環島這部分,記憶中最開心的事就是能夠認識其他書屋的夥伴,在共同完成環島的旅程上相互鼓勵聊天,   雖說有一次因遇到颱風變更行程,在環島快接近尾聲時,就全部搭火車回台東,那一次也是我最後一次參與,   以上這些都是那時能讓我忘掉家裡的負面情緒,也能夠從中認識自己、學會和自己培養感情,學會欣賞路邊的風景,學會聽懂在音樂上,大家從歌聲中想傳遞的情感,   總之,在知本書屋的奇妙旅程在我國三畢業升高一時,就沒去知本書屋裡,而是轉變成書屋音樂組『踹音樂』的小孩,是那時和書屋僅存的連結。   為什麼會進到書屋工作   國中時就開始在火鍋店打工,等到升上高中就辭去工作,因為學校跟上班的地方有距離,所以就不做了, 但因為家庭的因素,所以必須要自立自強,而逸文哥哥、杜羚姊姊和智元哥哥就是我當時的天使, 因為知道我的狀況,所以讓我來打工當工讀生,早上上課、晚上社團隨課,假日整理上課使用過的教室,做了一段時間後,我有離開一陣子因為要考大學,印象中離開時間也不長, 等到大學放榜後,我就回歸工作崗位繼續工作,等到上了大學,發現自己對去學校、對上課沒有任何希望及渴望,不想浪費時間在自己沒興趣的事情上,就打算休學到書屋音樂組做正職, 接觸自己所喜愛的事及工作,怎麼做都不會厭倦、討厭。 進到書屋音樂組工作,有著哥哥姊姊們一起帶領我,是讓我在遇到困難、問題時最大的護盾, 他們總能細心引導我、關心我、保護我,相處起來像朋友,而對我的關心就像家人, 印象中深刻的是我不知道要怎麼說,因為只要有他們的陪伴,對我來說,每一刻都是如此重要且感動的, 謝謝你們,願意帶著我長大;謝謝你們,願意在任何時候給我鼓勵、溫暖和擁抱。

