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書屋計畫 以立為孩子「築」夢

peopo公民新聞 2015/02/14

【記者李萱、卞其磊/台北市報導】由陳俊朗先生一手創立的「孩子的書屋」在台東推行已有十五年,現有八個據點,供社區孩子下課後寫作業、學才藝,就像是孩 子的第二個家。二〇一四年陳俊朗決定打造一個自建的「綠色書屋」,經過「以立國際服務」號召,開始以分梯接力的方式製作建材「土磚」,同時也協助原住民部 落石板屋的修復。 

「以立國際服務」專門提供「建築」方面的志工服務,目前已在推行的有柬埔寨、尼泊爾、印度、內蒙古、緬甸、泰國等建屋計畫(周頌宜提供)

因緣際會 以立與陳爸共同造屋

一九九九年,原本在台北做生意的陳俊朗,為了準備書記官考試,同時希望可以挽救家庭危機,便回到台東卑南鄉,在社區樹下以吉他聲、課輔陪伴兩個兒子。隨著 社區中越來越多孩子的加入,他發現當中有許多孩童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是父母親有酗酒、家暴,甚至性侵害的問題,這些孩子沒有得到妥當的照顧,因此希望可 以給他們一個安穩的環境,提供小朋友下課後固定的去所。「陳爸」開始租民宿、借房子作「孩子的書屋」,也就是提供社區孩童課後輔導、音樂或體育等才藝、課 外活動的教室。書屋無意取代學校教育,而是期望可以藉由不同的管道,讓小朋友找到各自擅長的一片天。 迄今「孩子的書屋」在台東已有八個據點,有的是承租民宅,有的是借用社區活動中心。 負責這次「台東計畫」案子的以立志工孟孟(顏孟貞)說,陳爸與「以立國際服務」的機緣始於兩年前,以立在柬埔寨推動「綠色園區計畫——打造綠色孤兒院」, 其中一位領隊與陳爸彼此熟識;陳爸擔心每次書屋租約到期又要搬遷,這樣對當地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們可能會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因此決定自己建造一個孩子 的書屋,知道以立在「蓋房子」方面有一番心得,陳爸便透過以立對外招募人力,希望最終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特又穩定的教室。 陳爸最後與當地一名地主談妥,以每月八千元的租金,簽下十年的租約,在這個五百多坪的土地上,找來了設計師規畫新書屋的營建。這十載中陳爸至少不必再為書屋孩子們是否要漂泊不定而擔憂。 土磚製作不易 志工下定決心 除了招募志工,以立也為陳爸找來了「土磚」老師以及建築師,以「綠色建築」的方式營造新的書屋,除了設有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裝置,主要希望可以「就地取 材」,因為當地泥土很多,依比例融合沙、石灰、稻草、稻殼、水風乾後便可製成「土磚」。這次蓋書屋估計需要用到六千四百塊土磚。 孟孟說:「一般建材用的是水泥,而書屋用到的環保建材,像『土磚』,在台灣還不是那麼廣為人知,因此在跑合法的流程會比較繁複。」申請合法化的過程耗時近 一年,土磚也需要一塊一塊手工製作,工程相當費時費力,但是建築拆除後可以回歸自然,不會如鋼筋水泥留下難以處理的廢棄物。 孟孟說,大家首先需要將泡水的泥土等材料丟進滾筒機磨成泥漿,在尚未添購機器之前則是用人工篩土,在篩網上不斷地篩動,過濾掉小石子。然後將泥漿和木屑倒 進攪拌機裡,攪拌好的土會送到志工生產線,經由「送土小天使」挖土到每個人的模具裡,加速生產速度。接著,每個志工都會配有一套模具和棍子,用棍子反覆搥 打讓土磚紮實、成型,這是「壓磚」的部分,重複性高。最後將土磚進行修邊,進行脫模就完成了。 土磚的製作方式其實就是一直反覆一樣的工作,志工周頌宜說:「大家都是有志一同想要完成當下這件事,就是做好土磚,不會想太多。」儘管工作重複性高,一般 人可能會覺得無趣,但對這些志工來說,書屋計畫是為了孩子而蓋,而他們正是為了書屋而來,因此心無旁騖,做土磚的過程也會互相交流過去參與志工的心得,一 點也不無聊。

土磚製作過程重覆性高,需要志工保持熱忱與專注力(立國際服務提供)

捲起袖子 進入農園與部落

在以立五個梯次的「台東五日計畫」中,一梯次會有一點五日在做土磚,一名志工一天可完成四到五塊土磚。在大家分梯次的接力合作下,目前已經完成了三千塊,距離目標量只剩一半,計畫仍在繼續推行中。 剩下的日子,志工們也深入附近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進行復興計畫,透過與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化與壯遊的「力元大哥」接洽,發現到部落的聚會所亟需修建, 因此開始了石板屋的修補工作,從第一批志工清理因潮濕、蛀蟲的木頭家具,到後來的屋頂修補,志工們也從中對原住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志工許紹城提到, 力元大哥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第一次來是客人,第二次是朋友,第三次就是家人。」志工們被當地原住民朋友的真誠深深打動,許多人也想要以回「家」的方 式再去幫忙。 「孩子的書屋」也於二〇一二年開始種植百香果自給自足,二〇一三年是果園的首度收成。以立志工也前往果園進行除草、撿石頭、採水果等協助。

志工同時進到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體驗原住民文化,以及以接力方式持續修補石版屋的屋頂(周頌宜提供)

孩子為書屋付出 志工深受感動

綠色書屋自規畫到開始營建,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只讓陳爸、以立志工感動,書屋的孩子們也相當期待。 書屋的工班多半是以前書屋的孩子,有些人看到他們黝黑的肌膚和身上的刺青可能會帶有刻板印象,但其實這些大男孩都有著一顆柔軟的心。書屋的營建組長高玉念 目前二十三歲,也是過去聽陳爸說故事、彈吉他長大的孩子,參與書屋的建造不但給這些年輕人帶來收入,也讓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打造這個陪伴他們重要人 生階段的天地。 台東計畫不單單讓志工能參與書屋建造的工作,孟孟說:「除了付出實際的勞力,也希望可以帶給志工們在生態、生活習慣等方面不一樣的思想。」以立亦希望可以 藉由這次的台東計畫,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並發現,其實不只是海外的偏鄉,台灣的這一隅也有一個刻不容緩的計畫正在持續招募中。 至於書屋的志工教師不只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陪伴才藝練習,也要處理孩子的家庭關係,有時甚至要挺身保護孩子不受酒醉的父母施暴。目前書屋的老師並非透過 正式教育體制培訓,而是經由各種機緣接觸書屋的外縣市年輕教師,或是當地熱心住民前來擔任。孟孟說目前書屋沒有要對外招募課輔老師的打算,「一來是不知道 參與者的投入程度可以到多少,二來是頻繁的短期志工與孩子分離時,可能會給這些幼小心靈帶來不適。」

「台東計畫」是孟孟(顏孟貞)與夥伴周杏蓉主持的第一個大型專案,這也讓她們體會到「台東不是後山,是面向太平洋的大門。」有許多待興的計畫,但也有許多美好的人文。