【我在書屋 我才是主流】

從小就跟著姊姊一起來到書屋的智元,回想起小時候在書屋的經歷,他說:「那時候的我覺得,在書屋的我們才是當時的主流。」 「我們大概是第一個把森巴鼓帶進陣頭文化的。」音樂一直是書屋的核心陪伴媒介,藉由音樂孩子們站上舞台,獲得讚賞與掌聲,找到學校課業外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來源。 在書屋森巴鼓隊最興盛的時期,大約有一百來位孩子參與,人數多到可以分成一軍和二軍。 「很盛行的時候我們練得很勤,老師教基礎的,我們會開始自創。」外聘的老師是外國人,意外的觸動了孩子們學習英文的動機。 「還有柔術!」回想起這段經歷智元說:「我印象很深,那時候練習中的休息時間,有兩個人打了起來,老師來制止他們,跟他們說架不是這樣打的,然後就教我們怎麼打架。」 除了音樂之外,運動也是在書屋裡的核心陪伴媒介,青少年時期心中的許多莫名其情緒,伴隨著揮拳的汗水就這樣的發洩出去,拳擊或武術並不是單純暴力的運動,練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宣洩情緒,也能激發抗壓性與韌性。 陳爸曾說:「我們不惹事,但我們不怕事。有武力防身之後,孩子們之間打架的頻率反而減少了,因為那是有違武德的事。」這樣的價值觀對許多書屋孩子來說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智元來說,書屋不只影響他的價值觀,還帶給他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玩樂器、第一次組樂團、第一次去台北、第一次坐飛機…而這些都讓他在決定自己人生的路時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一開始我們是在練團室外面看哥哥們練團,然後我們就跟陳爸說我們也想練。」在書屋接觸到音樂之後,音樂就成為智元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當時跟朋友一起組的樂團,直到現在都還偶爾會對外接表演。 「大學的時候我選了旅館管理系,當時我的夢想是開一間民宿,但大三實習到北部去的時候,去幫安懂的專輯錄吉他,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參與了安懂的專輯製作讓智元開始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讓智元更堅定想在這領域裡發光發熱,所以大學畢業之後智元選擇到樂器行工作。 而回到部落的契機則是部落技藝的傳承,「我們部落很有名的鞦韆,二十年來都是我爸做的,這份手藝沒有人可以傳承非常可惜,所以我決定回到部落,讓部落的鞦韆不要因此失傳。」 台東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許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部落日常大小事的實踐都亟需青年返鄉挹注活力,因此智元決定結束樂器行的工作回到家鄉。 回到台東之後,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聽聞書屋正在對外招募音樂組的夥伴,智元決定回到書屋。 「回來的第一個任務,是陳爸音樂會的舞台總監。」雖然一直在音樂領域打滾,但沒有做過活動的智元對此仍然感到很有壓力,再加上對陳爸的情感,讓智元更認真的想把這件事做好。 「這場音樂會讓我看到了書屋的不同面向。」不同於小時候追著大孩子、追著陳爸跑,從書屋夥伴的角度切入看書屋,這才讓智元發現原來當初陳爸要提供給他們這麼多元的嘗試有多不容易。 「我脫離書屋之後很少關注書屋的狀況,只有偶爾會聽說,知道書屋有規模性有組織概念,回來之後才知道真的有做到很多,事情多到做不完,書屋比我想像的更大更大,做的事更多更多,覺得很驚訝。」雖然書屋的規模變大,做的事變多。但「書屋一直都很關心我們身邊的人,那份感動一直都在,我們不會去放棄任何一個人,陳爸那時候一直在做的事一直都沒有變,陳爸很堅持的部分,大家都有接收到而且一直都持續進行。」 可以預見,智元和夥伴們正在做的音樂推廣跟音樂產業,將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甚至不僅影響書屋的孩子,還會影響整個台東的音樂產業。 「我希望外界、業界來看書屋的音樂會覺得是專業的,是可以栽培音樂人才的。」 當書屋的孩子長大,出去闖盪世界後再回到家鄉,為自己曾經成長的這個地方做出貢獻,正向的世代循環便開始轉動。偏鄉的孩子不再是弱勢的代名詞,勇於嘗試,走出屬於自我風格的模式,將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態度。  

【對未來我們充滿期待】

「剛進書屋的時候我其實很沒有方向,我的第一個任務是接送孩子上社團課跟幫忙開教室的門。我那時候還很擔心我不會要一直這樣做下去吧!但很快的我就發現,在書屋能做的事超級多。」 從十多歲就開始做音樂的安懂,曾經出過兩張專輯,因為家庭的緣故從北部回到台東,想在台東繼續做音樂的他在小時候一起練樂團的朋友介紹下進入書屋。 「他跟我說書屋有做專輯的計畫,還有想要把音樂教育延伸出音樂產業的計畫,想讓喜歡音樂的孩子知道音樂也能當飯吃,這讓我很感興趣。」 雖然除了做音樂之外,還是有其他工作和任務要協助大家一起完成,但對安懂來說,書屋的工作仍是興趣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我想要帶著孩子們一起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歌,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唱給大家聽。」除了專輯製作之外,創作也是安懂的生活中心之一。 他希望在創作的同時能夠帶著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一起玩音樂,為他們的人生開啟一扇窗。 或許還沒有找到跟孩子相處的最佳模式,但安懂仍然很願意陪伴孩子,很願意和他們一起探索屬於自己的音樂之路。 「當你累了別喊停下 身邊總是有人陪著 若你累了就看著他們 就在最需要的時候 陪你度過悲傷的過程 給你了最暖的 靈魂」 自己作詞作曲的安懂說:「我知道熱忱還在我的身體裡,我現在有滿滿的期待,期待接下來的創作營,期待接下來要發行的專輯。」 創作營計畫正如火如荼的進行,歡迎關注多元組的粉絲專頁,接收第一手的報名資訊:孩子的書屋-多元教育組 | Facebook

【教育的路上 你我並不孤單】

「我有種終於找到組織、找到知音的感動!」說起自己在音樂組的感覺,范范彭湃的表達出滿滿的感動。 「原來我過去在做的事情,有這麼多人在做,而且不只在做,還是有組織有規模的,做得這麼好。」 從國中開始就跟著姨媽當原住民樂舞助教,高中就正式開始在學校接課的范范,說起自己原先帶孩子的經歷,滿滿血淚。 「身邊不支持我的聲音遠大於支持我的聲音,他們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在孩子們身上花這麼多心力,不只是教他們音樂舞蹈,還參與他們的生活,甚至在小孩遇到狀況時陪小孩出庭。」 「但我就是覺得這是一件該做的事,我要盡我所能的去做。」 因為原住民身分的關係,范范總是能夠很快的同理課堂上的小孩,掌握小孩的狀況,再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內容,「我的課就像大雜燴一樣,加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調味料。」 因為疫情的緣故,原本跑班上課的范范能接的課驟減,知道他一直在這領域努力的智元便邀他一起加入書屋。 雖然過去也在做一樣的事,但現實與理想並沒有達到平衡,書屋卻做到了,原來這是一件真的能做到的事!聽完智元的介紹,范范便決定要加入組織,成為書屋的一份子。 接送孩子們參與音樂社團,是范范每周的工作之一,一開始對范范來說這並不是件有趣的工作,但共識營時聽到的:「小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會照著你,你怎樣孩子就會怎麼樣。」這句話不斷在他心中浮現。 於是他決定,「蹲」下來跟孩子們一起用他們的視野看他們的世界,自從他轉換心態之後,每次孩子們從學校一上車,在回書屋的這段路上自然而然地就會和他聊起學校、聊起家裡的事。這讓范范更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也跟他們變得更加親近。 過去的經驗讓范范在進入音樂組後很快的進入狀況,甚至在學期反思時提出巡演計畫,為音樂組找到一個跟書屋建立連結的好方法。「書屋真的超有行動力!我一提完,下個學期我們就開始著手進行了。」 「當孩子們看著我們的表演,跟著我們一起唱的時候真的超感動。」聽著過去不熟悉的歌單,和夥伴們一起團練巡演的曲目,從以前總是在台下欣賞演唱會被感動,到成為表演者感受被感動的感動,范范對音樂組的未來充滿盼望。 除了孩子之外,夥伴間的交流也讓過去十年都自己單打獨鬥的范范感到非常溫暖。 「我是部落第一個確診的人。當我結束隔離回到家裡,有種自己把病毒帶回部落的感覺,家裡像游泳池一樣飄著滿滿的漂白水味,我心裡其實是不安而且自責的。 當我終於結束隔離開車在路上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我仍然帶著一點惶恐,直到我到了辦公室。 辦公室裡的夥伴看到我,馬上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瞬間所有的恐懼跟不安都被安撫了,有種非常安心的感覺。」 「還有我們百毒不侵的主管,你遇到任何狀況去找他,他都會聽你說,就算你只是無聊到想找個人說話,他即便已經忙到不能再忙,也會陪你聊兩句。」 「有夥伴的感覺真的很好。當我越瞭解書屋,越有一種我還不夠瞭解書屋的感覺。」

【勇敢面對迷惘 找到自己】

「因為孩子,讓我勇敢面對我人生中一直不斷逃避的問題。」 MIA是在書屋長大的孩子,畢業後離開書屋到宜蘭念大學,回台東投入服務業近十年。 雖然在服務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MIA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想要突破自己,他知道服務業並不是自己一輩子的志業。 雖然如此,在思索人生方向的時候MIA難免感到迷惘:「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我要什麼呢?」 偶然機會在部落裡遇到散步的陳爸,和陳爸打招呼時順道小聊兩句。這讓MIA心裡靈光一閃,他決定要回到書屋,從孩子的角色轉變為夥伴,把曾經在書屋感受到的愛與支持,分享給更多的弟弟妹妹。 回到書屋後,夥伴的支持和孩子們純真的反饋,讓MIA從迷失中找到方向,當初陳爸所教導的一切在心裡浮現,好像在角落裡塵封已久的箱子被擦掉了上面的灰塵重新開啟一樣。 「陳爸一開始給我的就是音樂,音樂真的可以讓人改變。」MIA覺得音樂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搭起她和孩子中間的橋樑,從一開始不知所措覺得孩子們有點煩,到後來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和她分享生活上的大小煩惱。 「有一次,有個小一的孩子跟小五的孩子吵了起來,被賞了一巴掌,他躲到樹上去哭,大家怎麼勸都勸不下來,我就也爬到樹上,靜靜地陪著他。等他冷靜之後,我從爬樹的話題切入跟他聊天,問他有沒有挑戰過自己最高能爬到哪裡,我們一起往上爬,爬到最高的地方。然後才聊起剛剛發生的事,他邊說邊哭,我靜靜地聽,不評判不給意見,直到他說完所有想說的話。再陪他一起去找另一個孩子把誤會說開,大概十分鐘後吧,他們倆個就又毫無芥蒂的玩再一起了。」 「還有另一個女孩在我們變得比較熟之後,會來跟我分享他人際上遇到的困擾,我就從他的困擾出發反問他這些為什麼讓他困擾,跟著他一起抽絲剝繭發現這些困擾背後他實際上在乎的是什麼,給他一個方向讓他去想而不是直接給他答案。」 每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或迷惘的時候MIA總是陪著他們一起尋找,從不斷然的直接給出建議或答案。 因為曾經也經歷過迷惘的他知道,這種時候只有自己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陪伴孩子面對自己的這個過程讓MIA也找到面對自己的勇氣:「沒道理我要他們面對自己但我卻逃避啊!」 「書屋真的是個很棒的地方,不論是對孩子或對夥伴來說都是,有著很多的愛和包容,讓我們能夠在這裡付出的同時獲得成長。」 不論是工作上或生活上,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把自己所得到的在分享給更多的人。 在孩子和夥伴身上,MIA看到自己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邊做邊學,跟孩子們一起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在書屋,對MIA來說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

寫自己的歌,我們找到了好喜歡做的事!

2020 第九屆焚風音樂比賽

五月之前,小孩還在嚷嚷著上樂團課很無聊, 擔任主唱的小女生們說:「我不會樂器,我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  現在,每天看著line群組跳出意外的訊息 「今天要練團嗎?」「我們要練到晚上九點。」「有人可以載我們去練團室嗎?」  - 五月份的時候, 大家還找不到自己在樂團的定位,而且沒有向心力, 為了讓大家有共同的努力目標,老師提議:「我們來報名今年的焚風音樂比賽。」    於是,帶著嘗試的心,我們開始帶小孩寫自己的歌。 小孩們看著老師們怎麼調整自己的歌曲,原本只是一段文字,最後變成一首歌,而且最後由一整個樂團來演奏自己的歌。寫歌的小孩開始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花很多時間練習歌曲、也花很多時間與團員溝通,過程中吵吵鬧鬧的,偶而有些爭執,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大目標,所以這些情緒或者不好溝通,顯得渺小也容易解決。    一番討論後,小孩決定給自己的團取名為「太陽花 Padaw a’puc」,且錄了三首歌投了初選,幸運的進入複賽。複賽是需要站在舞台上的,對小孩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為此,小孩都興奮得睡不著覺,每天都圍繞著這件事在跑;複賽當天,小孩的台風比預期的還要穩,而且還挑戰了一直不敢嘗試的高音,增加一些solo的橋段。為了他們這份勇敢而感動,這份勇敢似乎也打動評審老師,於是我們的太陽花樂團,進入了最後8/29的焚風音樂比賽的決賽名單!    從寫歌、參賽到決賽, 小孩找到一件自己很喜歡做的事情 為了這件事,他們默默的有了變化。 好像懂事了一些,好像負責任了一些,好像對自己又瞭解了一些。 不知道決賽會怎麼樣,但這個過程中,在旁陪伴的老師們,已得到了大大的滿足。   8/29鐵花村舉辦的焚風音樂比賽, 邀請大家一起來觀賞,一起來感受這群小孩對於音樂的熱情! 也邀請大家那天一起參與人氣獎的投票,讓太陽花成為人氣王。   

童心童玩音樂會

2012年3月

    2012年三月,台東孩子的書屋在知本國中所舉辦的社區聯合音樂會。由建和書屋、建農­書屋、美和書屋、溫泉書屋、南王書屋、知本書屋大大小小的孩子聯合演出。

訂閱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